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16章 红薯 土豆=盛世?(1 / 1)涛声伊旧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由校来到大殿,升座之后,宫人很快便将徐光启传召而来。

“臣徐光启拜见陛下,谢陛下赐食。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徐光启进殿后跪倒叩首。

“徐爱卿免礼,赐座。”朱由校抬了抬手,命宫人搬来绣墩。

徐光启谢恩之后,在绣墩斜签着坐下。

“徐爱卿力请用红夷大炮帮助守城,朕深以为然。”

朱由校沉吟着问道:“朕还知徐爱卿博究天人,皆主于实用。除红夷大炮外,还有何富国强兵化民之策,徐爱卿尽管说来。”

徐光启被皇帝宣召,很是有些迷惑不解。

天启继位后,徐光启并未得到重用,他也以志不得展,两次藉病辞归。

徐光启怀着猜测和忐忑的心情入宫,却是先得了皇帝的赐食,已是极大的荣耀和体恤。

现在,听到皇帝赞同他用红夷炮的建议,并给予“博究天人”的高度评价,并请教富国强兵化民之策,徐光启一时心情激荡,不知怎么说才好。

朱由校让宫人给徐光启奉茶水,他则面带微笑,似是鼓励,也似是期盼地望着徐光启。

徐光启强自平复心情,思索了一会儿,拱手奏道:“微臣以为,生民率育之源,乃国家富强之本……”

农业为富国之本,正兵为强国之基,这就是徐光启禀持的治国理念。

新鲜吗,一点都不新鲜。

农耕国家嘛,随便找个官员来问,几乎都能说出这个答案。

但答案是相同或一致,可实现的方法呢,又有几个人能将实用来阐述这虚的理论?

而相对于数学、天文、历法,乃至军事,徐光启都有研究,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他最想编撰的,却是一本农书。

这本农书在历史很有名,叫做《农政全书》。

现在,书稿还只是存在于徐光启的头脑之中,官场不顺,他请辞而去,也是想集中精力,完成这本富国安民的农书。

徐光启开始讲得有些粗略,可看到少年皇帝没有厌烦之色,反倒是听得认真,不时微笑颌首时,他受到了极大的鼓励,说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

“水利为农之本,无水则无田。西北有广阔荒地弃而不耕;大量粮食由漕运转输,耗费惊人……”

在北方实行屯垦,以期扭转南粮北调的问题,借以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生活。

出发点是好,但小冰河期将临,恐怕难以实现。

朱由校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但对徐光启的思路却还表示赞赏,颌首称善。

“臣曾作《甘薯疏》……甘薯所在,居人便是半年之粮……”

干叔叔?还亲大爷呢?

朱由校眨巴眨巴眼睛,突然眸光一闪,抬手打断了徐光启,稍显急切地问道:“徐爱卿作《甘薯疏》,朕怎没看到?另外,这个甘薯,由何而来,长的什么样子?”

徐光启拱手答道:“《甘薯疏》乃臣于万历四十一年在天津闲住时所作,同时还著有《芜菁疏》《宜垦令》《农书草稿》等。至于甘薯,乃是从海外流入,先于闽越种植……”

地瓜,肯定是地瓜无疑。

朱由校这个激动啊,烤地瓜,炸薯条……嗯,这都是小事儿,能救国救民才是最重要的,实际意义甚至要超过火枪大炮。

或许有些夸张,但明朝要是早推广种植了地瓜、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因为小冰河期造成的灾害,以及历史的走向却绝对会发生改变。

徐光启看少年皇帝兴奋不已,搓着手在御座前来回急走,不禁微抿嘴角,有些好笑。

朱由校停下脚步,目光坚定,“今年春天,嗯,先在甘陕、河南、山西,还有直隶,推广种植甘薯。朕这便下旨,令各地官员督促进行,不得敷衍懈怠。若达不到标准,严惩不贷。”

“陛下……”徐光启赶忙起身奏道:“直接下旨似为不妥,还是交廷议为好。”

朱由校皱了皱眉,也不想和徐光启争论这个,转而问道:“徐爱卿,可知道土豆这个作物?也是长在土里,与甘薯较为相似,吃起来面面的。”

徐光启想了想,不太确定地答道:“臣记得万历年间进士蒋一葵撰著的《长安客话》中,似乎提到地土豆,不知和陛下所说的是不是一物?”

地土豆?土豆?

朱由校也不确定,眼角的余光看到刘若愚表情有异,似有话说,便伸手一指,“有话就说,朕不怪罪。”

刘若愚赶忙躬身奏道:“奴婢好象听说过土豆,在林苑似有种植,皇爷可命人取来辨看品尝。”

马铃薯又叫土豆,在明末传入中土,由于其品种的特殊与罕见,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老百姓绝对吃不到。

而明代林苑有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在筛选、培育马铃薯有一定技术优势。

但它毕竟是服务于宫廷的机构,既不会大面积栽种马铃薯,更不可能将薯种和种植技艺传入民间。

直到明末清初,战乱导致林苑荒废,那些“菜户”流落民间,土豆的种植技术才逐渐传播开来。

呵呵,原来土豆就在咱自家园子里种着呢,还瞎找啥,这可太省事了。

朱由校目光转向徐光启,笑着说道:“林苑改为新作物试验场,由徐爱卿指导管理。另外,徐爱卿也不必去天津,且在京安心休养,并将有关富国强兵安民的策略写好奏,还有你看好的众多人才,也一并推荐。”

徐光启看少年皇帝的脸色,知道事情已有转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已是大有实现的可能,心中欣慰,施礼告退。

看着徐光启退下,朱由校还是兴奋激动,坐在御座面带笑容,憧憬暇想。

明末的民乱四起,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食”。

说得再通俗一点,谁吃饱了撑的,冒掉脑袋的危险去造反?

要是丰衣足食的话,别人劝你造反,你肯定大嘴巴子抽过去。

有病啊,吃饱了撑的,你丫的想害老子!

哪怕再退一步,不是丰衣足食,而是有一口地瓜粥喝,估计也没多少人拎着耙子、扛着锄头去跟官兵玩命儿。

地瓜和土豆呢,非常耐旱,产量还高得吓人。

和当时北方主要种的麦子比,高出几倍不止。

而象玉米、地瓜、土豆等外来作物,都是在明末传入天朝的,你说是不是天眷大明?

可惜的是,没人重视,没人督促着推广种植,反倒是让糠稀得了便宜,搞出了个吃地瓜啃土豆喝糊糊粥的盛世。

朱由校鼻中似乎闻到了烤地瓜那诱人的香气,脸露出了傻傻的笑容。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