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
见到朱高煦表情好像是认真的,朱高炽却是愣了一下,不会吧?
这五大三粗的汉子真是要去经商?
“二弟,这!”
朱高炽拘谨的揣了揣袖口。
“大哥,太子府不是连宝钞都拿不出来吧?大哥你看,我拿来做生意,你还能分红,这稳赚不赔的买卖啊……”
朱高煦诚恳的说。
永乐年间的资金顺序是:宝钞不如银子,银子不如粮食,粮食不如黄金。
所以,昨日京察凡是有献宝钞的逐一都被朱高炽给处理掉了,献银子的如有劣迹也会被严查。
至于永乐年间的宝钞,这是文皇帝下令敕令的纸币,只是宝钞的现世并不炙手,反而被民间所遗弃。
朱高煦的看法就是鄙夷了,朝廷内宝钞印的都频繁了还想值几个钱?
印多了,谁认呐?!
真当百姓们都是傻瓜吗?
不过,这些事情跟他无关,朱高煦此次前来是为了集资的。
作为太子,又是自己的大哥,还是朝廷未来的储君,这钱你不拿就是说不过去了。
果然,朱高炽想了想还是从自己的内府之中拿出来十几张宝钞,清一色五百两,加起来这一笔就是五千五百多两银子。
虽然不多,但清正廉明的太子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来也是不容易了。
“二弟啊,大哥也没指望分红,这笔钱你就拿去吧,经商不经商的别糊弄哥哥,大哥就希望你能办正事,走正途。”
朱高炽苦口婆心,朱高煦把宝钞揣进袖口拍了拍,苍蝇再小也是肉啊。
算上时间来看的话,永乐十七年下半年,宝钞很快就又会贬值了,他得趁着近期时间把这笔宝钞给花销出去才是。
就这五千五百多两银子换算一下,至多也就是三千九百多两银子的价值,这还是往高了去说。
最后,这宝钞在明朝硬生生的是贬值为了分文不值的纸张,连个粮食都换不上,惨啊。
“行了,谢过大哥,大哥,你就等着分红吧,这事就交给弟弟来办了,只是大哥,如果生意上有麻烦弟弟少不得来叨扰大哥啊。”
朱高煦洋洋洒洒的走到门口。
“二弟客气了,我送你,”朱高炽堆笑,“但凡有事都可以来求教大哥,大哥这里随时等你。”
“别送了,大哥,你身体不好,在家修养吧啊。”
朱高煦把朱高炽推了回去。
‘这要是让朱高炽看到他的八抬大轿和琳琅满目的水果贡品不得哭死?’
‘肯定会说这汉王从头到尾哪穷了!’
‘喊穷的富得流油,储钱的寒碜不已。’
“……”
朱高炽见朱高煦径直的走了……二弟真是变了,知道关心自己这个大哥了!真让人欣慰啊。
到底是亲兄弟啊,手心手背的都是肉。
“哎,不对,我今天打完太极剑是打算做什么来着?哦!”
朱高炽一拍脑门,“郑和从西洋回来了。”
“来人,更衣,速给本宫换朝服。”
“哎呀,忘记给二弟说了……”
……
朱高煦坐在八抬大轿上啃咬着洁净过的果子,意气风发。
“王爷,王爷……”
宦官屁颠屁颠的跟上八抬大轿,讨好似的笑,“王爷,永乐大典修建,必然能让陛下龙颜大悦呢!
王爷之功绩堪称永乐年间第一人呐,王爷留守南京城有望了!”
起先,朱高煦听着拍马屁的话还一阵乐呵,最后则是啐了一口,“呸,狗一样的东西你也敢咒我留守南京城?来人,拉出去丈打二十。”
宦官被轿子两侧的汉王侍卫给拖走。
“哎哟,王爷,奴婢冤呐,奴婢说错什么了?哎哟……”
听着仗责的声音,宫女被吓得缩了缩耳朵。
不过大多数宦官都不动声色,好似已经是习以为常了。
直到八抬大轿一拐,使进了一处宽广之地。
“王爷,赵王府到了!”
一名尾随的宦官小心翼翼的对着帐幕内传音。
闻言,朱高煦英武的面孔从帐幕钻出来,径直进入了赵王府。
汉王和赵王之间的关系莫逆,经过门卫禀报过后,赵王亲自的连跑带爬的冲了过来。
“三弟。”
朱高煦对着府内假山旁的人影高呼一声。
赵王站在假山上,忙不迭边跑边是在这里回应,“二哥今日怎得空闲?你可许久没来我这赵王府了,想死本王了。”
赵王临近,朱高煦这才是看清楚这个浑身一身雍戎的人,头戴紫金冠,脚踩黑蟒靴,身披的蓝底金蟒袍的男人。
赵王面容要较为小人面相一些,尖嘴猴腮。
但就是这个人,在面对着朝廷都毅然决然的站在自己身后……哦不,是前身的身后!
亲兄弟啊。
“三弟,怎的,哥哥来和你喝口茶,说说闲话都不行吗?”
朱高煦佯怒。
他打算故技重施。
朱高燧却是露出牙狰笑了一下,心里暗道,‘闲聊?可拉倒吧,你还有闲聊的时候?’
‘来找自己,要么是要帮忙!’
‘要么就是要说造反的事情。’
但心念至此,朱高燧还是笑意盈盈,“二哥,可以是可以,我赵王府的茶你随便喝,只是现在不行,你跟我一起走,赶紧的。”
朱高煦面露狐疑,“为何?”
永乐十七年,莫非是还有什么大事吗?
“郑和下西洋回来了。”
“刚才在大殿觐见过了父皇,算算时间,郑和进入大殿已经过去了两个时辰应该是快要禀报完了,我们赶紧去见一下。”
朱高燧说到了郑和,朱高煦却是陷入了白茫茫的意识世界之中。
这个郑和也是大有来头。
回族人马三保,曾经是明朝的俘虏,后来被做成宦官。
而后因为在文皇帝靖难遗孤的时候多次出谋划策,然后委以重任,更是屡建奇功。
最后文皇帝建立永乐,赐名马三保为郑和,这位郑和被文皇帝派遣去下西洋,极大程度上让各国都对明朝有了归顺之心。
开通运河,功不可没。
更甚的是因为郑和的缘故,‘大明天国’这一名称才到了各国的耳边。
按理说,郑和所航行需要的兵勇还是朱高煦一手选拔的,那个时期天下初定,海上的好手少之又少,文皇帝就把这个难题抛给了朱高煦。
最后无奈,朱高煦才拔苗助长的操练了第一批永乐年间的海军。
这郑和既是外交官,又是执掌兵权,身份已经是不能同日而语了。
说到底,朱高煦和郑和还是有些交情的。
毕竟,是朱高煦在文皇帝面前举荐郑和可以同时担任外交官和兵权统领的。
心念至此,朱高煦也是脚步快上了几分。
有些东西是中原没有的,他可以委托让郑和下次出海的时候帮忙带回来。
按照以往交情,想必郑和不会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