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9章 乘难而上(1 / 1)码十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虽说已经规划好了接下来的行动路线,明面上向朝廷表示臣服,暗地里紧锣密鼓的准备招兵买马,准备造反起事。但实际上,眼下的燕王朱棣只拥有仅仅北平一座城,手中的兵马也仅仅只有数万来人,甚至说句不客气的话,这数万兵马的粮草和军械都需要朝廷的供给,但凡朝廷要有一个不乐意和警觉的话,分分钟可以掐断这数万人的所有供给来源,包括军饷。

要知道古代数万兵马,要是突然之间断了军饷的话,那后果简直是不堪设想的。

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由于军队经常在外征战,并且动不动就是几万数十万的大军开拔,所以一场仗下来,可能前一秒钟还和你一个锅里吃饭的弟兄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而古时候会选择去当兵打仗的无非就是两种人,一种是为了填饱肚子,另一种则是出身将门,来战场上进行历练,以便日后升迁,而军队中的大部分人则都是以第一种为主,他们出身卑微,没有任何背景,想要获得人们的尊重,便只有参军这一条路。

古代的战争比不得现在,那时候的士兵手中只有冷兵器,他们必须时刻握紧自己手中的长矛、盾牌等武器才能在战场上赢得活命的机会。在现如今的网络时代,我们经常可以从电视剧中看见,古时候打仗前,领兵的将军一般都会在台上先进行一番热血的演讲,然后再由军需官来发赏钱或者拖欠的军饷,其实这一幕在历史上是很难出现的,其一是因为古时候的钱币大多都是以铜钱为主,不仅不方便存放,而且如果当场发给士兵的话,那时候的交通、钱庄都远不如现在发达,他们就算拿了钱,那也根本没有地方存放,只能随时携带,而这样做却很容易在战场上给士兵带来不必要的负重,所以古时候的军队是很少会在上战场前发给士兵任何钱财的。

说到这,可能有人要问了,在和平期间所正常发放的军饷一般都没有什么问题,可一旦出征了,由于战场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可能这一次出征便是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如果不按时发放“工资”,军队中岂不是会发生“哗变”的事情?其实古人的智慧早已解决过这一难题了,第一种办法便是将军饷和战利品全部集中放在大营之中,打完仗后在回家途中进行发放,这样既起到了安抚士兵的作用,也可以顺道提升部队士气,但这种办法一旦遇到敌人偷袭大本营,那所带来的打击也将会是毁灭性的,大家也一定从电视剧中看过偷袭大营的片段,不仅指挥官会急得当场直冒冷汗,就连前线官兵在听到大营被袭的消息后,也会不顾命令,赶忙跑来查看,不为别的,就为自己的钱财也在里面。

除了带足军饷出征外,第二种办法便是——记账,由后勤官负责将士兵的信息登记到位,然后等打完仗回来再一一兑现,而阵亡的将士则直接通过边驿把抚恤金带回家里,当然了,也并不是每个朝代都会这样做,碰上国破家亡的时候,一般的士兵能有口吃的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军饷的话,那只能被无限期拖欠,更不用说抚恤金了。举个例子来说,当年明朝后期,国库里根本拿不出银子来犒劳手下将士,崇祯便厚着脸皮去向大臣们“借钱”,结果筹来筹去也就十几万两,而这些钱甚至都不够吴三桂手下将士的军饷。

当然,历史上曾经也还是发生过战前发饷的情况,当年南宋和金朝就曾在采石地区发生过一场激战,本来宋军都已经准备闻风而逃了,但虞允文的出现便立即遏制住了这股“逃兵”风气,他亲自来到阵前发表了一番康慨激昂的讲话,随后更是当场就把赏钱全发了,宋军见状,立刻欢呼雀跃、士气大振,结果恰恰就是这一群溃兵击败了完颜亮所率领的虎狼之师。

综上所述,由于各个朝代的情况不同,所以军饷的发放也是各有千秋,但每个朝代在灭亡之前都会对军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赖账”。

对于当下的我们,金钱不过是一个数字概念,一个户头和一个支付密码的存在形式。然而在古代,钱可是实实在在的带有份量的真金白银。为此,在古代保管银钱的方式五花八门,普通百姓都是各种挖坑打桩上梁的方式把贵重物品藏在家中。

问题来了,像古代的那些士兵出门在外,发了军饷要怎么藏呢?要是万一不幸战死,军饷又会被谁拿走呢?

一、兵役制度一开始是没有军饷的

在我国古代,战争似乎是家常便饭,尤其是在五代十国以前,天下始终处于动荡之中,由此催生了许多兵役制度。

有兵役就会有参与到战争中的千万士兵。如今的人们看来,男儿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奋血博杀,领薪金补贴是人之常情,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事情。

实际上,我们现在国家强大了,文明发生了巨大的进步才会有现下这般条件,像在早一些的朝代甚至是不发饷的。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士兵出征是没有任何利益,阶级制度分明,士兵也很难轻易地出人头地。而到秦国有了军功制,士兵可以通过奋勇杀敌建立军功得到封赏。

直到汉朝开始才慢慢开始有了发饷的制度。所以在汉朝以前,军役实行耕农义务兵。什么是耕农义务兵呢,就是国家平安,没有战事的时候,壮士们在家里种种田打打柴,赚来的钱粮大部分用以交税。

一旦有战事,国家便会速发征兵令,这些在家的壮年男子,便按人头分派参军。以户为代表,比如花木兰当时就是一户必须有一名男子代表前往服兵役。

战国时期义务兵参军不仅不发饷,士兵上战场还得自己带家伙,盔甲,甚至于干粮。普通人很少有枪剑长刀,所以都是带着农具直接上战场。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考察大型古战场时,除了常见的兵器还会看见一些农器具的缘故。到了秦朝,因为对军事武力的推崇,军中会给士兵配备盔甲和兵器。

不发军饷也就罢了,还要自带家伙什,这样当兵还有什么意思?实际上,在汉以前虽然当兵不发薪水,可是家中一人服役就能免除整年的徭役赋税,闲时也能回家帮忙务农,如此整个生活担子就显得轻松不少。

而且,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为了保证军心和士气,战争过程中,是允许士兵在抢掠后留下少许财物给私人的,至少也弥补了下没有军饷的空缺。除此之外最大的诱惑便是军功,在古代农民少有翻身转行的机会,可是在战场杀敌,表现好的话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没有军饷的情况的下,还是有许多热血男儿积极参战的。

另外,在资源贵乏的时代,有许多人流离失所,连饱饭都吃不起,参军至少可以有机会吃饱饭,因此那个时候即使不发饷也能保证到军队的兵。

二、军饷发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后在三国期间,出现募兵制,当由于国备空虚,武装薄弱,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和财产,一些豪强自发出资招人,组建属于自己的军队,最后发展出了职业化的军队。这类军人素养要高得多,战斗力强,所以肯定是要发钱的。其中曹操就是个养兵大户,他大量屯田种粮,就是为了养兵。

宋朝以后,对军队制度各方面进一步的完善,开始全面施行募兵制,士兵和军队达成雇佣制,效力于朝廷,饷银按月发放。因此这个时候就开始有了正规军,士兵服役期间不再参与务农,而国家管吃管住。

要知道,宋朝还是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个朝代,而且制度完善,因此,发饷也比较规范且人性化。

常见的发饷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提前拨付。提前拨付,就是在征兵的时候,确定入伍后就会拨付服役期间的饷银。士兵只要本人去到军中,听从指令,安心上战场,不必要记挂银钱的问题。

且在行军过程中,饷银发放也不及时,因此这种方式还是比较稳妥的,即使士兵战死,钱也不会流失。还有一点是,在战事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提前发放使得许多人会因为急用钱而积极应征,有较大的诱惑力。

第二种方式就比较照顾家人了,因为应征的士兵多是家中壮劳力,应征入伍之后,家里老小很有可能就此没了稳定的收益,生活可能因此陷入无以为济的状态,这样,前方在战场的士兵难免要记挂,影响军心。

因此官府提出了一个方法,就是发饷的时候把数目分成两半一半发给家中,一半发到士兵手里,这样,两边兼顾,是比较人性化的处理方式。

但是,我们都知道古代的钱币都是金属制品,又重且累赘,小偷又多,所以携带很不方便,一般都是串在一块钱缠在腰上,可士兵在行军打仗的时候难道身上还串着银钱吗?

三、士兵的军饷存放在哪儿?

其实把钱带在身上的士兵还是很少的。在古代多数男儿还是很讲孝道的,因为在军中包吃包住,很少用钱,因此会选择把大部分领取到的饷银都会托人寄回家中,用以供养父母妻儿。

所以士兵在军中都会结交一些乡邻,以便委托他人在探亲的时候帮自己带饷银回家中。

如果没有合适的可靠的乡邻来托寄钱物,一些士兵也会选择将银饷存寄在自己信得过的军官那里,这样,即使他在战争中不幸身亡,可靠的军官也可以将这些用命换来的钱带回去给士兵的家人。

除开以上两种,另外的就是随身花销的情况,身上带钱是很不方便的事情,所以很多士兵拿到钱后就大手大脚地一次性花掉。

因为平时打仗都是冒着身家性命在战场上拼搏,因此压力很大,怕福没享够就没了命,为了解压通常会出去喝酒,还有就是赌博的,另外以前很多军中都会有随营的女妓。士兵为了解决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通常就会把大量的银钱花到这些女妓的身上。

本身军饷发下来也没多少,随便花一花就没了,自是不必担心会有银钱累身。

也就是说,征兵制度下,因为是义务服兵役,许多男儿上战场也是为了建军功,改变命运,因此阵亡后自然不会有抚恤,只是会例行通知一下,如果身上还有些物品的话,也会一并转交回家中。

而在募兵制下,如果有欠饷,军营便会统一发放,然后叫同乡带回去给亡故救士兵的家人,但是因为古代信息流通不灵便,所以这个饷银具体发放还是要看个个营中长官的人品了。

几乎所有的古代将领都有着这样的顾虑。但凡大军断了粮草和军饷,这只大军往往就会难以为继,甚至是瞬间崩盘。甚至说句不吉利的话,发生军队哗变也是一点都不稀奇的。军中一旦发生哗变,杀死军官将领,那都是不在话下。

燕王朱棣也自然不得不顾虑数万大军的军饷和粮草来源,但显然,贵为藩王的燕王朱棣,整个燕王府的财富怎么说也是可以支撑一段时间的,更何况自从到了封国北平城以来,燕王朱棣就格外重视整个王府的财富来源和扩张。像之前许员外在各地为他收取盐税和财富的一些线人就不在少数。即便要突然发难准备造反的话,虽说打长久战,持久战燕王朱棣可能有些心里没底,但要是打个一年半载的话,毫不夸张的说,偌大的一个燕王府还是有这个底气的,也是有这样的资本和实力的。

但眼下摆在燕王朱棣面前的问题是,以区区一座北平城,如何能抵抗朝廷的数百万大军凶勐围攻,这就成了萦绕在他心尖上的不解之谜。

这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简直让他无法回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