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玄龄喊冤,共查舞弊(1 / 1)妖缠万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房玄龄大呼冤枉。

因为他是真的不知道这件事。

李世民其实是相信房玄龄的。

但是相信并不意味着就不能敲打他了。

事实上,房玄龄一直都没有发现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他玩忽职守。

明知道科举是为国选材的关键时刻,但是在房玄龄的眼皮子底下,却发生了这样的事。

这代表房玄龄已经有些懈怠了。

“玄龄,你逃不脱一个失察之罪!”李世民斥道,“朕给你个将功折罪的机会!”

房玄龄躬身行礼,道:“多谢陛下!”

他知道,在他的手下出了这样的事情,李世民仅仅治他一个失察之罪已经是法外开恩了。

放在历朝,出了这样的事情,他起码也要免职三年。

尤其是隋朝,发生这样的事,从主考官开始从上到下,每个人都逃不脱罪责,有一年甚至连主考官都被下狱。

李世民能够将这件事情轻轻放下,足以说明,这是个仁厚的君主。

随后李世民看向自己身边的雨化田,道:“雨化田,此事你和玄龄一同去查,记住,朕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一定要给我查个水落石出!”

“臣遵令!”

房玄龄这才注意到李世民的身边竟然站着一个身穿飞鱼服,身披大氅的阴柔男子。

他的心中不由得产生一丝忌惮。

要知道,如果这名叫雨化田的男子不说话,他根本发现不了这个人的存在!

李世民的身边什么时候有了这样的宦官?

房玄龄的心中不禁涌起了和魏征一样的疑惑,但是很快他便释然了,因为他也知道,李世民一直想要建立一个监察百官的衙门。

想来,李世民是打算把这个职责交给宫中的宦官去做。

房玄龄仔细想了想,发现宦官还真的是有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宦官无后,他们的权势全都依赖于皇权,相比于其他的衙门,更加容易掌控。

在如今这个御史台几乎已经被世家彻底掌控的现在,李世民急需这样的耳目。

日后这个衙门若是设立起来,便可以与御史台形成对立之势,也可以掣肘世家。

李世民并不知道,房玄龄的心里在一瞬间已经转过了许多念头,他向房玄龄介绍雨化田,道:“朕前不久成立了一个密探组织,名为皇城司,雨化田便是现任皇城司指挥使。这个衙门只对朕负责,有监察百官,外探敌情之责。你身为尚书仆射,恐怕日后少不了要和雨化田打交道,趁着你们合作的机会,好好认识一下。”

“谢陛下。”二人对着李世民行礼。

随后雨化田便转过身来,嘴角露出了一丝灿烂中却带着些许邪意的微笑,道:“见过房大人。咱家雨化田,日后还请多多指教。”

“指教不敢当。”房玄龄还礼。

李世民懒得看两个人在这里相互行礼,摆了摆手,道:“你们下去吧,尽快把这些敢在科举中舞弊的世家之人给我抓起来!”

“臣遵旨!”

二人同时行礼,随后一前一后地走出了御书房。

二人走出皇宫,房玄龄这才问道:“雨公公准备怎么做?”

雨化田一挥身上大氅,对此他的心里早就已经有了腹稿,他说道:“咱家抓了几个世家子,房大人不如和我一起去看看。”

房玄龄没想到雨化田的效率竟然如此之快,他皱了皱眉头,问道:“有资格来京城会试的世家子,都有符箓保护,雨公公是如何抓到他们的?”

雨化田笑了笑,道:“身为密探,总要有些手段才是。”

房玄龄点了点头。

既然雨化田没有多说,那就代表他并不想多说,索性房玄龄也不再追问这件事情,而是问道:“那他们关在什么地方?”

对于房玄龄来说,那几个世家子的证词是非常重要的。

于情于理,他都应该第一时间拿到这些人的证词,这才能够尽快的抓捕那个隐藏在科考考官之中的害群之马!

他清楚,朝中有许多人都是关陇世家的门生故旧,这些人在朝中形成了一块庞大的势力网,平时或许还没有什么,但是一旦李世民手下的这些人做错了什么事情,他们就会集体攻讦李世民的过失,对李世民口诛笔伐。

若不是李世民一直把兵权紧紧的握在手里,这些人还不知道会做出什么来。

当初大隋的灭亡,与这群人脱不开关系。

皇权与世家的矛盾,基本上是由来已久,或者说当世家与皇帝出现的那一刻,就已经存在了。

作为新兴的势力,房玄龄这一众和当初和李世民打天下的臣子,利益和李世民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所以于情于理,他都应该尽力的执行李世民的命令。

而且在他眼皮子底下发生了这种科考舞弊的事情,也着实让他感到脸上一阵的蒙羞。

雨化田知道房玄龄心里的念头,官场中的事情,说白了就是那么两件。

他微微一笑,对房玄龄说道:“请随我来。”

皇城司确实是有专门关押别人的地方,就在天牢的旁边,那是专门为皇城司建起来的大狱。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赞叹一下雨化田的能力,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雨化田就已经把皇城司建立出了一个雏形。

二人走进皇城司的监狱,新建的监狱并没有天牢或者县衙那些大狱之中的血腥气和阴森感。

反倒是因为不见天日,再加上那些黑亮森严的刑具,带来了一种莫名的威严感。

二人继续往里走去,终于在刑房听见了一声声的惨叫。

“说不说!说不说!”

二人走进刑房,只看见一个身穿飞鱼服的密探,正拿着特制的鞭子在抽打着一个人。

房玄龄认得此人。

他正是郑家的郑源。

不过,在他的记忆里,这人在文道上面颇有建树。

文道相较百家有所不同,历代圣人在上监察,秉持公正,偷奸耍滑之人是绝不可能在文道上面有所成就的。

房玄龄有些不解,他看向雨化田,问道:“雨公公,莫不是抓错了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