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巴掌!》
《学生“暴打”成年人!》
《学生的呐喊……》
乍一看标题,还以为是哪个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约架了。
再一细看,哦豁,现在的学生真牛批!
尤其是看过《天才枪手》的观众,不少觉得自己的脸被打得啪啪响。
多少成年人看电影只看了表皮,纯属图一爽;结果发现还没有人家小学生看得明白,思考得深入。
尤其是媒体浓墨重彩报道了王维在发布会上替学生向成年人的发问——
考试拿高分就是教育成功吗?什么又是教育的本质?
学生还给出了振聋发聩的答案:以身作则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
有人会发笑。
道理谁都懂,但成年人的世界很复杂。
以身作则,说着简单,做起来又哪有那么容易?
再往下看,才发现学生们在后面等着呢——
你们成年人肯定要说世界很复杂,身不由己。
那我们有样学样,说一套做一套,是不是对的?
不是?那不是妥妥的双标吗,欺负我们未成年人没有话语权是吧……
看到这里,不知道有多少成年人读者语塞。
业内人也算是看明白了,这就是王维对媒体抹黑的反击,只不过是借了学生们的口。
有人想说这是王维自己炮制的,但多家媒体随后的采访报道,让他们闭上了嘴。
周日白天,几家电视台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转播车,纷纷开到了各大城市主流院线的门口。
镜头里,排队的人群已经挤到了影院以外。
大部分是年轻的脸庞,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学生居多。
他们排着队,没有喧闹,也没有喊什么口号,像一支准备奔赴战场的军队,只有身上的《天才枪手》主题文化衫表明了他们的目标。
画面转换,给到了一位院线负责人。
“现在《天才枪手》的最大观众群体就是学生,为了满足暴增的需求,我们提高了它的排片率,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十五提升到了百分之五十,就算是这样,几乎每个影厅都坐满了人,我们正在考虑进一步提高排片率……”
这时有一群年轻观众从影厅里涌出。
有人脸上带着兴奋,有人脸上带着思考。
记者挑了一位若有所思的观众进行采访。
“你是学生吗?”
“是啊!”
“你好像跟你朋友不一样,看上去不太高兴,是对电影不满意吗?”
“不,我看第一遍的时候,跟他们一样,觉得全程无尿点,拍得酷毙了!”
“这次是二刷了,心里却堵得慌。不是因为电影变得不好看了,而是我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能具体说说吗?”
“导演借‘枪手’和‘作弊者’,把社会分化的问题呈现在了我面前。我奋斗的终点,也许就是别人的起点,面对这种不公,我们学生该如何选择?”
“……”
记者沉默了一下。
被采访的学生却突然笑了。
他提了提身上印着“我准备好了,这是我自己的选择”的文化衫,笑道:“其实也还好,电影里男女主角选的路,只是人生选择的一种而已。”
“这個世界当然不可能由我们说了算,但人生的道路很长,我也不止一个选择,对吧?”
“……”
当然,也有人说了,迷之清醒的学生肯定是少数的。
但是,媒体公布的一项数据又打了他们的脸。
《天才枪手》的定制文化衫一共有四款,主要以点明主题的四句话作为点缀——
第一是,他们天生就是赢家,我们都是loser,只能做一辈子loser。
第二是,即使你不作弊,这个世界也会欺骗你。
第三是,明天开始,这个世界由我们说了算。
第四是,我准备好了,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本来大家都以为最受欢迎的是第三款或者第二款。
没想到授权商家的销售数据表明,销量最高的是第四款,且遥遥领先于其他三款。
记者在现场统计的结果也一样。
“这大概也从侧面证明了,观看这部电影的学生群体,更多是热血却不中二!”记者对着镜头感慨道。
王维的嘲讽脸浮现在很多人的心头——脸疼不?敢说自己比未成年的学生更加懂事不?
让更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天,官媒也发声点评了这一奇特的景观——
“……应该感到高兴,能看到《天才枪手》这样能让人看到更真实的社会的电影。
更应该感到欣慰,我们的下一代能有这样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们不需要被灌输什么价值观,只要学会思考,就是真正的成长。
说到考试作弊,就不能不谈到教育。
笔者觉得有学生说得很对,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教育。
作为成年人,如果你想让下一代变成理想中的样子,最好你先尽力把自己变成理想中的样子。
所以,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学生,而在于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年人。
不妨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做得足够好了吗?有资格理直气壮的教育学生了吗?
个人如此,整个社会亦如此。
……”
这点评一出,仿佛一个信号,一个引燃了观众与《天才枪手》产生的共鸣的信号。
如果电影里,学校的老师没有带头潜规则,女主会走上作弊之路吗?
如果电影里,有钱阶层的二代有起码的道德,男主会走上作弊之路吗?
如果电影里,社会公平到能依靠自身努力,改变命运与社会阶层,两个天才会令人惋惜地浪费自己的天资吗?
这原本只是代入电影中的共鸣,被引燃后,似乎投射到了现实中,进而引爆了水面之下的一些暗雷。
——有媒体爆料,某青少年创新竞赛中,很多获奖的学生背后,都是家长“代笔”;原本鼓励学生创新的活动,变成了“亲子接力”大赛。
——又有媒体收到爆料,某大型中学生竞赛中,多位获奖者其实是使用合成伪造与本人相似的证件,找人代考而取得的“优异”成绩。
公之于众后,舆论哗然。
学生群体的质问犹在眼前——这是教育应有的样子吗?
《天才枪手》这部电影,究竟能在现实里找到多少原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