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3章 七星观(1 / 1)星辰皇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老一少两个道士不畏艰险登上了大屯山主峰,小道士一脸愤懑的看着老道士的背影碎言碎语的说着埋汰话。

“雨馨,师傅还没老到耳背。”

老道中气十足的笑说。

李雨馨气喘嘘嘘,拉着个脸走到师傅身边随便找了块石头坐上,望着一片春光盎然的秀美山色撇撇嘴:“寻常山岭罢了,即无泰山的雄伟又无华山的险峻,更无黄山的俊秀,山下更是人都没过万,在这建观,师傅你不图什么,总得保证自己吃食无忧吧。”

“你这劣徒,整天贪图繁华俗世,殊不知我等修道之人讲究的是寻山清水秀之地修身养性,摆脱尘世的侵饶遨游于天地间……”

“可惜修了几十年也没能飞升成仙。”

李雨馨颓丧的语气令激情高昂的达观子瞬间泄了气,看着劣徒无奈的摇摇头,心道:“你天生有着盛世美颜,命中注定一生不平,本想带你修道远离尘世摆脱宿命的桎梏。你却不曾领会为师的一番心意,非要贪恋尘世荣华去度你命中的劫数。哎,我一生信奉天人相分,人定胜天,也不知能不能胜你的命数。”

师傅钟意于此建观修道,李雨馨满腹怨气也无可奈何。

达观子绕着山顶寻视一周,居高临下方圆数百里皆入眼中,拍着大腿称此山景色不如泰山、华山的雄、奇,却有着神州五岳不曾有的脚踏峰尖,南俯群山,北观沧海之景。

此山无名转头问起徒儿:“此山乃大屯山最高峰,却无名讳,徒儿可有好名字为其命名?”

“就叫七星山吧。”

李雨馨随口应答。

七星虽是徒儿随口而来,达观子细细品味发觉此名甚美,定下调来:“七星山不错,山顶建观就叫七星观。”

师傅二人随即下山,用淘来的黄金在关渡城采买建筑材料招募工匠,城中百姓听说老道竟要在大屯山最高峰顶建观,还把此峰命名为七星山,个个惊奇不已。

百姓也只是惊奇了下,应募干活的却寥寥无几,城中人口不到两千,工匠更少还掌握在官府手里,即使不掌握在官府手里也没几人愿爬到三百多丈高的七星山顶建观。

达观子发愁,李雨馨窃喜,主政关渡城的严维、刘长卿听说有道教师徒要在大屯山建七星观,正愁无人应募开工。

严维、刘长卿二人对道教颇有好感,对那些名传天下的得道高人更是敬仰,派人打听老道道号名达观子,二人更是震惊莫名。

那不是开元末年为权相李林甫排剂的御史中丞李筌吗?他推崇道教自号达观子,听说他后来辞官入名山访道从此不知所踪,不曾想十数年过去他竟现身于流求。

激动的二人连忙跑去求见高人,达观子对二人到来很意外,李雨馨更意外,跟随师傅15年,哪曾想到他竟有如此大名气。

李雨馨以前认为师傅不过是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半路出家为道,从师傅与来访二人交谈看来,辞官前就已是名气颇高的道士。

达观子建观的难处随严维、刘长卿二人的到来迎刃而解,需要工匠,刘长卿调派手下工匠三十名入达观子麾下听用,直到七星观建好为止。有没劳力,严维组织衙役从城中招募那些没淘到金子失望而归准备返乡的淘金客。若不是达观子极力谢绝,工匠、劳力的工钱,建观的材料钱,二人都要替他一并包揽。

严维还将达观子现身流求,在大屯山建七星观一事禀报李旭,道教名人的到来若是经越州旬报传播天下,定能改变世人对流求蛮荒瘴疠的固有印象,对后续鼓动百姓移民也是一个不小的帮助。

李旭得到禀报,一时不知达观子是何人,派人一查方知乃道教名人心喜不已。

对于达观子要在大屯山主峰七星山建七星观,严维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李旭不仅不反对还大加赞赏,下令道观三年内的一切用度由流求都督府所出。

做为李唐宗室子弟,李旭难免受到高祖、太宗和李隆基等唐代皇帝崇道的影响,对道教有天然的亲和,尤其是道教被大唐皇帝立为国教,各方面予以优待竟仍不敌佛教的昌盛,这让李旭相当反感。

“既然道教名人先入流求建立道观,当视为对我流求政策的支持,扶持道教在流求传播成为必要。”

李旭想大屯山是台北方圆五十里的死火山群,多座山峰耸立山色秀美符合道教择秀美山川建立道观修道的环境要求。若以七星观基础将整个大屯山发展成道教在东南海外圣地,辐射南洋诸岛道不失一个不错的决择。

前提是,严禁佛教等其他宗教进入流求传教。

李旭一纸命令迅速传到流求三城主政者手中,从此流求成了道教之外其他宗教的禁地,凡是在此传教皆被定为非法传教,重则处斩轻则流放。

李旭做出决策的第二天,作为喉舌的越州旬报就大肆报道了达观子与徒弟不畏艰险前往流求建立道观传播道教的事迹,为了让读者对体会其中的深意,文章还大费周章的介绍达观子的生平事迹及他在道教中的影响力。

加上对七星观所在的大屯火山群的溢美之词更是滔滔不绝,言外之意大有与五岳比肩,成功勾起众多吃瓜群众的好奇心。读者谈论起达观子为何远赴流求,对于他看中大屯山建立道观,脑海中回想起报纸的夸赞之词,一幅道教追求修仙问道的洞天福地大屯山浮现在脑海中。

曾经在大众眼中,充斥瘴疠人烟难寻的流求渐渐被报纸上描绘的土壤肥沃,沃野千里,矿产无数野兽成群,仙气缭绕于群山间的人间仙境所取代。

对于被官府搜罗来即将被迁入流求的流民来说,抵触情绪也不似以前那么强烈,对到达流求后的生活有了一丝期待。

担任流求西海岸汉人村子招抚使的朱诞、姚令光返回会稽,给李旭带来更大的喜讯,十一座汉人村子尽皆收服,得民一万两千七百口,各自分布于流求西海岸从北至南千里海岸线上。

朱诞呈上奏报,提议以11座汉人村子为基构筑城池移民屯垦,不出五年就能将整个西海岸牢牢掌控在流求都督府手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