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剑淡淡一笑,“如此甚好。”
“但你们可想过没有?”
“火药如果燃烧不充分,或它的杂质够多,也影响那些火器的发挥!”
“所以你们也要将火药的配比给弄好,让它发挥出它的最大威力!”
等凌剑话一说完,两人不是惊疑而是惊惧。
他们老老实实,恭恭敬敬的道;“臣等明白!”
“臣等回去以后,就命工匠们改良配比,让大明的火器早日称霸于世界!”
凌剑笑笑,对工部尚书黄福道;“黄爱卿,你要好好的配合五军都督府和兵部。”
“让那些将造监的工匠们都提高积极性,争取为大明造出好的火器来。”
黄福出列,躬身道;“臣遵旨!”
凌剑又笑笑,“黄爱卿,提高工匠们的积极性,就是要有奖惩机制。”
说着,微微思索了一下,继续道;“这样吧。”
“你回去和工匠们说,要是谁能提高火器的效能,朝廷奖赏他一百两纹银!”
“有重大突破者,奖励纹银五百两!”
群臣哗然,黄福高兴的跪拜道;“臣代那些工匠们谢谢陛下的隆恩!”
凌剑笑道;“黄爱卿,你且退下吧。”
“但你要记住,朕只是奖赏那些有功之臣,如果没有功绩朕是不会奖赏的哟。”
黄福爬了起来,仍高兴的道;“陛下,如此一来,必会促使工匠们提高积极性!”
“臣相信,等臣回去告诉工匠们,他们之间必会掀起一股比拼的高潮!”
“在不久的将来,神机营将会得到很大的改观!”
“而臣岁数也大了,但相信臣在世的一天,必会看见咱们大明兵强马壮,繁荣富强!”
黄福这番话,引起了凌剑与群臣的共鸣。
谁不想看见国家兵强马壮,繁荣富强?
但现在倭寇未除,北元余孽屡屡犯边,而安南等国在南方又蠢蠢欲动。
国内还有燕王朱棣枕戈待旦,处处都是危机。
难啊!凌剑暗暗叹了口气。
现在最要紧的就是将先进的火器造出来,只要先进的火器一出,谁与争锋?谁敢争锋?
但大明现在生产力低下,等那些工匠们造出来新式的火器,怕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此处,凌剑又暗暗的叹了口气。
收拢思绪,他看着徐辉祖和齐泰两人,问道;“两位爱卿!”
“朕现在已开了海禁,但水师也还需要人手操练!”
“不知两位爱卿可有何人推荐?”
两人沉默了一下,还是徐辉祖率先答道;“陛下!”
“由于太祖高皇帝施行海禁,所以现在咱大明并无出色的水师将才!”
凌剑闻言,脸上顿时露出失望之色。
皇爷爷呀,您这节奏是要坑死孙子啊!
如今海禁已经解除,宝船等段时间也开始建造,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但您的一项决策,就让孙儿找不到出任水师的良才呀!
徐辉祖也看见了凌剑的神情,支支吾吾的道;“陛下!”
“还有一人可用,但……。”
凌剑急忙道;“但什么?快说!”
“就算你说错了,朕也绝不会责罚于你!”
徐辉祖咳嗽一声,“臣记得越嶲候俞通渊在洪武二十五年因受蓝玉案的牵连,被太祖高皇帝削去官职,现赋闲在家!”
“他原是巢湖水师的将领,跟随太祖高皇帝在鄱阳湖水战中大败陈友谅!”
“后又带领水师多年,直到太祖高皇帝下了海禁之令,才没有继续担任水师要职!”
“所以臣认为他能胜任!“
“俞通渊?”凌剑笑了起来。
“要是你不提起此人,朕都差点忘了他!”
“不错!不错!是个可用之才!”
说着,对身旁的李公公道;“速速传旨!”
“朕让他恢复原有的爵位,并升他为都指挥使,统领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沿海的卫所,操练水军!”
“希望有朝一日,朕大明的水师也能如草原上的骏马一样,在大海上驰骋!”
“扬咱大明煌煌国威,让世界每一个人都知道咱大明的存在!”
徐辉祖和齐泰双双跪在地上,叩首道;“臣为大明贺!”
“臣为陛下贺!”
群臣也纷纷跪倒在地,齐声高喊,“臣等为大明贺!臣等为陛下贺!”
这一声声,饱含着群臣对大明未来的展望,又饱含着群臣对大明未来的企盼。
好像大明盛世已离自己不远了。
凌剑也心情激荡,有这样一帮忠心为国的臣子,大明必将走向世界之巅!
他微微一笑,“诸位爱卿,大明以后的富强昌盛就全靠你们群策群力了!”
群臣又齐声道;“这是臣等的本份!”
“也是臣等的荣幸!”
凌剑看着他们,笑道;“今日朕在朝堂上已安排了许多事,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要尽快落实!”
“莫要让朕失望!”
说着,顿了顿,“退朝!”
群臣们这才爬起身,躬身道;“臣等不敢!”
“臣等告退!”
凌剑站起身,向谨身殿走去。
来到御书房,小太监赶忙沏上了一杯新茶。
他坐在书桌后面的椅子上,美美的喝了一口茶,顿觉口齿留香,神清气爽。
正在他回味之际,就看见一个小太监走了进来,躬身道;“启禀陛下!”
“黄观黄大人、平安平大人、暴昭暴大人求见!”
“让他们进来!”
不一会儿,三人进入御书房,躬身道;“臣等拜见陛下!”
凌剑看着三人,笑道;“免礼!”
接着又对三人道;“坐!”
三人谢过凌剑,方才在椅子上坐下。
凌剑笑道;“你们三人知道朕为什么要找你们过来吧。”
黄观恭谨的道;“臣等知道!”
“陛下是有要事要交待与咱们!”
凌剑闻言,微微一叹,苦笑道;“你们既已知道,朕也没有必要瞒着你们。”
“朕的这个四皇叔啊,真是不让朕省心!”
“想必你们也知道,自从朕被皇爷爷封为皇长孙,他就没有向朕行过君臣之礼!”
“这些朕原本也不计较,谁让他是朕的四叔呢!”
黄观按捺不住,气愤的道;“陛下!臣也曾从方孝孺的口中听说过!”
“说……,唉!”
黄观究竟没好意思说下去,虽然陛下自己说了是他的事,但作为臣子的要说出来,那就是大不敬。
要是御史们一弹劾,他恐怕吃不了要兜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