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椒盐儿的?,油酥烧饼哩?,大油炸鬼子?!”
下午北平大学没有程诺的课,索性提前跑了回来继续编写辞典,刚好在四合院门口看到一个卖油酥烧饼的小贩,肩上斜扛着一个扁担,左右各一個框都被棉布盖着。
即便这样,里面的香味还是盖不住,旁边有小孩缠着非要家长买,那家长怎么可能同意,照着小孩儿屁股上来了几下,立马安静多了。
“不许哭,给我憋着!”
小孩则委屈巴巴的看着小贩,一脸不舍,走一步回两顾,眼中含着的泪花硬是没敢掉下来。
程诺看到后哑然失笑,不过既然回来早了,那秀妮嫂子就不用再发面蒸馒头了,买上一些算是小小改变一下伙食。
“师父,这烧饼和‘鬼子’都咋卖的?”
“烧饼三分一个,带馅儿的五分,‘鬼子’的话按斤卖,一毛一斤,都是出锅没多久的,还热乎着呢。”
小贩满脸热情,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是实话,特意将框上的棉布漏开一角,这下空气中的香味更浓了,远处紧接着传过哇的一声小孩啼哭。
程诺摇摇头,微笑道:“这样吧,带馅儿的烧饼给我来上十个,五斤‘油炸鬼子’,辛苦师傅您了。”
小贩高兴道:“好嘞,这就给您包好了,您瞧我这秤高高的,绝对不作假。”
称是老式杆称,带着秤砣的那种,后世已经很难见到了,不过眼下小贩们出摊必备,程诺稍微瞅了一眼就知道假不了,便放心的让他给包好了。
不料等他准备转身进屋时,小贩把担子放下,小跑过来客气道:“敢问先生,您是《国民》杂志里当差的吗?”
程诺有点愣住,看了看门口,是自己家啊,只是这小贩怎么知道《国民》杂志的编辑室就在这啊。
“对啊,我就在这里工作,不过师傅您是怎么知道这个地方的啊?”
“嗐,整个北平城都知道了,您家的报纸乃是皇城根儿下最便宜最顶用的,每次出新的时候这都围满了人,好东西大家都知道,上次用了您家的办法,我这多年的打嗝儿问题,嘿,您猜怎么着,他就这么好了。”
话刚说完,小贩又送过来一大捆‘鬼子’,拱手道:“家里穷,也没啥贵重的,这些东西算作我们家的一点心意。”
没等程诺拒绝,小贩挑着担子就往远处跑,口中的吆喝也比之前要响亮许多。
“哎,这双刷呀油儿你个大馅儿饼嘞哎!”
程诺在感动之余也有些无奈,手里提着这么多东西没地方放,跑起来很可能会洒在地上。
恰巧此时,院子里面兴许是听到外面的动静,嘎吱一声探出一个人头来,正是李老三。
“哎呦,先生您今儿个怎么回来这么早,我还没来得及接您呢,咋还买这么多东西,回头跟我那家口子直接说啊,咱家自己就能做。”
程诺将东西递过去:“没事,今天放学早,我寻思着学校那边没啥事就提前回来了,锻炼锻炼身体,嫂子这些天得伺候那么多人,估计也累坏了,刚好也趁着歇歇。”
四合院已经不止是程诺他们三个大人和四个小孩,后面还陆陆续续搬来了一些科学院的人,比如《国民》杂志几个编辑室的人,伙食一般也都是李老三的老婆秀妮负责,忙上忙下的也闲不住。
在得知烧饼和‘鬼子’的来历后,李老三急忙拦着程诺,不让他继续追小贩,将其带到厨房。
“先生,您在外面那么长时间可能不知道,咱们的杂志火起来了,老百姓们都爱看,经常有人偷偷送东西,今天一捆蒜薹,明天一把韭菜,根本吃不完。”
程诺糊涂了,问道:“人家喜欢看就喜欢看呗,为啥还偏给咱们送东西来呢。”
李老三笑道:“谁让咱们的杂志便宜呢,就是那个大众副刊的,总是写一些生活小技巧啥的,尤其还有一些治病小妙招,听说帮了不少人,人家看咱们杂志太便宜,送这些东西一来是感谢,二来是怕倒闭咯。”
程诺见状找来一份《国民》杂志的大众副刊,果然除了每期的卫生知识外,还夹着一些种植、医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普小知识,内容非常丰富。
本来一开始百姓们都是每天只为三餐奔波,哪会掏钱买杂志,况且识字的又不多。可后来不知怎么的,听说某户人家得了怪病,多年来整天痢疾,没想到按照上面的法子居然给治好了。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杂志就在民间活了几天。
不识字怎么办,厚着脸皮请人家念不就完了,再说了上面还有画儿,活人还能被尿憋死?
话正说着,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李老三见状赶紧把东西放下,前去开门,出于好奇程诺也跟在后面。
打开门后发现是一列马帮,马背左右都放满了东西,看样子应该是远方来客。
为首的人一脸风尘仆仆,官话中夹杂一些说不上来的方言:“请问这里是《国民》杂志大众刊的编辑部吗?”
李老三左右打量了一群人,警惕地回答道:“是,你们过来有什么事吗?”
听到此话,不仅马帮首领的面部柔和了许多,就连他的那些伙计们也都情不自禁笑了。
“把那一包东西给我卸下来,赶紧扛过来。”马帮首领朝着马帮喊了一句后,转过头来笑道:“这就好,我们总算是来对地方了,那东西就是给你们准备的。”
谈话间,伙计就把那一包东西给扛了过来,当着众人的面把麻袋拆开,露出慢慢一袋东西,有腊肉、野核桃、干蘑菇、干菜等等。
“对了,这里还有一封信,请师傅您帮我转交给你们家先生。”马帮首领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来,递了过去。
李老三接过信,回头看了看程诺,得到点头后转交了过来。
当着面,程诺把书信打开,信中写到:
“尊敬的《国民》杂志编辑部你们好:
我是川省xx市xx乡的一名老师,偶然间通过本地马帮获得了一份你们的杂志,给孩子们看完后,他们非常喜欢,尤其是一些比较有趣的知识,他们百看不厌,书都差点翻烂了,甚至有孩子照着你们上面的画进行临摹,让我很欣喜,这种书本外的知识他们几乎从来没碰到过,非常感谢你们给他们开了这么一扇窗。
可惜我们只有那一期的那一本,后来再也找不到别的了,多方打听之后知道你们在北平,知道杂志成本肯定很高,这些孩子们都是穷苦出身,上学都不容易,很多人都是看着一本书来上课,虽然我们没有钱,但我们也不想不劳而获,所以我们特意寄来一些当地的土货,你们看看能不能换上几本新的杂志,再次谢谢你们。
还有,腊肉吃之前要洗一下......
李振华
中华民国六年四月廿七日”
看着书信,程诺心中激荡的感情久久不能平息,闭上眼睛长叹一口气。
“老李,你把剩下的《国民》杂志大众副刊的书,都给马帮他们吧,问他们要了地址后,每次发行新刊都要寄过上一些。”
“至于那腊肉,咱们不吃了,悬起到编辑室的墙上。”
《国民》杂志大众副刊并没有固定的编辑团队,而是按照不同板块承包给各个学院,最后再综合为一本杂志,东西很杂但也很多。
不过好在其中的知识比较浅薄,但凡是识字的人都能看得懂。
将众多兼职编辑留下,大家一起吃了顿晚饭,桌上的大半都是来自川省的干货,回想起饭菜的“来之不易”,程诺率先出声:“左丘明于《春秋》中有言‘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以后我们科学院内部之间相互称之为同志。那么同志们,经此一事,对于我们杂志的未来,大家不妨畅所欲言。”
施金扶了扶眼镜:“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同志这个词好啊,院长同志,我认为咱们杂志名气太小,当然指的是主刊,到现在为止才发行了两期,不过才数百本,远远不够。”
程诺点点头,沉默了一会儿说道:“专业性太强,受众自然会小,这个我们在办刊之初就早有预期,后面我会想办法举办科学年会,邀请一些国外的科学家前来,增加咱们的知名度和权威性。”
吴玉麟若有所思,问道:“不过正因为咱们名气弱,人家知名学者会答应前来吗?”
程诺胸有成竹,笑道:“莫要忘了,你们的院长是搞数学出身的,上次的克罗内克青春之梦猜想问题,莪们至今还未举办过学术会议,正好可以借机邀请他们,如果吸引力还不够,那就再发几篇高质量的数学论文,把他们吸引过来就是了。”
施金本来想说高质量论文哪能是说发就发的,话不能说这么满吧,但一想到坐在身边的这位是数学界的大佬,是不少人仰望的存在,张张嘴也就不好说什么。
看到一旁的郭守春不停的在吃,施金故意拿胳膊肘捅了捅他:“我说老郭啊,把你这尊大神从试验田请过来,可不能光吃啊,也得有点产出啊。”
郭守春见状停下筷子,抹了一把嘴说道:“你们说的都挺好,但我觉得来自川省的饭菜更香。”
吴玉麟歪头看了他一眼,说道:“老郭,你这话里有话啊,在座的都是自家人,像院长说的,都是同志,犯不着藏着掖着。”
“那好,我也就实话实说,我认为咱们的《国民》杂志太臃肿了,以目前的人手来看,恐怕达不到预期。”一直在外独来独往惯了的郭守春,脾气也慢慢冲了起来:“同志们啊,薄薄的一本杂志,它背负的期望值太大的,既想干这个,又想干那个,我们的人手顾得过来吗?”
施金丝毫不怂他,问道:“那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减负。”
“那老郭你说,具体该怎么做?”
“我不知道,你们自己想。”
施金这下被气住了,暴着青筋:“说大话谁不会啊,你......”
程诺赶紧拦住他们,免得将事态扩大,做着下压手势:“好了好了,有冲突问题才能暴露,老施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不过老郭的话也有道理,刚才你们说话间,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得出的答案就是下一步减负与增重并行。”
众人呆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两个词分明是冲突的,怎么会并行。
看到大家消化的差不多了,程诺沉声道:“所谓减负,即去掉原《国民》杂志所有学科子刊,并入到以专业科普为目的的主刊中。所谓增重,即在现有主刊和大众副刊的基础上,另外设置一本面向中小学生为主题的期刊,科普一些基础科学知识,成为他们了解这个时代的一扇窗。”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杂志名字就叫做《少年》吧。”
郭守春露出笑容,田间被晒得黝黑的皮肤,将他的牙齿衬托的异常洁白:“对,院长同志,我老郭就是这个意思,这样一来咱们吃人家学生送来的菜,这咽得下肚啊。”
施金不服气,忍不住嗤笑:“切,马后炮谁不会,到时候你们农学院记得按时交稿就行。”
郭守春也是不甘示弱:“这你放一百个心就是了,稿子绝对兼顾科普和趣味,说不定将来啊原本想学你们机械的人,都因为他转行到我们农学这方面来嘞。”
程诺赶紧出声,夹着筷子指着桌上的饭说道:“行了,秀妮嫂子把饭菜都上的差不多了,赶紧吃吧,免得一会儿凉了。”
如此,第二版的科学院杂志就这么定了下来,均以白话文为主。
《国民》杂志主刊,为权威专业性自然科学综合刊物,面向各类学者,目前每季度一期。
《国民》杂志大众刊,以群众科普为主,寓教于乐,服务于大众生活,每月一期。
《少年》杂志,面向中小学生,以启迪他们探索好奇心为主,兼顾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样一来社科院也有了参与感,分担不少人手压力,每月也是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