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章 大战略(1 / 1)淮海老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崇祯的脸色极为难看。

他哪里还能不明白,遵化城下一战,表面上是明朝阻击满蒙联军成功,留下了科尔沁部的主力。

实际上是被黄台吉当枪使,大大削弱了科尔沁部的有生力量。

等到回师之后,建州来到只剩下老弱妇孺的科尔沁,直接贼不走空,将科尔沁部残余吞并。

而原本建州将蒙古各部转化为附庸,要等到崇祯七年以后,他击败林丹汗,完全成为长城以外的霸主。

将手中的这份情报看了又看,崇祯逐渐平复了平缓的呼吸节奏。

这就是模拟带来的蝴蝶效应。

正面的蝴蝶效应,是自己在已巳之变中挽回了必死的名将,如袁崇焕,满桂,孙祖寿,为此时已经衰弱的大明续上了一口元气。

负面的蝴蝶效应,就是黄台吉征明无果后,选择加速对蒙古各部的整合。

面对这种改变,自己只能平心静气的接受,然后尽力去放大积极因素。

他走到大明北境舆图之前。

如今的北亚,呈现出的是一个三国局面。

东北的建州,已经成立所谓大金国,即将向西用兵,意在扫清北庭。

西部的察哈尔本部,则在林丹汗的带领下,矢志光复北元,正在持续拉拢达延汗留下的其余宗支部落,试图避免让漠南蒙古倒向建州。

而南边的大明,则是一个泥足巨人。

在他的西南,贵州土司仍未平息的叛乱使得地区各省的力量和财富被牢牢吸附,像之前一样调集土司和白杆兵北上增援变得极为冒险。

在他的西北,以往拱卫边疆的军镇已经成为动乱的策源地,并有蔓延向中原腹地的危险。

在他的东北部,原本由辽西走廊拱卫的直隶地区已经暴露在建州的攻击范围之内,对方随时可以通过草原走廊南下,对从遵化到大同的任何一处长城要塞南下入侵。

可以说,现在的大明处处受敌,处处用兵,完全陷入被动。

崇祯回想起这一次模拟以来的作为。

对外,自己信任满桂和袁崇焕,打退了建州大军,积累了一些威信,同时设立了炮兵学校,为之后做准备。

对内,自己在建州退兵后便马不停蹄的开源节流,开源方面清查新征盐、酒、茶税,节流则是分摊辽饷、清理宗藩。

这些都很好,但都受困于具体事务,忽略了大明现在面临的战略形势,更重要的是,无法扭转大明当前的被动。

有人觉得,只要慢慢种田,养出一支足以正面碾压建州的军队,就能无往而不利。

实际上,在万历晚期,明朝各边镇的总体兵力仍然是强于建州和蒙古察哈尔部的,但是大明没有作战的主动权,反而是努尔哈赤攻下抚顺、清河,林丹汗一度攻破广宁。

等到大明集结部队前去的时候,要么对方早已撤走,要么便是萨尔浒之战、辽阳之战的惨败。

因此,崇祯必须要选择一个方向,能让大明摆脱现在的被动,这才是最关键的。

只有确定了接下来的战略方向,才能动员全国之力,向这个目标去努力,而不是像没头苍蝇一般,被建奴、林丹汗、陕北流贼四处调动,疲于奔命。

崇祯首先望向了西南方向。

此时的奢安之乱已经将要平定,自己要不要调兵遣将,先平定西南这片大后方,然后抽调川地秦良玉的白杆兵,增援辽东战局。

崇祯沉思片刻,还是摇了摇头。

首先,西南除了四川,都是石灰岩山地,而且同北方的交通极为不便。

即使能很快平定西南,在财政收入上也不可能有巨大收益。

其次,明朝时期西南地区的水很深。

在崇祯之前的模拟里,在奢安之乱完全平定后,云南的土司又将发生叛乱。

这一次的叛乱,崇祯屡次重开时都还没有平定。

因此,与其抽调川地的白杆兵,还不如把他们留在西南镇压十万大山。

崇祯又望向西北方向,何不毕其功于一役,将流贼彻底扫清,百姓安居乐业。

这样腾出西北剿匪的经费和军力,可以全力集中于辽西、登莱,那么袁崇焕之前所提的三方合围(实际历史上是熊庭弼提的),也有实现的可能。

崇祯看向西北,最终还是摇了摇头。

因为西北不仅有民变,还有林丹汗的察哈尔部。

在之前的模拟中,林丹汗简直就是一个见人就打的疯子,而不是一个可以信赖的盟友。

在崇祯抽调西北战力后,曾经分别攻下大同、宁夏等军镇,导致崇祯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西北局面再度动荡。

所以,西北注定是要吸附相当的兵力。

更不要说,所谓陕北民变,并不是因为所谓的三饷加派。

从历史上毕自严所写的《度支奏议》来看,崇祯时代并不存在所谓的东南不交税,西北多交税的情况。

当时加派银最多的是河南和南直隶,六十五万两左右。然后是山东,五十五万两。

陕西加派的二十万两,和广东承担的加派差不多,两省只排在北直隶和广西这些有特殊情况的地方之前。

实际上,小冰河期和长期在畜牧带搞种植业导致的生态崩溃,才是陕北民变的根本原因。

根据当时人的记载,陕北当时连树根、草皮这种能够稍微果腹的东西都被人刨光了。

这种情况下是否加税都改变不了当地人噩梦般的处境。

陕北流民一叛再叛,也是因为官军招抚他们后,只能打发他们回原籍,

回到老家,对这些流民和失业边军来说就是自杀。

只有流窜到晋地、中州,杀死当地人,掠夺他们的生存资源,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

解决流寇,最好的方法,是恢复陕北生产秩序,让他们安心种地。

但是要这么做,需要的花费和人力又将是天文数字。

崇祯也只能想到现在的办法,也就是堵住他们的去路,不让他们祸害关中和山西。

连续否决两个方向,破局点也只剩下东北方向了。

崇祯望向地图上的辽西走廊,难道说,还是走孙承宗和袁崇焕造塔流的老路?

但是这条路早已经被自己否决了。

突然,崇祯望向辽河之下,蓟镇之上的一处区域。

地图上赫然写着,大宁都司这四个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