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崖子与师姐天山童姥和师妹李秋水间的感情纠葛,致使逍遥派门户动乱,四分五裂已久,局面难以收拾。
天山童姥割据一方,称王称霸,麾下有天山灵鹫宫九天九部上千弟子,还有三十六洞和七十二岛一大帮人。
李秋水则权倾朝野,荣华富贵,间接控制着西夏朝堂和一品堂,赫连铁树和段延庆都可以说成是她的鹰犬。
反观无崖子,不但教出个叛徒,还落得半死不活,无力惩治叛徒不说,三十年来竟连合适的传人也找不到。
大弟子苏星河人品不错,只可惜武功不成气候,被丁春秋压制,装聋作哑,才在这擂鼓山苟延残喘三十年。
无崖子很心塞。
“阁下既答应接掌逍遥派门户,就有责任重整门派,望你能压服师姐师妹,将我逍遥派的门户发扬光大。”
无崖子取下七宝指环交给周翀,一时之间怅然若失,无限唏嘘。
想当年,自己一袭白衣,与师姐师妹弹琴下棋,论道比武,何等意气风发,何等逍遥快活,可如今落得……
罢!罢!罢!
往事不堪回首,休要再去想它。
“这个你大可不必担心,我一向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答应的事必然做到,而且也有那个本事,你放心吧。”
周翀也曾登基为帝,君临天下,统御万民数十年之久,如今又造大宋的反,称金口玉言是一点儿也不过分。
无崖子点点头,对此毫不怀疑,他虽然看错丁春秋,却也得到了一个教训,这三十年来眼光已经今非昔比。
“我这便传你北冥神功的心法,若有疑难之处,尽管开口,不必为难。”
说罢缓缓道来,一字不曾出错,这数十年来早已将秘籍背得滚瓜烂熟。
周翀记下心法,一字不曾落下,过耳不忘的记忆力令无崖子刮目相看。
同时与吸功大法进行一番对照,很快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不少共同之处。
吸功大法可以吸内力、真元、精气和心法招式,功能相对来说较全面。
然而本身却不能练出内力,吸的内力多了也容易造成功力不纯的恶果。
北冥神功便只能吸取内力,本身也是内功心法,拥有精纯霸道的北冥罡气,正好可以弥补吸功大法的缺陷。
吸取的力量还能依靠心法熔炼,彻底的转化为北冥真气,以化为己用,免去了真气冲突和真气不纯的祸患。
还有最主要的一点。
吸功大法以双手运功吸取功力,也只有双手掌心的穴位才能有此作用。
北冥神功有三十六条行功路线,若能练到巅峰境界,全身穴位都能吸。
二者各有长短,却也可以互补,周翀已经看到了两大神功融合的希望。
“接下来是小无相功心法,这是我师妹李秋水的绝学,因我二人结为夫妻,她便传给了我,不亚北冥神功。”
或许是提到李秋水,无崖子思绪飞到了大理的无量玉洞,感慨万千。
周翀摆了摆手,道:“不必了,小无相功的心法我早已滚瓜烂熟,其中精义也在掌握之中,不必多此一举。”
无崖子“哦”的一声,问道:“当今天下懂得小无相功的便只有我和师妹,阁下从什么地方得来小无相功?”
周翀解释道:“你女儿李青萝嫁入了姑苏王家,把你收藏的武功也搬了去,命名琅嬛福地,小无相功就在其中,吐蕃国师鸠摩智跟踪你女儿偷得心法,却栽在我手里,小无相功自然可得。”
天山童姥、无崖子、李秋水三人皆师从逍遥子,他是一位绝代大宗师,一生创立神功无数,令人望尘莫及。
包括北冥神功、凌波微步、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小无相功、天山折梅手,天山六阳掌等,都是旷世绝学。
其武功之高可想而知,就目前已知的高手来说,能与之相比的也就扫地僧,慕容龙城和段思平则尚属未知。
在将几位弟子培养成才后,逍遥子便云游四海,仙踪渺茫,这样一位大能,究竟有没有破碎虚空却是个谜。
无崖子恍然道:“原来如此,只是我女儿……青萝……还好吗?我为人父,却是没有尽过多少父亲的责任。”
无崖子有些情切,虽关心女儿,问起来却吞吞吐吐,可见其优柔寡断,心中对亲情的愧疚,很快泪流满面。
周翀回想李青萝的经历,道:“似乎过得不错,荣华富贵,锦衣玉食,还给你生了一个外孙女,前一段时间我还曾见过她,冰肌玉骨,美貌无双,熟读各派秘籍,只是不曾学武,还痴得很。”
李青萝已经怀了段正淳的孩子,姓王的还愿意接盘,没过多久竟一命呜呼,可见这女人究竟有多大的魔力。
魏武遗风,永远不死,但不是谁都能把握得住,一个不好,直接玩完,姓王的万贯家财替却老段养了女儿。
无崖子微微一叹,听得“痴”字却是一怔,嘴唇微微张开,似乎还想再问,而后沉默了一阵子,终是无言。
接着又说出了凌波微步的奥秘,虽然变化莫测,玄妙无穷,不过对于站桩输出的周翀来说步伐已经没用了。
无崖子道:“我这一身北冥真气原也可以给你,但要化去原有的内力,拖如此对阁下来说无异于因小失大。”
周翀笑道:“那也未必。”
无崖子奇道:“哦?莫非阁下还有可以兼容北冥真气的功法不成?”
周翀粗略的介绍一遍吸功大法,竟听得无崖子震撼连连,大呼神奇。
无崖子道:“既是如此,老朽这七十年练就的北冥真气你就拿去吧!”
周翀淡淡道:“不必了,反正丁春秋已经死了,你也没什么可顾忌的,趁着还有几年光阴,四处看看,世间如此广阔美好,而你道号无涯,求什么不好呢,非要求死,逍遥派就交给我吧。”
无崖子叹息着,眼光中流露出向往的神色,在暗无天日的地方呆了三十年,此刻对杨阳光的渴望已到极致。
“或许阁下说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