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深根固本,还要进行理气调元。杨毅随即率兵北,在漠南地区展开扩张,这就是一种理气活动。
此时这里的气场,是比较混乱的。
漠南蒙古,随着林丹汗的败亡,整体处于一种混乱状态。有不少漠南蒙古部落,已经投诚了后金。
这就更乱了!
杨毅此前对蒙古没什么兴趣,不代表现在没有兴趣了。随着铁路线的修建,要控制这一片地区变得越来越简单了。
杨毅带来的兵力不多,仅仅三个步兵师。
杨毅在漠南的军事行动,让内喀尔喀五部中仅存的‘巴林部和扎鲁特部’率先前来投,愿奉杨毅给草原可汗。
接着杨毅带着这两个部落的骑兵,扫荡了已经倒向后金的科尔沁部,仅存的察哈尔部,也认清了现实,投降了杨毅。
仅仅不到三个月时间,杨毅就一统漠南蒙古,直接一路推进到了呼伦贝尔,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大兴安岭地区。
接着,重新建立了市场秩序。
杨毅以平价的方式,向蒙古各部提供粮食、食盐、茶叶、钢铁等物资,而蒙古各部也向西北三省提供大量的皮革、羊毛、牛羊。
随着西北三省的工业体系建设,对工业原材料、市场的需求都是在急剧扩大的。
像八大晋商那样,哄抬商品价格的贸易方式,是难以为继的。对这些蒙古部落加大掠夺力度,只会导致他们生产凋敝。
一旦生产凋敝,产出就会大量减少。
杨毅拿下了漠南之后,立即对牧区进行生产调整。改变之前的部落生产模式,改变为牧民固定草场的生产模式。
即杨毅从根本消灭了游牧制度,让那些蒙古牧民能够安定下来生产,从无业流民模式,变成有业的牧场主模式。
杨毅的改革,自然是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蒙古各部落贵族,对于这样的改革有较大抵触情绪。不过很快,他们也接受了这样的改革,因为杨毅与他们做了一笔交易。
即这些蒙古贵族,形成雇佣兵制度,杨毅为他们提供武器装备,让他们到中亚地区开辟领地。
杨毅将整个中亚地区,都划了一个圈,变成了自己的领地范围。然后,分配了将近一半的地盘给这些蒙古贵族。
相当于这块领地,要这些蒙古贵族们去打。打下来之后,杨毅要占一半。
中亚这块地盘,就像是帝国主义的野区资源。
杨毅拿下漠南蒙古,就像是大明从0-3的天崩开局,变成了1-3。接着,再吸一波对方的野区资源。
经济已经不差了,差的是等级。
能把中亚地区刷下来,等级也就补得差不多了。
这些蒙古骑兵,用途也是很大的。杨毅可以用他们发动战争,战争肯定是要流血的,汉人数量现在又不多。
这些蒙古贵族,自然也知道战争会流血。但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有效益存在,也并不惧怕这种流血。
毕竟双方角度不一样,蒙古部落常年战乱,流血冲突是最常见不过的了。
正好双方,形成了互补机制。
杨毅在漠南蒙古推行的生产模式改革,相当于就是‘调元’,从原本的游牧生产,变成了固定草场生产。
这不仅可以避免草场被啃食退化,还能大量增加畜牧业产出。
游牧生产,看似畜牧业规模不大,然而在某个点过于集中,结果就把那一块的草场给啃退化了。
退化了之后,又得换地方继续啃。
结果就陷入了恶性循环,让蒙古各部无法自拔。什么雪灾,那都是次要的。真正的问题,还是生产模式落后。
这种落后的生产模式,蒙古各部也维持不下去了。在根本是没有抵触情绪的,蒙古各部贵族的抵触,主要是利益划分问题。
牧民分散出去进行固定生产,那么他们的利益怎么保障?
干脆把中亚地区划出来,给他们分一分,各部随即欢欢喜喜的准备征讨中亚势力去了。
武器装备方面,杨毅的兵工厂能生产各种铠甲、兵器。但杨毅,并未向这些蒙古部落发放火器。
铠甲、兵器配备一下,就足以横扫中亚了,没必要配备太多火器。步枪是不给的,但克虏伯山炮还是给了他们50门。
这些蒙古骑兵,拿下中亚之后,可以让他们一路打到欧洲去,进而重新开辟丝绸之路。
蒙古骑兵在丝绸之路的角色,就是充当保镖。
这就让那些蒙古贵族有了直接的效益,并且能够释放这些蒙古骑兵过剩的精力。如果不重新开辟丝绸之路的话,这些吃饱了没事干的蒙古人,自然而然的会想着去哪里抢一把。
堵不如疏!
那50门山炮,足以让这些蒙古骑兵对付沙俄建立的军事堡垒。沙俄能通过少量的兵力,控制大量的地盘,靠的就是不断的修建堡垒。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