除了大明的士绅之外,北面的建奴也不好过。
孙传庭打下锦州之后,将之前的俘虏,还有锦州城内的建奴和他们的包衣奴才,直接全都贬为了奴隶,让他们去修路。
在孙传庭不计代价的催促之下,这些人修路的速度很快,只是半年的时间,就修到了广宁城,速度堪称惊人。
而在其沿途之上的所有小城池,都被孙传庭给顺手拿下了,攻下这些小城池之后,孙传庭便会继续征调人手去修路。
等路到了广宁城之后,豪格派来的守将有心想要抵抗,结果他刚说了要坚守城池,当天夜里就被人剁了脑袋。
这些广宁城的人,当初可是眼睁睁的看着皇太极怎么输的,也是眼睁睁的看着孙传庭怎么将那四万八旗精锐屠戮殆尽的。
如今孙传庭的名声,在建奴之中可以说足以让小儿止啼,现在建奴中,谁不知道孙传庭是个杀星啊。
你若是据守的话,等城破之后,很可能就是屠城的后果。
而且最关键的是,坚守也守不住啊,之前皇太极和济尔哈朗,六十万大军都没能守住锦州城,现在就他们这点守军,想守住广宁城,做梦呢?
豪格派来的守将想死,他们这些广宁的官员可不想死,所以他们直接就把脑袋给孙传庭送了过去,然后献城投降。
对于他们这种主动献降的做法,孙传庭也表示出了善意。
原本他抓人修路,采取的是十抽其五,也就是说有两个建奴里面,就要有一个去修路。
现在为了鼓励广宁城这种献降的举动,孙传庭的决定是劳役十抽其五仍旧不变,但广宁城的这些观众,却可以拥有一部分免除劳役的名额。
这也就是说,原本掌控在孙传庭手中的征调徭役的资格,给了这些原广宁城官员一些,让他们自己决定谁去谁不去。
这也算是孙传庭给他们挖的一个小坑,离间一下他们跟百姓的关系,毕竟不患寡而患不均,更何况孙传庭征劳役的名额根本就没变,也就是说,那些广宁官员想要免除劳役,就得多从普通百姓中抽调,那些百姓对他们没有怨言才怪呢。
而只要他们激起民怨,那回头大明派人接管广宁的时候,直接把他们收拾了,就能很简单的获取广宁百姓的民心了。
广宁城的那些官员有部分人也看出了孙传庭的用意,不过他们并没有在意。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治下的百姓都是奴隶和贱民,他们怕大明,但却不怕治下的百姓,就算他们有怨气又能怎么样,还能翻了天不成。
对于孙传庭如此大摇大摆修路的举动,豪格也并不是干看着,毕竟他也知道,等路修到了,大明的后勤完全通了,那等待他们的就只有灭亡了。
所以豪格多次派人阻挠孙传庭修路,甚至不惜击杀修路的民夫,也要阻碍大明修路的速度。
而对于豪格这种行为,孙传庭的应对也很简单。
他根本就不管那些搞破坏的小股骑兵,他直接带兵出关,连屠了建奴三座城,而且还直接放下话来,豪格破坏一次,他就屠一次城,他倒要看看是豪格毁路快,还是他屠城快。
孙传庭如此狠辣的手段,顿时镇住了建奴,因为孙传庭真有这个能力和决心。
在如此情况下,就算豪格有心不妥协也没有办法,毕竟他没有皇太极的威望和手段,建奴中并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他看的长远,抵不过别人的恐惧,因此只好老老实实的把兵撤了回来,不敢再有任何小动作。
在这种平静的日子中,时间缓缓来到了崇祯十七年,五月上旬。
此时,距离老朱来明末的时间,才刚刚过了两年。
而在这两年中,大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是官场几乎被杀了一遍,若是有有心人进行统计的话,那他就会发现,在这两年间,足有七成的官员因为贪污弄权,被直接斩首示众了,几乎可以说是整个官场都被杀了一遍。
除了官员之外,倒霉最大的就是士绅豪族了。
他们的后台倒了,他们自己也被清算了,侵占的田产没了不说,还得补上这些年所欠的税银,而且还得再加上罚金。
这欠税再加上罚金最后得出的金额,基本上是卡着这些士绅的极限财富来的,他们想要交上这罚款,就得卖田,卖地,卖商铺,所有能熬过去的士绅大族,就算是不死也得脱层皮。
而趁着这时机,为了弥补底层势力的真空,老朱成立了村镇结构,让官府任命的底层官员,取代了以前的族老的地位。
如此,经过短暂的混乱之后,大明很快就步入了正轨。
在步入正轨之后,大明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随着军器局层出不穷的科研结果在民间普及之后,民间的科技水平很快就上了一个新档次。
而老朱担心朝廷发展太快,会让大明上层跟下层脱钩,到时候出现,火车满大明的跑,但底层百姓还是不停饿死的情况就不好了。
老朱始终认为,科技是为整个大明服务的,而不是为大明某一部分人服务的,若是这科技只能为一小部分人提供享乐,而绝大部分百姓还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状态,那这科技不要也罢。
所以老朱没有丝毫限制大明的科技,反而是将所有能公布的科技成果,全都刊印在了书籍之上,列为学生必读学科之一。
顺便说一下,大明的教育部已经成立了,原先的国子监被教育部直接合并融入了教育部,而第一任教育部长便是倪元路。
这个在户部待了近两年的大书法家,终于摆脱了户部的铜臭味,据说这位年过半百的小老头,在出户部大门的那一刻,几乎是蹦着走的。
而在教育部成立之后,老朱还将大明的学堂细化了一下。
如今的大明,学堂一共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蒙学,初学,理学和太学。
其中蒙学指的是启蒙,一般是十岁之前去学堂,其教授的学科,除了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启蒙文之外,还加入了最简单的算学。
而初学便是十到十五岁要入的学堂,这个时期他们学的东西就会比较杂一些,除了原先的《四书、《春秋等之类的典籍之外,还加入一些基础的数学,化学,历史,以及大明的科研成果之列的。
当然了,这些东西虽然看着复杂,但其实只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并没打算让他们直接学透,所以这里面的知识都是深入浅出,让他们对现在的大明,有个基本的概念,让他们知道,大明的科技是怎么来的,应该怎么发展。
若是他们感兴趣的,想要继续研究下去的话,那下一步就是理学了。
理学名称取自万物之理,这名字是老朱亲自命名的,意思是理学阶段需要研究的,就是万物之理。
这个阶段的学生,也是五年,一般到了这个时候,就需要选定未来要研究的方向开始细化研究了。
在理学之后,便是太学,而太学不分年龄,全看能力,只要有能力,可以通过考核,便可以进太学,哪怕你已经七老八十了都没问题。
而这四个等级的学堂里,蒙学和初学被老朱定为义务教育,也就是学子上学所需要的开销,全由教育部承担。
至于理学和太学,因为需要考核,能进去的都是才能过人的学子,再加上十五岁在民间也算是劳动力了,所以在步入理学之后,不仅教育部不但承担上学开销,还会给与学子一笔额外奖励。
除了这四个常规学堂之外,老朱还特意开设了一个文堂。
所谓文堂,就是扫盲班,是给那些成年的百姓普及知识的一个途径。
毕竟大明科技发展的越来越快,需要得读书识字之人自然也就越来越多,所以总会有些人为了一些高俸禄的活计会上文堂的。
而为了鼓励百姓把孩子送去学堂,老朱还下了血本,直接制定了详细的免税策略。
只要百姓家中有学子,那就能减免一部分田税,这对于百姓来说,无疑是最划算的事情了。
除了教育之外,医疗也重新步入了正轨,各地的惠民药局纷纷建成,而老朱也单独成立了一个医药部,第一任医药部部长,便是吴又可。
而医药局除了治病救人之外,还负责培养医生。
原本老朱本来打算把医药也放在理学中的,后来想想还是让医药部单独培养吧。
毕竟中医一般都是世学,所需要的知识面太广,不是三五年能学完的。
所以医药局单独有教育机构,专门教学生学艺,从孩童时期便开始教,等到出师以后,可直接在惠民药局当坐诊大夫。
总之,如今的大明,农业、医疗、教育、交通、科技等等都在飞速发展。
虽然说如今的大明天灾还在继续发生,但在朝廷有条不紊的安排下,能抗灾抗灾,不能抗灾那就让百姓撤离,或者在灾难发生过后,赈济和补偿百姓。
原本都快划上句号的大明,在老朱的治理下,已经开始稳步发展,蒸蒸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