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1章 永乐十六年(1 / 1)南山堂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南京城在一阵鞭炮声中迎来了永乐十六年。

一转眼,朱瞻墉发现自己也来到这个世界上好几年了。

对于有钱人家的孩子来说,过年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对于穷苦百姓家的孩子来说,自然也是不例外。

苦就苦了那些穷苦百姓。

过年就像是渡劫一样。

要不然也不会有年关的说法。

毕竟,过年对他们来说就是闯关。

而对于大明朝廷来说,新的一年,虽然各个衙门都还在放假,但是有些事情却也是不能停的。

“皇上,永乐十五年的赋税收入已经基本上统计出来了,相比去年增加了一成五,算是非常不错了。”

夏元吉作为户部尚书,自然是不存在什么假期的。

只要朱棣想要见他,他就得出现在文化殿。

当然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他受宠的标志之一。

“你觉得今年的赋税收入跟去年比起来,增幅能够进一步的扩大吗?”

朱棣现在是发现朝廷的赋税收入哪怕是再增加,也还是不够用啊。

特别是他已经被朱瞻墉撩拨了,要修建几条大的水泥道路。

这都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的。

户部要是不能提供足够的钱财,这些事情办起来的效率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朝廷如今已经完全放开了海贸,明年市舶司的赋税收入肯定会有比较大幅度的增加。除此之外,朝廷对于商业和工业的重视程度在加大,相关的赋税收入也会增加。微臣估计今年相比去年增加個二成的赋税收入,还是有可能的。”

夏元吉自然是知道朱棣想要什么。

所以这个时候就不是藏着掖着的时候了。

“有没有什么办法一次性的筹款几百万两,把南京城到北平,还有北平到几个地方的水泥道路给修建起来?”

朱棣这个要求一提出来,夏元吉的脸色就变了。

几百万两银子?

这哪里有那么容易的啊。

“皇上,越王殿下一向是被人称为财神爷转世,要不然我们问一问他,看看这件事情上他有什么提议?”

自己搞不定,那就赶紧转移矛盾,找个背锅的人。

夏元吉对此也是玩的很溜了。

反正到时候你们祖孙两人谈成什么样子,焦点都不在他身上了。

“亦失哈,去把瞻墉叫过来。”

朱棣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就安排亦失哈去叫人。

东宫就在皇宫的一角,算是挨着。

很快的,朱瞻墉就在亦失哈的陪同下出现在了文化殿。

“瞻墉,你之前不是说希望朝廷能够重视水泥道路和工商业的发展吗?如今朕准备好好的修建几条道路,但是缺少银子,你有什么主意不?”

在自己孙子面前,自然是没有什么必要拐弯抹角。

所以朱棣是想到了什么就直接说什么。

“爷爷,石见银山去年应该给您贡献了超过三百万两白银了吧?这基本是是已经把它的产能发挥到了极致了,还不够用钱吗?”

朱瞻墉没有直接回答朱棣的问题,而是先在那里反问了起来。

“石见银山的银子,这里需要补贴,那里需要补贴,你以为朕跟你一样,只有一个小小的王府需要考虑啊?”

明明自己内帑还有两三百万两白银,不过朱棣却是想着留下来应急,不大想要拿出来。

不过他自然不能直接把实话告诉朱瞻墉了。

“郑和从南美洲带回来的黄金,价值应该也有上百万两白银吧,这些钱财对于朝廷来说,也算是意外之喜,用来当成是修路的启动资金,想来也是够了的吧?”

朱瞻墉再一次的提到了一笔钱财。

不过,朱棣自然早就有了安排。

“这笔钱已经安排给到各个将士和各地的藩王发放俸禄了,连内帑都没有进入。”

“爷爷,要是这样子的话,那就有点难办了啊,几百万两白银,要不让南京城的勋贵高官,各家各户都捐款一些,看看能够解决多少?”

朱瞻墉这个提议一出来,夏元吉立马就吓了一跳。

真要是这么办的话,朱瞻墉会不会被人骂,他不知道。

但是他这个户部尚书绝对是会被人骂死的。

再说了,还没有到这个份上啊。

“越王殿下,这找大家募捐,倒是显得朝廷好像很是拮据一样,有损朝廷的威严,下官觉得不是特别的合适呢。”

夏元吉这个话,倒也不能说是一点道理也没有。

毕竟不管是哪个朝廷,如果落到了找大家借钱的地步,按照这个年代的观点,都不是什么好事。

“瞻墉,你就不用卖关子了,你不是最能折腾钱财的吗?夏爱卿提到的难题,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朱棣看不惯朱瞻墉在那里东扯西扯,直接开始进入到正题。

“爷爷,直接变出来几百万两银子,我肯定是没有办法的。但是如果只是在今年筹措几百万两银子,朝廷以后慢慢还的话,还是有一些方法的。”

朱瞻墉看到朱棣有点急眼了,便也没有再兜圈子。

“什么办法?只要开春能够筹集到,等到年底朝廷的赋税收入上来了,自然是可以想办法还给你的。”

在朱棣看来,朱瞻墉肯定是准备自己掏钱出来借给户部了。

至于朱瞻墉是不是真的有几百万两银子,他倒是不太担心。

“爷爷,不是还给我,几百万两银子呢,我这修建越王府早就把家底都给掏空了,可拿不出来。”

朱瞻墉赶紧站出来澄清。

别都把自己当土豪打啊。

“谁的都行,只要你能帮朝廷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大功一件。说吧,你都有什么条件?”

对于这个孙子,朱棣也算是比较了解了。

肯定是不会平白无故的帮户部的。

“爷爷,我是这么想的。现在大明的商业越来越发达了,南市街各种交易需要用到的银子也是越来越多,但是称量银子却是不大方便。如果能够把银子铸造成银币,这样子交易起来应该会方便很多,朝廷也能朝中挣一些铸币税。”

听朱瞻墉这么一说,朱棣的心情立马就低落了起来。

虽然铸币是个好主意,但是似乎解决不了几百万两银子的缺口问题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