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出身(1 / 1)段家大公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黄金沟村,位于东易国简州与西尤国沙州的边境小村落。

村子位于山沟之中,隶属于东易国简州王山郡乐至县境内。

黄金沟村群山环绕,山中盛产黄矿,全县最大的黄矿洞就在村西边几里外的山沟里。

村中百姓多以从事采矿为生,采出的黄矿原石运回村并堆集于村口,黄金沟村因此得名。

张于行出生在黄金沟村,其祖均是矿工出身。

其父在村西边的黄矿洞中任小工头,其母在村中开一小酒馆,名曰“绿叶”酒馆。

在这个采矿业为主的村落中,生男孩意味着为家庭增加劳动力,加矿工收入本就比务农高出许多,男人们自然愿意都去干采矿工。

一个矿工能养活一家人,而一家人中能有三个矿工,就能在县城买大宅子,保证一家人过富裕生活。

张于行的父亲与常人不同,喜欢女儿,一直盼望能生有一女。

直至生到第三胎,终成所愿。

女儿出生不久,张于行父亲升小工头,便认定是女儿带来的运气,更视三女儿为宝贝。

村民羡慕张家,男丁兴旺,以后可以“一门三矿工”,成为村中大户。

张于行父亲却从未想过让自己的儿子再从事矿工行业。

他的打算是自己努力挖矿挣钱,妻子经营小饭馆攒钱,一家人存够钱在乐至县城买宅子,在城中开饭馆,自己儿女均去县学,一家人就此成为县城中人。

张于行自7岁起,其父就让他随村中最有学问的周钱老爷子读书识字。

张于行也算聪慧,6年多学习下来,不仅字认识不少,算帐工夫也很了得。

才13岁的张于行,在母亲的饭馆里身兼小掌柜与采购。

张于行平时除了到周钱老爷子家学习,就是在母亲的小饭馆帮忙。晚回家,再教弟弟和妹妹读书识字。

闲来无事,张于行喜欢带着弟弟妹妹爬屋顶,远眺北面那座高耸入云的“芦王山”。

春来秋去,一家人日子倒也过得轻松快活。

张于行父亲之所以不想再让子女们从事矿工工作,是因为张于行叔父的原因。

张于行的叔父早年通过“提贤考试”进入乐至县府工作,后通过简州的“武选”被任命为王山郡的骑兵校尉,驻防乐至县与西尤国沙州的边境。

张于行叔父一年的俸币比张于行父亲做十年矿工的收入还多。

让张于行父亲明白一个道理:去读书学艺才是出路,给国府出力才是正途,能考取官吏编制才算成就。

一天傍晚,张于行正在教弟弟妹妹识字,一队骑兵进入黄金沟村,一直到张家门口。

为首的骑兵校尉正是张于行的叔父。

张于行叔父一收缰,身后骑兵立即收缰下马,迅速分立两边,整齐列队。

随后,张于行叔父和队伍中一名青衫老者也慢慢下马,走进张家院中。

张于行母亲前招呼,张于行叔父急忙对其母亲说:“大哥呢?”

张于行母亲说:“从矿回来了,在村口清点矿石呢。”

“清点什么矿石,赶快叫大哥回家一趟,有急事,叫三个孩子出来”。

张于行母亲见状,急忙叫张于行去叫父亲回家。

张于行叔父带着青衫老者进入屋中坐下,叫来张于行的弟弟妹妹,拱手对青衫老者说:“这就是在下的侄辈,还有劳诸葛先生探脉。”

青衫老者先叫来张于行的弟弟,一手捏着张于行弟弟的右手腕部,一手捏着后脑下方的脖颈处,面无表情的感受着什么,一会儿工夫,张于行弟弟叫疼。

随后,青衫老者让张于站躺到木桌,左手捏着于站左手腕部,右手成剑指顶着于站腹部,一直是面无表情,过了一会儿,脸露出一丝喜色。

之后,又用同样的手法感知了一下张于行的妹妹张于瑶。

突然,青衫老者放下手,哈哈大笑,对张于行的叔父说:总算完成任务了,十名,我凑齐十名。

张于行的叔父也是一脸喜色的说:“莫非我这侄女身具原脉?”

青衫老者说:“不错,这孩子的原脉还是强原脉。乐至县紧靠原石矿脉,果然身具原脉的孩童多。”

张于行的叔父说:“诸葛先生,那我这于站侄儿如何?”

青衫老者说:“此子虽探查不出原脉,但劲脉强,愈脉也不错,也是武将之才。恭喜你们张家。”

青衫老者捏着胡子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山脉说:“原矿丰盛之地,原力确实充沛。人称“北王山、南阿蒙”,实也。”

张于行父亲匆匆赶到家,一进家门,对张于行的叔父说:“二弟,今天来得巧,我正得了两条鱼,我们这山区,鱼可难得,刚好我们兄弟俩喝几杯。”

“大哥,说正事。来,我介绍一下,这位是我们大易国诸葛家族的诸葛严先生,现任我们王山郡探脉师”。

“哦,大人好。”

张于行的父亲虽然不知道“探脉师”是个什么官职,但一听是在郡府任职,立马拱手施礼。

张于行的叔父继续说到:“当下,与西尤国之间有交恶迹象,双方边境有些剑拔弩张。这次国都传文,要求在全国举荐身具强脉的孩童,九品以文官以及一羽以武将皆有举荐之权,小弟我也有举荐之权,所以特请诸葛先生来探查我侄辈是否具有强脉者,这可是个天大的机会。”

这时,青衫老者缓缓说道:“刚才我探查了,男童愈脉、劲脉强劲,是练武之才。而这小女童可不得了,原脉宽厚通畅,在老夫之,恭喜张家。”

张于行的父亲听得一头雾水,但也暗暗觉得此事对于家族的重要性。

“二弟,这事大哥也不太懂,你看现在也到了晚饭时间,咱们先吃饭再说。”张于行的父亲满脸堆笑的说道。

张于行的叔父转身对青衫老者说:“诸葛先生,正值饭点,咱们先吃饭,边吃边聊。”青衫老者捏捏胡须,微微点头。

张于行的叔父随后转身对张于行的母亲说:“嫂子,有没有多余的饭菜?我外面还有十几个兄弟。”

“瞧你说的,我家开酒馆的,饭菜、酒肉管够。”张于行的母亲喜滋滋的说道。

“有饭菜就行,酒就算了。军中严令,军士不得饮酒,别让我一高兴就违了军纪。”张于行的叔父一边说,一边拉着青衫老者与张于行的父亲到饭桌坐下。

张于行的弟弟妹妹也并排坐饭桌。张于行母亲忙着炒菜,张于行忙着端菜。

偶尔听到其叔父对父亲说,此次国都文书,发文甚急,要求具原脉的孩童,按原脉的强弱程度分别送到郡学或州学进行培养,身具劲脉的孩童,进入武院进行培养。于站侄儿愈脉、劲脉强劲,可以进入郡的武院。而于瑶侄女原脉强,可以到郡的术院进行学习。

这时,青衫老者放下茶盏,插话道:“哎,我看,按小女娃的原脉强弱程度,完全可以进入简州州府的术院进行学习,如此强的原脉,已不是郡里术院的那群术师可以教授的。”

张于行父亲听后,既兴奋又犹豫。

兴奋的是,成为武士、术士就有国府编制了啊。犹豫的是,两个孩子入学得多少学费啊。

张于行的母亲端鱼来,随口问到:“那我们行儿怎么样。”

张于行的叔父一听,哈哈大笑,说:“刚才有些兴奋了,光顾着说于站、于瑶的事,差点忘了我这最懂事的于行侄儿还没探脉。”

青衫老者也微微一笑,将张于行拉到身边,用同样的手法探查了起来,探查中,老者先是面色平静,后慢慢的显露疑惑之色。

一盏茶的时间后,青衫老者回到桌,面带疑惑的说:“奇怪,这孩童各脉都很一般,我专探原脉时,偶而感觉有那么一丝,但仔细探查又没有。也许是这几天探查术施展多了,术力不够?但可以肯定,此童尚不具备成为修行者的原脉基础,劲脉也很一般。”

“辛苦诸葛先生了。我们张家能出一个武士和一个术士,已经是很大的荣耀了。再说,于站、于瑶入学后,长时间不在家,我大哥身边总得留一儿半女吧。于行从小就懂事,家里边也需要一个帮手,不成为武士与修行者,成为一个小掌柜也很好啊,是吧,行儿?”

张于行的叔父一边摸着张于行的头一边说到。

张于行一知半解的点点头。

席间,张于行的叔父讲了武院与术院都是国府负责出资,不用交纳任何学费的事情。

还讲了关于一户人家出一个武士苗子官府补贴多少银两,出一个修行者苗子又补贴多少银两的事情。

张于行的父亲大为吃惊,原来还有学不给钱,官府还发钱的好事!

心里一盘算,就于站、于瑶入学后得到的补贴银两就够自己和老婆近十年的收入。

看来收到补贴就可以到县城买房子了,以后再存些钱,还可以买郡城的房子。

张于行的父亲想着自己有生之年可以挣出三套房来,心里暗自高兴了好久。

张于行默默的吃着饭,心里已知道了事情的大概,既为弟弟妹妹们都可以有出息而高兴。

又觉得弟弟妹妹们离家了,自己好孤单。

青衫老者离村时,挨着把村里身体强健的孩童均探查了一遍,又找出几个劲脉强的孩童,一起推荐到武院学习。

十多天后,县府来了一队人,持公文接走了张于站和张于瑶,把补贴银两送到了张于行父亲手。

临走时,县府官员还对张家大为表扬,赞其教子有方,为国育才之类。

张于行的父亲大为高兴,晚饭后,还给了张于行三块银币,让张于行自己去花。

暑期三天优惠活动,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8月13日到8月15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