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陀山建道观,李旭派人回会稽传个信,肖宁自会安排人手过来建造。
陆渃汐要建一座大露天观音像,比建造一座寺庙花费大的多,技术要求也更高,偏偏她手里即没多少钱也没门路找厉害的师傅来实现她的愿望。
生着闷气的陆渃汐被李旭拉着回到岣山岛闲住下来,每天早晨听着钟声醒来看到山下军营里一队队士兵在教官喝骂声中全副武装进行早晨拉练绕着修好的环岛马路奔跑。
凌儿揉着扔有些疼痛的小屁股倚着栏杆听着海涛声神情委顿,前天跟陆渃汐抬杠惹得郞君不高兴,当年晚上被郞君执行家法抽了一顿屁股到现在还有点疼。
回头瞧屋内,郞君一丝不挂的躺在锣床上沉睡,凌儿嘴角含笑,似乎屁股也不疼了脸上满满的幸福感,想回到床上依偎在郞君坚实的胸膛里补觉,迈动脚步破瓜之痛从双腿间阵阵传来让凌儿紧皱眉头。
感觉到一具温暖滑腻的娇躯往怀里钻,李旭睁开双眼看到怀着自己胸膛的凌儿,李旭宠溺的揽住她细嫩的腰枝紧紧的和自己贴合在一起。
见郞君醒来,凌儿羞涩的说:“是奴家不好,把郞君吵醒了。”
“吵醒了我是有代价的,你该怎么补偿。”
李旭坏笑着揉着她的tun肉。
凌儿感觉到下体的异样,轻咬薄唇:“还请郞君怜惜。”
在凌儿惊呼声中李旭翻身而上,一场美妙的音乐从房间中响起。
凌儿、媚儿自幼被安排在身边服侍自己,两女小时是可爱的萝莉,现在成长为楚楚动人的少女,李旭心里早就激动难耐的想将两女纳为自己的女人。
之前这具身体年龄尚小发育未成熟,李旭不想过早亲近女色日后沦为废人短命便一直忍到现在。
自占有了苏钰后,李旭就有些坚持不住本心了,昨晚瞧凌儿时见她被自己打屁股后委屈的楚楚可人模样,李旭色心大起,一夜颠鸾倒凤清晨醒来雄风再起。
事后两人偎依在一起,听着军营里此起彼伏的喊杀声,凌儿好奇的问:“奴家观营中练兵之法颇与官军不同,每天早晨和傍晚士兵皆披甲执锐环岛徐徐奔跑,日常训练易有要求过严的队列、各种翻越障碍物、拽绳攀爬等新颖科目,在官军中不曾有过这些训练。”
且训练过于频繁,来岣山岛的时间里就没看到过军队休息,每天都是没日没夜的训练,甚至半夜都能被骤然响起的鼓声惊醒,然后看到营中一队队士兵紧张的穿戴衣甲站好队列个把时辰再解散睡觉。
操练强度之大,令以前在长安时跟着郞君见识过北衙禁军左右龙武军操练的凌儿大为震惊。
“你是想问我为何在军队中增加这些令人费解的训练科目吗?”
李旭捏了下凌儿的小琼鼻笑问。
凌儿点头承认。
“这些新兵都是从越州及附近州县招来的,自大唐统一天下以来,一百多年当地百姓就没见过战阵。突然招募为兵若不加强训练实战中恐很难取胜,只有增加高难度的训练科目增强他们的体力、耐力、反应力、意志力和行军速度,方能在实战中有足够的体力耐力长途奔袭,快速行军达到出其不易,遇上恶战有坚强的意志鏖战,增强这群新兵初上战场取胜的把握。”
江南士兵除了在春秋末期的吴越争霸和秦末项羽领导的楚军有过不错的战绩表现外,大多数的历史上都堪称弱旅。
李旭立足于越州就地募兵,将来面临的对手却是自古精兵强将辈出的燕赵之士,做为叛军主力的范阳、平卢二军更是边疆撕杀数十年的虎狼之师。
且江南人因气候环境因素体格不如北方人高大健壮,双方撕杀先天就吃亏,李旭若不狠狠操练兵马弥补体格上的不足,将来怎么面对叛军取胜?
就像日俄战争时期,日军体格矮俄军高大健壮,双方拼刺刀日军极为吃亏,最终却以矮小的日军取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日军认识到自己体格上的不足通过加强训练来弥补,硬生生把俄军拼倒了。
想想自己做为一个北方人,还是少年一米七的身高在这江南比绝大多数成年男子都要高大,招募来的士兵平均身高才165米,北衙龙武军平均身高则在175。
北方边军招募士兵有明确身高要求,20岁入伍,身高在五尺七寸大约17米以上,就算降低要求,也要在五尺大约167米以上。
也就是说北方士兵最矮的都比南方士兵平均身高还高一点。
碰到那些身高18以上全身冠甲的陌刀军,这身高差就更恐怖了。
李旭有点郁闷,早想到南方人不及北方人高大健壮就应该去登州当刺史,招募的都是北方大汉强化训练后何惧范阳、平卢军。
李旭更清楚的意识到,加强百姓肉奶摄入量的重要性,日常饮食中增加高蛋白食物摄入可以改变环境因素对人体格的影响,经历两三代人体格就会窜高一个层次。
就像后世的日本人,明治维新前男子平均身高才15米,抗日战争时日军平均身高达到了165米,二战结束经济腾飞后身高竟窜到17以上,比中国人还高了。
看来回去后得把人工孵化家禽的炕房技术公开,增加百姓家禽养殖量,鼓励百姓开办养殖场。家禽养殖数量增加相应的肉蛋价格就会下降,百姓就能食用更多的肉蛋制品增强体格。
至于放牧牛羊,江南一带平原都被开垦成耕地,除了山岭能放养山羊外没多少空地规模化饲养牛这种大牲口。
普及牛肉李旭也只能脑海里想想了,猪肉倒有希望。
还有舟山这座大渔场,天然的庞大蛋白质获取地。
弄出拖网渔船大规模捕捞绝对能满足整个江南百姓的蛋白质需求。
拖网渔船的技术关键点就收网的绞车,李旭依稀记得在明代就有了“牵风”等船型的风拖网渔船。
明代与唐代生产技术远没有革命性变革,明代人就能造出风拖网渔船,李旭还造不出不成?
让肖宁送了十个不错的木匠到岣山岛,在李旭的要求下轻松搞定收网绞车,将绞车安装在改装出来的百料渔船上出海试航。
巨鲸造船房的软帆技术试验的差不多了,这艘渔船采用的就是软帆,水手是造船场训练多时对操作软帆船得心应手。
从岣山岛出海,船尾由水手缓缓转动两部绞车放下渔网,风力推动渔船向运处航行,船尾拖动一张大网在海水中穿过,一条条海鱼被困在网中挣脱不出。
随着时间推移船只航速越来越慢,绞车上的渔网被拉的紧崩。
李旭一瞧这是网住不少鱼了赶紧让水手降帆转动绞车把渔网拉上来,两人转动一台绞车还很吃力,足足三个人才费力的把渔网拖上船。
看到渔网中收货,一船人除了李旭外全都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