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秀才可以堪比考大学。
考上大学,将来可以找个好工作。
有了大学文凭,将来可以进入大公司上班,也可以考编当公务员。
而秀才文凭,也是相同的道理。
有了秀才的文凭,才可以取得乡试的资格,才有机会考举人,才可以做官。
就算考不上举人,也可以充当官员的幕僚,或者去国子监读书,再不济也能进入县衙充当吏员。
而且,考上秀才之后,就可以免除徭役,免除一定数额的税粮,还能得到朝廷的廪米或者学田收入的资助。
胡锋要是能考上秀才,那对于家里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
仅仅是免除的那两丁徭役,就能让家里面的负担瞬间减轻很多。
在二月的县试考试前的这一天。
胡锋的老爹老娘,在家里做了一顿丰富的饭菜,其中居然有鸡蛋。
鸡蛋这种奢侈品,胡锋从小到大,也没见过几次。
但是今天,蒋芳却破天荒的买了两个鸡蛋。
蒋芳道:
“锋哥儿,你别多想,不管考成什么样,都不重要。
大不了,咱们回来种地。
其实娘明白,有的东西,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就算你考不好,娘也不怪你!”
胡锋没说话,他心里很难受。
他最清楚蒋芳对他抱有多大的期望。
但是到了现在,蒋芳似乎想通了一般,反而劝胡锋放平心态。
这也许,是蒋芳对胡锋,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也是,他在社学里读了这么些年的书,却从没取得什么成绩。
胡锋惭愧!
在胡锋的记忆里,蒋芳性格一向要强,向来是不服输。
胡锋从小就知道,他外祖父不喜欢蒋芳这个女儿,据说是八字犯了外祖父的忌讳,当初蒋芳出生之时,外祖父就生了一场大病。
因此,外祖父从小就不喜欢这个女儿。
胡锋的外祖父,是红光村的里老,是村里牛到不行的大人物。
怹有七个孩子,两男五女。
而这七个孩子中,就数蒋芳过得最不好。
其他的兄弟姐妹,小时候都是娇生惯养,长大后,要么当上了甲首,要么嫁到了县城。
虽然说不上什么锦衣玉食,但是却也从不愁吃喝。
唯独蒋芳,小时候她是被当仆人养的,专门给家里放牛。
胡锋的外祖父很多次都想把这个闺女送人,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达成目的,但蒋芳小时候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正是因为小时候的经历,便养成了她好强的性格。
她似乎想向她爹证明什么!
哪怕日子过得再苦再累,甚至吃饭都成问题,她也坚决要让胡锋读书。
她想让胡锋,完成她的梦想。
所以这些年来,她对胡锋督促得很严厉。
她给胡锋的印象,一直是个严母。
但是现在,胡锋却忽然间发现,他这个老娘,老了!
——
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
县试在各县城考,连考五场,由知县主持。
府试在府城考,连考三场,由府级官员主持。
通过县试和府试之后,才可以参加由各布政司学政或者学道主持的院试。
只有连续考过县试、府试和院试,才能成为秀才。
兖川府考场内。
胡锋挥笔写下以“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为题目的八股文。
胡锋文学天赋很差,文学造诣一般,什么词藻华丽、字字珠玑之类的,和他没什么关系。
但八股文,恰好对这些没太大要求。
八股文考察的,是对四书五经的掌握。
朝廷给个考题,然后以这个考题进行延展,考察的是对四书五经中经典的掌握。
胡锋的优势,是见识比其他人开阔。
他知道洪武皇帝当初为什么会定八股文来做取士的标准。
洪武帝以八股取士,是想通过教育和对人才的选拔,人为的引导儒家思想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准则。
建立儒家的道德观,从而以这种道德观来约束世人。
就比如,“忠”是儒家道德观之一。
大臣们把忠诚君主看成是基本的美德。
若是谁敢背叛君主,那么就会被世人唾弃,人人得而诛之。
洪武帝之所以定下八股取士,就是想让后辈的读书人,都拼命钻研四书五经。
然后被四书五经里的“忠孝仁义”影响,好方便帝王统治。
弄明白这一点,就可以推理出以下的结论:
“朝廷的科举,不是选拔文章写得好的书生,而是选拔符合儒家道德观、忠诚于皇帝的臣子。”
所以,写八股文,首先要从儒家思想出发。
胡锋如下写道:
“国之起化于家者,治有先务也。(破题)
夫国之人各有家,而家之理可通于国,是故欲治先齐,古之人有明征耳。(承题)……”
——
考完院试后,胡锋松了一口气。
虽然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但是他已经尽力了。
而胡明,也就是胡锋的堂弟,神童胡石的亲兄弟,此时却是满脸的兴奋。
他看到胡锋后,笑呵呵的对胡锋道:
“你考得怎么样?”
胡锋道:“还行!我尽力了!”
胡明笑了:“其实你也不用难受,明公正道,以你的水平,居然也能连续考过县试和府试,已经是走运了。
这天下读书人这么多,你看有几个能考上秀才的?
你已经很不错了!”
——
而学政此时,却正在批改试卷。
“写得什么乱七八糟的!”
“这般文章,怪不得四五十岁了,依旧是个童生。”
“狗屁不通!”
每阅一篇文章,学政的脸上就烦躁多上一分。
“这批考生,学问见识真是浅薄!”
学政又阅了一篇文章,他已经有些看不下去了。
要不是职责所在,他真不想继续。
但当他看到胡锋的那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后,顿时眼睛一亮。
“好!”
他忍不住赞叹一声。
胡锋这篇文章,从《大学》里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一语出发,站在儒家的观点上,进行延展。
他的见识,要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人。
所以他提出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是同时代的人,很难想到的。
但他偏偏,又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本。
所以,文章里阐述的内容,这位学政能听得进去。
提出的观点,又让人眼前一亮。
学政那郁结许久的心,一时间被扫荡一空,犹如六月天里,饮了一大杯凉茶。
从里到外的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