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
老朱听完脸色一变:“停什么停,那些贪官死不足惜,杀光了才好呢”
“标儿这都察院的制度你做的很好,咱现在才是真正知道了都察院的好,今后都察院还有再加人才行,把天下的贪官都给他全部抓干净咯”
老朱对于贪官污吏的恨念可谓是深入骨髓,他小的时候就是被贪官污吏们害得家破人亡,那能不记恨吗。
龙有逆鳞触之必死,而这就是他老朱的逆鳞。
朱标轻言道:“父皇,儿臣认为应该是时候停一停了,因为我大明的人才储备还不足,当前的官员抓一个就少一个,若是都抓去了朝廷如何运转”
“所以我们接下来应该对那些违纪行为不是那么严重的官员予以警告为主,相信在有那么多前车之鉴的情况下他们会改过自新的”
实际上朱标猜测刘伯温那边已经在这样做了,毕竟都好几天没动作了,他实在是太清楚大明如今所面临的困难了。
官吏不足,民间不看好,遍地都是废土重建,正是朝廷用人之际。
但是贪官污吏不抓也不行,照这样下去大明不就成为了又一个元庭吗,而所谓的推翻元庭重整山河也就成为了笑话。
那还在这儿不断折腾干啥,不如回家种地还显得清净。
所以这其中的度要好好把握住,就目前来看,刘伯温做的还是非常好的。
老朱闻言静静的大口啃着烧饼,这气出的有些不顺,还被呛了一口。
马秀英苦恼的摇摇头连忙递上一碗鸭血汤喝下去才算是顺了过来。
见老朱迟迟没说话,马秀英便笑着看向老朱说道:“重八,标儿说的在理,纵然你要严惩他们,那也得想好后面的善后工作才是呀”
“后宫不得干政”
老朱嘴硬得很,没有其他反驳有理的话,就唯唯诺诺的说了这么一句万金油话。
“好好好,你是皇上你说的都对,后宫不得干政”
马秀英也不在意,反正过来也只是看看老朱好好的吃饭没有,既然现在见他吃得正香那也就放心了。
说完又看向朱标和沐英说道:“标儿英儿,等晚上来娘这里吃饭呀”
“是,母后”
“是,义母”
马秀英起身准备回坤宁宫,朱标和沐英当即起身相送。
马秀英回过头来微笑道:“不用送娘了,你们还有事跟爹商量就赶紧商量吧,这天都要黑了”
待马秀英走后,老朱小朱和沐英又回到石桌上相坐而视。
“你俩都看着咱干啥,咱脸上又没有烧饼”
老朱看着两双直勾勾的眼睛盯着自己后很不乐意的说道。
朱标回应道:“这不是等着爹的首肯吗”
“是啊,义父”沐英也跟着说道:“近期我抓的那些官员当中其实还是有很多人是能够回头是岸的,义父就给他们一次机会吧”
“真是吃个烧饼都吃不消停”老朱吧嗒吧嗒嘴,擦了擦手上的油渍。
老朱问道:“那咋整,难道就这样白白便宜了那群贪官了吗,那我大明威严何在,我朱元璋如何对得起那些被强权欺压的百姓”
老朱说完又看向朱标,这语气看起来是不愿意松口,实际上也是想找个台阶来下。
看着朱标也是很希望这个自己予以厚望的太子能够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一个既不失朝廷威压又能够给官员们一个深刻教训的办法,最好还能平息被欺压百姓们的怨恨。
同时沐英也看向自己这个发生了大变化的弟弟,毕竟这样的事情自己这粗汉子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
朱标似乎早已想好了说辞,喝了一口鸭血汤润润喉咙后开始说道:“我们可以先让都察院打开一扇门”
“一扇门?”
“对,一扇门,一扇自我赎罪的门”
朱标述说道:“经过我近期的了解,都察院刚完成建立之时,之所以办案率奇高,是因为有检举信的存在,这基本上是一封检举信就意味着一个官员的罪证落实”
老朱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表示这个情况他也略知一二。
朱标继续说道:“实际上不难猜测出这些检举信就是官员们自己写的,想要借助都察院这把火来打击自己的政敌”
“只是没想到这把火越烧越大,就连自家后院都起了火,等有无数官员都被抓了进去后才渐渐平息下来”
“剩下的官员想来也是明白了,想要利用都察院来达到目的无疑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如今都察院已经很难再收到检举信了”
“但是仅此一闹,都察院的威名算是真正打了出来,让所有官员都明白了,都察院绝不是闹着玩儿的”
“就中书省送进都察院的那些人,要么是被都察院本身职责感化成为了同志,要么就是因为各种原因锒铛入狱,如此看来刘伯温对于人员复杂的新都察院可谓是控制力十足”
朱标说的兴起,老朱两人也是听得津津有味。
只是说到锒铛入狱的时候老朱的眼皮不自觉一跳,心中想到,标儿到底还是年轻呀,他刘伯温真要是这么厉害将都察院打造得如铁桶一般,那咱们还能睡得着觉吗。
朱标当然不知老朱此时所想,而是继续说道:“若是没有检举信那么贪官污吏可就不是那么好查的了,费时又费力”
“与其费时费力的逐个调查,不如统统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给他们一次自我坦白的机会”
“根据坦白从宽的原则,轻者予以警告,重者只入狱而不抄家”
“当然了”朱标话锋一转道:“所贪污的银两肯定需要统统上缴,上缴银两由户部核实,都察院监督,做到层层有监督事事有责任”
“好好好,标儿说得很好,咱就这么办”
老朱一拍石桌连声叫好,差点儿将桌上的鸭血汤给震翻。
朱标最后再说道:“至于那些没有到都察院报道认罪的,那么将会是都察院今后的重点监察对象,有罪则重罚严惩,无罪当然最好,说明他是我们大明的好官员,等升官嘉奖时优先考虑他们”
“儿臣当然也希望这样的官员能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