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一石惊起千重浪(五)(1 / 1)平老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感谢各位书友支持,今日二更,求推荐,求红票

合起画册,姆尔汀老爷心中还是未能平复,这已经是今日他第三次打开这本精美的画册,而时间再往前两日,他打开这画册的次数已经超过了二十次。画册上描绘的是精美的文字,以及更加精美的图画,虽然画册上的汉字认得的加起来不到二十个,且与大明的体例还有不同,但一个个还不及小指甲盖大小的文字却似铁钩银划般的清晰可辨,且横平竖直的走向中透着说不出的赏心悦目,真不知道是怎么办到的。而那图画中的物品,竟如眼前一般,几番想要伸手都抓了个空。

这样的册子,城中的大小贵人们几乎已经人手一本,想来也有近百数了,虽然看不太懂文字,但姆尔汀老爷的耳朵并不聋,自家商号里可从来就不缺会汉话的通事。

精美的画册固然吸引人,但更加让人兴奋的确是上面的内容。先不论在渤泥的地盘上谁才是官,但合股垄断的好处经商的哪个能不明白?远的不说,每年下南洋的唐船,有多少是几十上百家的商户合股包下一船的货物,贩卖回去再计算分红?道理简单,但却比不得这短毛宋人的精细,按照经办此事的刘机宜所说,不仅所有货物的价值专门列表分明,连分红都用了精确的算法说得清楚明白。

“这短毛做买卖还真是细致入微。”不过姆尔汀对这样的细致却是颇多好感,行商最重的便是诚信,能够开诚布公,便有了几分做大事的样子,且看日后这宋人能有什么局面吧。

“这位老爷你里面请,辇车停在这边广场上就好,选好了货物,商站的官人们自会为你装好发送。”

一个本地汉人模样的小厮正变换着流利的汉话和土语迎来送往,商站门口的广场上人流如织,有来行商看货的,看热闹的却是更多,而绕着广场一圈,聪明的已经搭起棚子在供应饭食果子了。而如这小厮一般的人广场上至少还有十个,都穿着一身素色的褂子,顶着一头齐整的短发。

“这才几天过去啊,就是这番景象了,这短毛当真是点石成金的手段啊。”姆尔汀跟着人众被引入广场外一处新搭的棚子,这棚子初以手触则冰凉,颇类铁制,不过想这短毛精于铁器,还会造那等能浮于海上的铁船,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是一进棚屋,却与外面一般亮堂,再看棚子顶上,却有一灯亮如白昼,且每隔着一丈便有一盏。见惯了世面的姆尔汀也吃惊不忙问着迎上来的刘机宜。

“棚顶镶着的都是玻璃瓶。”

“贵众技艺精湛,只是玻璃瓶所见多有,从未见有如此夺目者。”

“那是瓶身起伏,瓶中又灌了清水,是以折射阳光之故。”

“折射、阳光”姆尔汀揣摩着刘机宜话中之意。

那刘晨旭却道:“只有白天有用,到了夜晚,还是要掌灯。”说完又从身边拿起一本册子,“只是这透镜之法俱在这书中记着,玻璃瓶,水银镜都有言说,也有千里镜的制法原理。”

见那上面都是汉字,姆尔汀便又交给身边通事,却听那通事斟酌了半天,再指着那书封面上四个大字说给他听光学初探。

“没想到书尽然卖得这么好。”

“想也知道,咱们这等秘法,谁不想学,只是学得做不得罢了。”

两位短发男子径自在商站中说着闲话,一天的活半天就做完,也难怪有多余的闲暇说些无聊话题,不过也是在政事堂中争吵了几回的是为国策。

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实早有定策,那也不知是多少人吵了几年的产物,关于科技扩散的态度,最终是罗克理一派获得了最广泛的支持。如何快速的占领文明制高点,并为未来的拓殖培养足够多的基础人才,亦或可称为带路众的,没有比科技理念的传播更加见效的了。越是有着时代的差距,越是能够明白科技的全方位领先是体系的优势,乃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即便原理被人知悉,没有基础学科的铺垫,没有材料学科的积累,没有千万次试验的积淀,也不会有任何可以夸耀的成绩,而其所做不过是提前为穿越集团的接收培养可供驱使的人才而已。有了这样的认识,一切做起来便顺理成章起来,更何况,任何时代的年轻人总是对未知充满着好奇心。

“光学初探?有了这东西真就能造出千里镜?”年轻的素檀也还在好奇心旺盛的年纪,更是不肯认输的性格,千里镜在婆罗乃并不少见,出海的红夷番人总有些带着的,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将远景放近却是一样,只是两片凸透镜的组合看到的都是倒像。素檀也曾花重金从红夷中求取制镜之法,不过不是贪图赏钱来应募的对此道一窍不通,不然就是知道皮毛,或者干脆有那等红夷僧人让人改宗,都是无法了然。

今天忽听到消息说短毛们居然还在发卖书籍,且书中所载皆与泰西秘法相合,便又是一奇。目前为止,这伙自称宋人的怪人已经屡屡让素檀感到意外除了他们在军事上的才能,这也是鲁阿巴殿下目今稍能获得的安慰之一,他甚至没有从哪怕一个亲近侍从口中听说关于短毛们武力的评论,他们精于铁器,在商站中却连刀剑都未装备,发卖的货物也都是日用,全无武器。

现在听说了这千里镜的制法,便着亲信侍从去请国都中最出色的金银匠人来,想要试做几支。再想想这几日搜集来的情报,上岸的短毛各色享用俱全,尤其每日都要沐浴,饮食服用上的享受倒是真与素檀从汉人大臣那里听来的宋人习俗相仿佛,若这伙短毛当真如史书上所记一般,只知文治,而全无武功,那倒是一等一的良民了,可事情真就这么简单?

事情当真如此简单?想着同样问题的还有刚刚拿回了一船货物的郑东主,顺着潮流一路西去,只消十日,便能回到旧港。郑达的心情却不能平复,虽然从吕宋换来的银币都被换成了宋人的货物,还是半强制的,可若是回到了旧港,任谁都不能说他是吃了亏,包括这船货物的股东们也是如此。那里多有往泰西去的大船,分一半货物发卖,剩下一半待下半年候着风信运到明国,三年的身家也都挣下了。

发叔却并没有被东主的情绪所影响,郑达是自家子侄,小儿辈而已,虽是船东,可船上一应事务还是要听他区处。读过几年书的发叔已经五十多了,有个大名唤作郑国发,原本因为识得字在乡中时还颇得敬重,不过那也是好多年前的旧事了,十六岁上下南洋时,当时朝中主事的还是张阁老,也即是张居正,现在转眼就过去三十多年了。

只是此刻发叔的兴趣却在手上的一本小册子上,册子不过两掌大挺括的封面上四个大字全用宋体天体规律。

与大明典籍不同,却是从左向右翻页,倒是颇类泰西的书籍,过去在旧港和满剌加见过的。打开封皮,里面文字虽是汉字,却都用俗体,且是自左向右横排书写,这也是宋人送书时交代下的,不然以发叔的习惯未必能知这宋人书籍的读法。

只有一处发叔觉得甚好,那第一篇上便分纲别目的列了许多,却都是一个题头,后面跟着页码,内文也都加了所谓标点,省却了句读之繁。不过粗略看来,说的却都是天上星宿,倒也是发叔平日里便感兴趣的。再往后看,那书上说大地应是球形,万物生于其上而不觉,本来发叔是不信的,但这书上说得有趣,还有例证。比如最后这段便说了,海上行船,远远看见的,最先必是船上桅杆帆缆,然后才是船身,发叔自己想想,好像确实如此,平日里在海上多见,尤其那佛郎机人的大船,更是如此。

再往后又翻了几页,见那上面居然说不光大地是球形,太阳、月亮都是球形,而太阳自己发光,月亮则只能依靠太阳的反光,是以月光不如日光那般明亮,所谓地球则是围着太阳运转,月亮又是绕着地球,平日所见天狗食月,便是地球的阴影将阳光的反射遮挡,月亮无法受光,故而如被啃下了一块般,发叔觉得有趣,但还不是很信,但翻过来的一页上便绘着带有标示的图画。

无论文字、图画,都如铁钩银划般的清楚,光以印刷论,这册子的精美也远超以往所见的各式书籍,又看到后面还有所谓九大行星,什么天王星、海王星且不去看,发叔却看见了前些日子看到的那颗火星,又赶紧翻到后边,虽然页码所用的阿拉伯数字并不熟悉,但不过是些简单的图形,多看几次,也就记住了,这数字好用,自然也就好用在这。

坐在船头的毡棚下,借着斜照进来的阳光,继续阅读着手中的宋人书籍,看着中间对于天文之理的描述,时不时就会感叹一句,原来如此,日头却就在发叔的自言自语中渐渐西沉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