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天、地、灵”三劫,元始天尊大致总结,无非就一个意思。
别看魔道凶焰猖狂,修成天魔甚至还能获得不死之身,可其中需要经历的劫数对比正道中人,简直数不胜数。
魔教教主罗睺大开法脉,把“自在天魔功”传的到处都是,可真正修成天魔之境的又有几人?
一百个里面至少有八九十是被劫数弄死的。
你心气再高,性格再傲,也得看看这里是什么地方?
这里可是洪荒,有的是天生的神圣,非凡的大能,比你强的不知道有多少,凭什么你就觉得你能够修成天魔?
再说了,咱“天仙道果”实际上也不比“天魔之境”差多少。
之前慈航问起“天仙与天魔的竞争力”。
根据二者的理念,天仙求的是长生,天魔不仅求长生,还奢求不死,好事都让天魔占尽了。
难道是仙道修不成不死吗?
当然不是。
大道五十,天衍四九,留取一线。
这一线是生机,更是余地。
为了不遭天妒,仙道处事往往留有余地,是以仙道劫数少,路途平坦,一帆风顺。
何况,“玉清上品飞仙妙经”一旦练成天仙道果,更可达成天人合一之境界,届时世间千百理念,万种术法,尽皆一眼既明,信手拈来。
便如孙悟空一样,修成“大品天仙决”之后,他对道的领悟已是超凡脱俗,种种法术一通百通。
可笑人们常将他的“地煞七十二般变化”当作七十二种神通,认为他的法天象地、分身隐身等法术,都是来自于此。
其实不然,原文早有明说:“天罡数的变化跟地煞数的变化”,天罡数代表三十六,地煞数代表七十二,其实是数字的计算方法。
至于他的法术从何而来,文中第二章对战混世魔王时便有记载:“原来人得仙体,出神变化,无方不知。这猴王自从了道之后,身上有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
后来孙悟空也曾说过混世魔王,道:“这是他弄的个术法儿,有何难也!我如今一窍通,百窍通,我也会弄。”
语罢便驾起狂风,裹着猴子猴孙飞回了洞府。
由此可见,天仙道果是何等的高妙。
虽比不得天魔千变万化,无形无相的不死之躯,可说到对天地自然之理,法术中种种变化的理解,简直要超过天魔不知多少个境界。
二者之间,谁长谁短,各人自有评说。
反正慈航现在修的是仙道,屁股决定脑袋,目前肯定只念仙道的好。
要是他哪一天再修起魔道的话,到时再论起魔道的妙也不迟。
一晚上传道解惑,元始天尊将“玉清上品飞仙妙经”的种种关窍说的七七八八,再加上慈航又是天生神圣,资质、悟性超凡脱俗,不仅悟的快,甚至还能举一反三,让元始天尊对他十分满意。
二人约定第二天再来宣讲之后,慈航便出了玉清殿,照例往朝阳峰采炼每天诞生的第一缕至阳之气,待功行完毕,又赴御书阁背书。
从山海志异,背到民间邪术,又从民间邪术,背到旁门大法,慈航也不管能不能看懂,反正先囫囵吞枣的全部背会。
待到他修成天仙道果,今日背过的书,到时候自然就能全部被他理解并学会,甚至应用。
届时,慈航万法归结于一身,不拘是正是邪,是魔道还是旁门,全能应对由心。
甚至于用魔道的法,反制魔道;用旁门的术,反制旁门。
直接化身洪荒慕容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一招斗转星移,打遍天下无敌手。
是以,往后的时光中,便在如此规律的情况下度过。
所谓“山中五岁月,寒暑不知年”。
转眼之间师徒二人约定的半年之期已到。
这一天,元始天尊准备开始考校慈航的背诵情况,他说一句,慈航便要背诵一句。
“一国男女,倾心归仰,来者有如细雨密雾。”
元始天尊端坐瑶台,低垂眼帘,诵出一声,道:“这句出自哪本书?下一句又是什么?”
下首处,慈航静坐蒲团,挺直腰背,面不改色的回道:“这一句出自‘无量度人经’、第六页、第三章,下一句是‘无鞅之众,迮国一半,土皆偏陷,非可禁止’。”
元始点点头,又道:“将‘第五层、第六书架、左上第三本书背诵一遍。”
慈航回忆片刻,手指已然悄悄紧握成拳,手心里亦满是汗水,紧张之情溢于言表。
“此书名曰‘玉书’,由灵宝师叔所著,曰:大道无形,视听不可以见闻;大道无名,度数不可以筹算;资道生形,因形立名,名之大者,天地也。天得乾道而积气以覆于下,.......”
随着郎朗的背诵声,元始天尊愈发觉得满意,他以抽查的方式,数遍各家经典,其中或魔或道,或旁门杂说,一一考验。
慈航无不对答如流,虽然对内容的理解上表现的一知半解,但该背的东西可谓一处不差。
由此可见,对方是真的下过苦功的,而不是随便偷懒糊弄长辈。
如此端正的态度,赢得元始一片好评。
师父这一高兴,徒弟当然是有好处的。
这不,等到考校完毕,奖励立马便来矣。
“汝有此勤勉态度,吾心甚慰,那‘玉清上品飞仙妙经’你已修到哪种地步?”
“回师尊,弟子已将周身真气尽数转化为纯正的玉清真气,近日便要将脑中识神纯炼蜕变成婴儿,再进一步就要修成元神。”
元始天尊点点头,对他的进度表示满意,望着慈航的眼神怎么看怎么欢喜。
稍微思索片刻,他道:“修持大道期间,还应注意护道之法,须知青天好上,仙道难成。
早前你太清师伯曾赠送你一柄剑胚,放置多时,索性明日你到御书阁第六层,自行挑选一部剑诀。
籍由剑诀,将那剑胚好生祭炼一番,早晚练成一把先天神剑,用以护道之用。”
慈航闻说,不由得大喜过望,御书阁前四层法术虽多,但都是些旁门、魔道之类的经典,他只背不修。
第五层摆放的全是道家典籍,也无大法传授。
至于第六层,他早已心慕已久,迥奈外面有一层无形禁制,根本进不去,只能望洋兴叹。
现在得到师尊允许,如何能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