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宋国,宫廷内。
一个内侍匆匆跑入了大殿,用当地语言高声叫道:“大王,大事不妙了,刚刚士兵来报,说有大量舰船出现在了海岸边。”
吕宋国主此刻正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听到声音猛地站了起来,开口问道:“你说什么?”
那个内侍不敢怠慢,于是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
吕宋国主这下深吸了口气,整个人仿佛被抽干了力气一般,颓然的坐回到了椅子上。
完了,一切都完了,想不到大明方面的动作竟然这么快,根本不给吕宋任何反应的时间,直接就选择了开战。
在庞大的明朝面前,吕宋其实根本不值一提,看来此番过后,自己可能也是凶多吉少啊!
想到这,吕宋国主不禁叹了口气,他作为一个穿越者,担负着振兴文明的使命。
其实他原本的想法是猥琐发育,在各大文明之间左右逢迎谋取好处。只是他还是看错了形势,以大明的实力,根本毫不畏惧东南诸国。即便东南诸国都联合起来又如何,毕竟还是一盘散沙,真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最先顾及的还是自己。
这么想来,吕宋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眼下只能选择投降,期盼着大明方面能够既往不咎了。
他正这样想着,却在这时,外面又有一个内侍火急火燎的冲了进来。
“大王,大王,又有士兵传来了消息。”
闻言,吕宋国主一阵苦笑,“想来是大明方面要本王投降了吧,好,本王答应了,只要能让吕宋免遭战火侵袭就行。”
说完,吕宋国主便背着手,准备往外走。
只是那个内侍却突然用力摇了摇头,仿佛摇拨浪鼓一般开口,“大王,不是,有士兵说,那些海面上的舰船并没有袭击咱们的港口。”
“什么?这怎么可能?”
听到这话,吕宋国主的脚步猛地顿住,难以置信的转过了头,心说大明都把舰队开到自家门口了,凭什么不打啊!
那个内侍又接着说:“大王,此事千真万确。”
吕宋国主此刻懵逼了,愣了好一阵才说:“快,备马,朕要去港口亲自看一看。”
…………
傍晚时分,最后一缕阳光沉入海面,整个港口被月光所笼罩。
吕宋国王此刻已乘着快马来到了港口外,下了马之后,他便火速奔入了港口。
紧接着,入眼所见的一切,让他整个人松了口气。
港口依旧保持的原来的样子,没有任何受损的痕迹,港口内的士兵和工匠们也在一如既往的值守和忙碌着。
这一切,都好似什么也没发生一般!
只是吕宋国主心里清楚,并不是什么也没发生,因为大明的舰队曾经来过了。
至此,即便是吕宋国主再愚蠢,也明白了大明此番的目的,无非就是给东南诸国一个下马威,好好震慑一番。
而事实上,大明也做到了,浩浩荡荡的舰队不远万里来东南诸国,确确实实起到了恫吓的作用。
这在无形之中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大明方面现在有能力攻打东南诸国,只不过是人家现在不想动手罢了。
若是哪一天东南诸国真的惹到了大明,估计大明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出兵,这就是现实!
吕宋国王深吸了口气,旋即背着手望向远处的海面,月光打在水面之上反射着粼粼波光。
想来大明方面此番南下,目标肯定是东南亚的所有藩属国。估计再要不了多久,其他东南亚的国家就会遭遇到与吕宋相同的情况。
于是,吕宋国王再次叹了口气,心中坚定了一个念头:去大明!
…………
大约过去了十几日,地理教材彻底被编写完成了。
在朱厚照看过表示满意之后,地理课程就在大明的京都范围内率先开课了。
义务教育朱厚照可以普及全国,但是其他科目的知识却无法短时间内做到。毕竟大明实在太大了,而现如今通晓地理知识的也仅仅局限于一些穿越者。
所以朱厚照的想法是,先将知识传给一部分人,待这一小撮人学成之后,再向更大范围传播。
可即便如此,朱厚照也遭遇了诸多的阻碍,毕竟大明在此之前可还从未开设过除儒学以外的其他学科。
因而这个政令一经颁布,就在京城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时间,几乎京城内的所有人方都把这件事当成了一件笑谈。
不过令朱厚照感到的欣慰的是,朝堂当中他竟然没有遇到任何反对的声音。相反,有些大臣甚至还对此事十分的推崇,比如某些翰林,比如三个内阁首辅。
在经过十几日的休息之后,马文升已经上任内阁首辅了。
不得不说,马文升此人的眼光十分灵敏,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很强,尤其是地理方面的知识。
当然,这或许与他之前带兵打仗有所关系,毕竟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心里肯定清楚地理对于战争走向的重要影响。
就如此,庙堂和坊间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
坊间之人对于地理方面的知识相当的不屑一顾,可是朝堂中,却无形中掀起了一阵学习浪潮。
其中翰林院的学习氛围尤为最佳,许许多多的翰林甚至都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整日就抱着一本地理教材的拓印本,开始学习。
对于这些,朱厚照反而乐见其成。反正这些翰林们整日除了上奏弹劾,也不会别的了。
如今他们热爱学习,朝堂也难得清净了,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坊间的那些流言,朱厚照也早已预料到了。因而在不久之后,他就又颁布了一道旨意。
具体内容很简单,就是说每年大明都会开展地理知识的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给予功名,并且派遣到各地去教书,每年领银子。
这则旨意一出,坊间的流言蜚语顿时就消失了,转而出现的情景是:
京城内各大书铺排起了长队,许多人争着抢着要购买那本地理教材,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