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衣山之所以如此的信誓旦旦。
因为午弄完新生报到之后,他特地去了一趟摘星亭。
宣德皇帝御用蟋蟀盆中,线索指向了摘星亭,那么柳衣山自然不会放过。
他对着摘星亭启用了扫描,得到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名称:摘星亭。】
【始建时间:秦朝,为始皇帝南巡时歇脚之用。】
【修复时间:唐贞观年间,以原材料进行修复。】
【其他信息:秦朝始建时,摘星亭有三层之高。至唐朝破败不堪,便开始了修复工作。因为使用的都是原材料,所以原本的三层之高变成了一层之亭。有唐代相关文献《千山万水志》记载了此事。】
【重要信息:明朝永乐年间,整个摘星亭周围全被封锁起来,持续了数十年之久。】
阶梯教室内。
老梁听了柳衣山的言论后,扶了扶眼镜,口中说道:“真是胡说八道。”
他继续洋洋洒洒的发表意见道:“这座木亭的建造年代,可不是我说的。当初全国各地的专家都汇集到了这里,不仅从外观造型,更是从木料的年代甄别,方才得出的结论。确实是秦朝时期所建。你这么说的话,就是全国的专家都看走眼了?”
柳衣山依旧轻松的点了点头:“可能吧。”
哗~~
教室内又是一片哗然。
“这位学弟吹起牛来可真是不打草稿,竟然敢质疑全国的专家。”
“我们学考古的,可不是单凭嘴巴能说,得拿出实质可靠的证据才行。”
“是啊,学弟。我看你还是跟老梁认个错吧。你这么一搞,更要将他惹毛了。”
“确实,老梁的风格就是两字,严谨。”
面对众人的质疑,柳衣山一点也不怵。
只见他索性走到讲台,指着照片的木亭问道:“老师可知道这座木亭的名字叫什么?”
老梁又是扶了扶眼镜。
这种小儿科的问题,可难不倒他。
“摘星亭。”
柳衣山随即又问道:“这座木亭既不是建造在高山之,本身也不怎么高。那为何要取名摘星亭呢?”
这一问,倒是把学问颇深的老梁给问住了。
他心里暗暗道:
是啊,它为什么被冠名摘星亭呢?
这有点不科学啊。
可为人师表,怎么能在学生面前被驳了面子。
老梁顿了顿后,回道:“古来先贤,自然有他们的想法。我们后世之人,也不敢枉加推测。”
柳衣山一听老梁的解释有些牵强附会的味道,但也不去步步紧逼。
而是继续说道:“之所以取名摘星亭,是因为原本这个亭子有三层之高,它也的确始建于秦朝。但是由于战火以及天灾,到唐朝时候,这座摘星亭已经是残败不堪,摇摇欲坠。”
“唐太宗李世明是个颇爱古物的人,一听说这件事后,立马调集了全国各地的工匠,以亭子原有的木料,加以修复。本来的三层之高,因为材料的缺失,便成了一层之亭。”
“这也就是为什么从木材的年代考究,得出的结论是秦朝之物。”
柳衣山口若悬河般解释了一通。
老梁听得也是半信半疑。
毕竟,这种说法,他也是第一次听说。
看着柳衣山一副头头是道的样子,老梁扶了扶眼镜。
“说的倒是很有道理的样子。但是有何凭据呢?或者,有哪本文献记录过此事吗?”
老梁算得是博览群书的人物了。
从古至今的文献,他几乎都看过。
而且他也清楚的记得,从没有文献提及过此事。
柳衣山笑了笑,回道:“修复古亭,现在来说,如同是一件大事。但在贞观年间,这只不过是不值一提的小事罢了。”
“那恐怕只是你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
眼看柳衣山拿不出什么实质性的证据,老梁如释重负。
“要说文献嘛~还真有一本,曾经记录过此事。”
“哦?”
老梁原本平复的心情,此时又变得紧张起来。
“《千山万水志》有过记载。”
《千山万水志》?
老梁摸了摸光秃秃的脑袋,绞尽脑汁也实在想不起来这是哪本文献。
成书于何时?
就连教室内那些个听得入迷的学生们,此时各自拿起手机来,从网页查询有关《千山万水志》的信息。
可惜令大家伙失望的是,不光是老梁没听说过这本文献。
就连网页里,也丝毫查不到与这本文献有关的信息。
老梁又一次扶了扶眼镜:“这本文献,是你现场编出来的吧。”
他的眼神极为不屑。
对于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作为知识分子的他,可谓是深恶痛疾。
“叮铃铃~~”
正在此时,老梁的手机响了起来。
他拿起来一看,原来是亭东大学考古系系主任陈老来的电话。
整个考古系,有一正一副两个主任。
老梁屈身于副主任,平日里管的都是校园内,学生们的事情。
而作为正主任的陈老,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进行发掘工作,并时常回来,把一些现场的经验分享给学生们。
一看是陈老的电话,老梁便将计就计。
索性将电话开启了免提状态。
他打算在电话里问一问经验丰富的陈老,究竟有没有听说过《千山万水志》这本文献。
如果陈老也不曾听说过的话,那么毫无疑问,眼前这个新生是在撒谎。
“喂~老梁。我在一个唐代贵族墓中,有个大发现。”
“等会,陈老。我这边遇到个棘手的问题,需要你的帮忙。”
“嗯?什么问题?”
“《千山万水志》,你有听说过这本文献吗?”
“哎哟,老梁,你的消息可真是灵通啊。我们刚刚在一座古墓中发掘到了这本唐代文献,你这边就收到消息了吗?你知道吗,里面竟然还有关于那座摘星亭的记载。。。。”
暑期三天优惠活动,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8月13日到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