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1章 非正常的人生道理(1 / 1)呼啦圈大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思源恶趣味似的学了乔海伦的口气,“走的公账。”

“啊?”

刘慧芬有些害怕了,“公款买的?儿砸,这不违法了吗?”

说着便蹲下去划拉那堆化妆品,“妈妈不要你的礼物,你赶紧把东西给乔老板送回去!”

嗯,这是亲妈啊。

杨思甜在一边也被吓到了,望着那堆化妆品不敢动了。

杨思源赶紧把妈妈扶起来,“妈,这公款不是国家的钱,是公司的钱,公司是我的,公司的钱也就是我的,我可以随便花,不违法。”

刘慧芬还是没从传统思维里绕出来,“这,这,这不对吧?”

虽然杨思源说的也不是完全合理,但老爸听明白了,也过来拉着老婆坐了回去。

“你别急,和你想的不是一码事。咱儿子开公司了,公司是儿子和乔家一起合作开的,咱儿子是股东。

也就是说,公司也是咱儿子的,他们这趟去港城,应该算是公干,既然是公干,就有公司出钱,不犯法的。”

刘慧芬想了想,还是指着化妆品怀疑道,“买电脑我能懂,这东西办公用的上,买电脑属于合情合理。

可化妆品也走公账,这怎么回事?我怎么想都觉得不对呢?”

杨国梁和王铁锭对视一眼,似是有什么话,又不好当着孩子面前直说。

他们见识多了。

那解释只有两种可能。

这年头不少企业借着所谓开会或考察的借口,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老百姓对此类的事情早已司空见惯。

黑沙滩镇上东边一大片疗养所,都是那些外省的企业弄的。

老百姓思维里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大问题。

而私企这么搞,要么是花钱维系客户关系,要么是私营企业主自己享受。

这更无可厚非,自己的公司自己的钱,自己花,更没什么问题。

钱芳坐到刘慧芬身边去说悄悄话了,杨国梁也起身来到儿子身边。

“你创业才刚开始,虽说公司的钱你有权花,但用在买化妆品当礼物上,是不是有点不合适啊?

乔家那边,会不会有意见?”

杨思源偷偷在老爸耳边说,“爸,这么说吧,这趟去港城,我要是给公司赚了一千万,我个人才花了几万,你觉得乔老板会怎么想?”

杨国梁立即明白这句话里的逻辑了。

合作的双方简称甲方乙方吧,甲方出钱,好比乔老板,乙方出技术,好比杨思源,或者某个研发机构或高校。

私企出差公干,目的是开展业务,有了业务好赚钱。

假设这一趟赚了一千万吧,双方按协议分配利益之外,乙方在开战业务期间的成本和私人花销,自然有公司承担。

乙方有了一些个人的消费,和业务本身无关,算是开拓业务成功后的庆祝吧。

如果花的太多,走公账的钱多到不合理了,甲方显然不会太高兴,在将来的合作中,会提醒乙方注意某些做法的尺度。

很正常吧?

但反过来,如果乙方完全没有类似的个人消费或数额很少,甲方该怎么看?

甲方不会单纯的觉得乙方高风亮节,反而会有担忧的想法。

这逻辑不复杂,但如果没有足够的阅历,一般也理解不了。

杨国梁虽然铲了一辈子煤,但在三矿机这样的企业里干了二十多年,此类的事情,他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这不是什么准则或者潜规则,只是一种不易被察觉的生意场或社会上的某种现象。

叫它心理博弈也可以,人机关系中的微妙技巧也可以。

举个类似的例子,皇帝派个将军去打仗,将军大胜而归,战利品一分不贪,皇帝明里暗里的奖赏一分不要。

皇帝会觉得这将军忠诚呢还是会担忧?

反正纵观历史,那些真这么做的忠臣貌似都没有好下场。

这么说可能比较容易理解。

平常不过的情节里蕴藏着重大的人生道理啊。

别扯什么高大上的道德情操,宣传教育是一码事,现实生活是另一码事。

想生存,就得尊重生存法则。

杨国梁回去又在刘慧芬耳朵边一阵嘀咕,刘慧芬神情怪异,不一定立即就能理解,但也学着慢慢接受这些她以前接触不到的东西。

杨思甜在一旁瘪着嘴,“妈,那这些礼物,我们还能要吗?”

刘慧芬换了一副笑模样,“要,当然要,你弟给你买的,怎么就不能要了?”

杨思甜笑了,赶紧去挑她喜欢的东西。

王飞鸿在一边傻乐呵,刚才发生的事他很懵,不过看着杨思甜开心,他也就觉得开心。

一夜无话。

第二天是二十五号,正好是高考出成绩的日子。

九九年还没有网上查分,但有电话热线查分服务。

要是早几年,电话还没普及的时候,电话查分也没有,高考生都是到了时候去学校看榜。

还有那么点古代科举放榜的意思。

一中现在也还保留着放榜的惯例,毕竟还是有些同学家里没有安装电话的。

而且那个热线,最开始的两三天,太特码难打了,要么打不通,要么打通了输错准考证号码或直接听岔了分数。

别觉得是开玩笑,这年头真有学生糊里糊涂犯过这样的错误。

远的不说,一中去年就有个学生,电话查分的时候弄错了,以为自己发挥失常,没考上。

结果他去学校办复读,给学校搞懵逼了。

老师纳闷啊,一个分数够上一本的孩子,咋还要回来复读?难道你志向远大,非青华燕大这样的不去?

等搞明白是这学生弄错了自己的成绩,也耽误报名了,弄的他后悔得差点跳海,最后不得已真的去复读一年。

这孩子在十三班,就在杨思源他们班隔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