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这个陶窑的工作量比较大,所用的材料也比较多。
主要的材料是砖块、熟石灰、粘土、沙子,尤其是沙子,需要的量最多。
族人将砖块整齐地码在一旁,粘土与沙子也被他们一箩箩地运回来,放在一边。
“唉,还差不少沙子。”
王明打算准备好所有的材料才开工,他数了数材料的数量,却很不满意。
尤其是部落人刚从河里打捞回来的沙子,里面还有很多石子树枝什么的,需要不少的人手去挑拣,很费时间与人手。
“我得造一个筛网!”
王明连忙找来几个熟悉造木器的族人。
他在河边的那堆竹子里挑选了合适的竹材。
用石斧将竹子加工成合适的长度,然后组装成一个像门一样的框架。
在这框架的内侧凿出一个个孔缝,又将竹子砍成一条条,交错地镶嵌在竹框架上孔里,形成大量的直径半厘米左右的小孔,做出一张竹网。
“不错,很结实。”
他用手压了压竹网,感到很满意。
他又将这面竹筛架在沙堆的旁边,用两根竹子撑着,并让筛网与地面斜着放,并保持一定的角度。
“试试。”
族人连忙拿来骨铲,在王明的带领下,将一铲铲的沙子泼向竹网。
小沙子顺利穿过网格,石头树枝杂草等大部分的杂质被筛网挡住了。
但骨铲子的铲子面积实在太小了,远没有后世的铁铲好使,骨铲每次只能铲出少量的沙子,工作效率有点低。
“不要用骨铲,用藤篮。”
王明取来几个小号的藤篮,大约一次能装十来二十斤沙子,装满沙子往网格一泼就好了。
有了筛网,人们挑拣沙子的效率提高了不少,日后要用沙子,就可以用筛网大批量而快速地挑拣出能用的沙子。
看到材料准备得差不多了,王明就用沙子、熟石灰、粘土制灰浆。
而要用的砖块也用水淋一遍,使其吸收水份。
他在地上画了陶窑的大概形状,又在陶窑的进火口挖了一个深半米的长方形坑洞,这个坑洞就是用于烧木材的火膛。
预留了一个一米二宽、一米八高的窑门口,他拿着砖块,沿着窑壁一点点地往上砌。
在砌到两米的时候,他将顶部的砖块慢慢的往里砌,将顶部砌成一个圆顶。
在砌得窑室之后,又在窑的后面再砌两条三米多高的烟囱,烟囱底部有一个口子与窑室相连。
这个陶窑是馒头窑,主要是由窑门口的火膛、放置陶器的窑室、以及出烟口烟囱组成。
木柴或者煤炭在火膛里燃烧,热量和烟雾就会穿过窑室,从出烟口通过烟囱排到外面。
这是一个大约有二十平方米大的陶窑。
为了让这个窑更加坚固与增加保温效果,他将陶窑的外面与顶部再盖了两层砖,并抹上灰浆,涂上泥土。
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放后,陶窑的结构变得很牢固。
王明觉得可以烧窑了,便吩咐族人将石灰石放进窑室里,同时把瓦胚、砖块、瓦片放进窑室内里,在窑门处的火膛堆放大量的木柴。
窑室里的面积比较大,以后还能烧制更大的瓦缸。
在检查完里面的物品之后,王明就将火塘里的木柴点燃,然后跳出窑室,并开始用砖块堵住窑门。
柴火慢慢将整个窑室照亮,大火窜了上来将窑室里的瓦器、砖块等物品吞噬。
窑门口的温度越来越高,后面的烟囱也升起大量的浓烟。
随着最后一块砖完全堵住窑门,人在外面就不能看到里面的情况了,但是可以从烟囱的出烟情况估算窑内的烧制情况。
过了片刻,王明发现出烟量好像少了很多,他开始担心窑内的燃料是不是不够。
这是他第一次用陶窑烧陶,这个陶窑还是他前世在物质文化公园里看到的古窑,再结合自己的想象而设计的。
用窑烧陶需要多少木柴、需要多长时间、需要什么技巧,他完全不知道,他拿着竹简看着记录的木柴数量与陶瓦砖的数量。
又过了一会儿,烟囱完全不出烟。
“可能不够木柴,我们再添一些!”
王明没有什么经验,他用木棍挑开窑口的砖,弄出一个洞,一股热量迎面而来,由于靠得太近,他额上的发都被烧卷了。
他往这个洞里塞了不少木柴后,明显看到窑室内的火再次旺盛起来。
而且这个洞也冒出大量的烟雾,熏得人都受不了。
他又取来湿的麻布包住鼻子与嘴巴,忍受烟雾与热量,继续往窑里添木柴,烟囱冒出的浓烟又变得越来越多。
在塞了一大堆木柴之后,他又把这个洞堵上。
此时的他满脸土灰,头发都烧卷了,手脚脸庞都被热得火辣辣的痛,浑身大汗淋漓,累得整个人都要散架了。
“太累人了,看来烧窑还得靠我们男人!”王明瘫坐在地上,拿着陶壶猛喝水,体力才慢慢恢复了一些。
旁边几个帮忙烧窑的男人也是累得够呛的。
第二天,这个窑还有烟冒出,第三天虽然没有烟冒出,但挖开门口的砖块还能感受到里面很热,这是肯定不能进去的。
等到第四天,挖开砖块后,伸手进去一探也没有感受到热量,他们才将门口的砖全部挖开。
王明跳了进去,只见门口的火膛里堆满了木炭与灰,整个窑都被熏黑,倒是那些瓦器表面没有被熏黑,族人们将里面烧制的东西全部搬出来。
那一堆石灰石绝大部分变成白色,但有几个可能不是石灰石的原因并没有被烧成生石灰。
试验用的砖头与瓦片也被烧得很坚硬,甚至表面还有点点的釉质,这比用砖窑烧制的砖瓦好不少。
而那批瓦器却变了样,瓦器表面有一层较厚的像玻璃状的釉质,而且更为坚固,碰撞发出的声音不再那么沉闷,还有些清脆的声响。
无论是外观还是结实程度,都远超之前挖坑烧制的瓦器,这才是真正的陶器,而且还是好陶器!
窑内足够的高温使得陶泥烧得更充分,并且将釉层完全烧出来,这个窑的温度绝对在一千度以上,若是采用高岭土等瓷泥更能烧出瓷器。
“太好了,这次烧了一百多个瓦器,只有不到十几个是坏的。”
“没错没错,你们看看这些瓦器,竟然这么坚固这么好看,这是我见过最好看的瓦器。”
烧窑的族人们拿起一件件刚出炉的陶瓦研究起来,这批陶瓦的质量显而易见。
“这不是瓦器,这叫陶器,以后用陶窑烧的瓦器就是陶器。”
王明笑了笑,向族人传授了知识,并且区分了陶器与瓦器的区别。
虽然这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用粘土烧制,但其精美与耐用度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而瓦器本来也是指粗劣的陶器。
这个陶窑里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一次可以烧数百、甚至过千个陶器。
王明在观察完这个陶窑之后露出了非常满意的笑容,这样部落就能大批量生产质量上乘的陶瓦,直接垄断这一带的陶瓦产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