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三章 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和平籴之教(1 / 1)陈一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曰:凡治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然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曰:凡兵者之所以起者有五:一曰争名,而曰争利,三曰积德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其名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五者之服,各有其道,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

曰:愿闻治兵、料人、固国之道。

曰:古之明王,必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寡良才,以备不虞。昔齐桓募士五万,以霸诸侯;晋文召为前行四万,以获其志;秦缪置陷陈三万,以服邻敌。故强国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为一卒。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为一卒。此五者,军之练锐也。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

曰:愿闻陈必定、守必固、战必胜之道。

曰:立见且可,岂直闻乎!君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则陈已定矣;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则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武侯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喜色。

曰:昔楚庄王尝谋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忧色。申公问曰:君有忧色,何也?

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此楚庄王之所忧,而君说之,臣窃惧矣。

王怍玄将所有帛书看完后也被惊掉了下巴,他手中所有帛书上写的都是精妙的兵法,而且似乎不像出自同一部兵书。更让他震惊的是最后一张帛书上写着:上述四部兵法乃吾所节选,若鬼谷子感兴趣可来新郑找吾。

王怍玄此时手中拿着的帛书内容全是郑骀默写的孙膑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司马法的节选,当然郑骀略去了人物和背景。

魏国安邑王宫,魏文侯收到魏国情报机构紫鸮汇报了郑骀在卫国“作”的鹞雀赋。

魏文侯冷哼到:“哼!雀与鹞斗,郑骀小儿口气倒是不小,待魏国恢复元气后寡人倒要看看你如何与寡人斗。”

郑骀没想到他在卫国心血来潮之举竟真的引起了祸端,本来历史上魏文侯接下来会将军事重心放在中山国身上,可此时魏文侯看到郑骀的野心后便将目光投向了郑国。

魏国在上一次三晋伐郑之时损耗颇多,需要时间休养生息。而且魏文侯自继位以来便励精图治,希望壮大魏国国力,虽然魏国国力是有增长,但增长不多,不能达到魏文侯的预期。魏文侯发现是魏国陈旧的制度阻碍了魏国的发展,如果魏国想要有大的突破就必须要变新法。但变法之不仅事困难重重,而且危险重重,一不小心就会使魏国陷入内乱。魏文侯虽欲变法,但一时之间没有头绪,不知从何下手,所以他开始广纳贤才,希望找到能帮助他变法图强的人。所以魏文侯此时还不会对郑国用兵。

安邑魏国国相府外,李悝求见国相翟璜,翟璜的门房没有因为李悝身份低微而怠慢,当即便进府禀报。

翟府门房之所以不狗眼看人低,那是因为翟璜吩咐过若有人求见都要通禀,翟璜这么做是不想错过上门求见的人中真正有才能的人。翟璜作为魏国国相,便是那些想要在魏国出仕之人的一个门路,其中肯定不乏真正有才能的人,若遇到真正有才能的人他就会举荐给魏文侯。翟璜之所以没有嫉贤妒能,那是因为他知道慧眼识英才也是一种本事,他举荐的人越有本事,他自己也会更受魏文侯的重视。

翟府门房将李悝带到了客厅,并向他介绍了翟翟。

“李悝拜见国相。”李悝恭敬的向翟璜行礼道。

“李先生不必多礼,请坐。”翟璜随和的说到。

“谢国相。”李悝拱手后便坐了下来。

“不知李先生找我所为何事?”翟璜问到。

“回国相,我是来献策的。”李悝不卑不亢的说到。

翟璜好奇的问到:“哦?不知李先生要献何策?”

李悝从怀中取出两张帛书恭敬的递给翟璜,说到:“国相请看。”

翟璜接过帛书看后惊喜不已,兴奋的夸赞到:“李先生此两策大善。”

李悝见自己的献策受到了翟璜的赞赏也大为高兴,觉得自己离成功更近一步了。

“李先生此两策何名?我这就将此策呈于君上阅览。”翟璜急忙问到。

“回国相,此两策为尽地力之教和平籴之教。”李悝答到。

“好,李先生请在府中休息,我现在就进宫面圣。”翟璜急不可耐的准备进宫面见魏文侯,他将李悝安顿在府中后便火急火燎的进宫去了。

安邑王宫内,魏文侯见翟璜眉欢眼笑的前来,便好奇的问到:“国相如此高兴,所为何事啊?”

翟璜将写着尽地力之教的帛书双手呈给魏文侯,说到:“君上请看。”

魏文侯接过帛书看了起来,第一张帛书所写内容大意是:井田制下农民积极性不高,不能使田地的利用率达到极限,只有实行土地私有制农民的积极性才高,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田地。

土地私有制后还要督促农民勤谨耕种。让农民在种植谷物的同时还要多种植几种农作物,以便当某种作物遭受自然灾害时,还有其他作物可以收获;让农民深耕勤锄,这样才会有好的收成;收获时要督促农民抓紧时间收获,以抢农时。

方圆百里的土地,面积总计九万顷,除去山川、河流、城邑和房屋所占的三分之一面积,能作为耕地的面积还有六百万亩。如果能勤谨耕种,那么每亩田地可以增产粮食三斗,不勤谨耕种,那么每亩田地就会减产粮食三斗。方圆百里土地的增减,动辄粮食一百八十万石啊!

第二张帛书所写内容大意是:居民买粮食吃,粮食价格太贵就会损害居民的利益,粮食价格太便宜则会损害农民的利益。损害了居民的利益,他们就会离散到别的国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家就会贫穷。所以,粮食价格太贵或则太便宜,始终都会有损害。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会使居民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同时农民也会增加收益。

一名成年男子加上自己要养活五口人,耕田一百亩,一年每亩田收粮食一石半,总共能收粮食一百五十石。除去十取一的税收,也就是除去十五石,还剩下下一百三十五石。每人每月吃一石粮食,五口人一年就要吃九十石粮食,就只剩下四十五石粮食。每石粮食卖三十钱,总共可以卖一千三百五十钱。除掉祭祀费用三百钱,还剩一千零五十钱。添置衣服每人每年要用三百钱,五口人一年就要一千五百钱。算到这里就已经超支四百五十钱了,还有疾病、丧葬、纳赋等开支没有算进去,这就是农民长期贫困的原因。

农民长期贫困就不会积极生产,不鼓励农民积极生产,就会使粮价太贵。所以善于平衡粮价的人,一定会谨慎的将收成情况分为上孰、中孰、下孰、小饥、中饥和大饥六个等级。上孰,百亩的收成是原来的四倍,也就是六百石粮食,除去十取一的税收、口粮、祭祀费用和衣服费用还剩四百石粮食;中孰,百亩的收成是原来的三倍,除去费用还剩三百石粮食;下孰,百亩的收成是原来的两倍,除去费用还剩一百石粮食;小饥,百亩只能收一百石粮食;中饥,百亩只能收七十石粮食;大饥,百亩只能收三十石粮食。

所以上孰之年官府要从一个五口之家手中平价收购三百石粮食,中孰之年收购两百石粮食,下孰之年收购一百石粮食。这样做可以防止商人压低粮价,使农民适当得到满足,粮价持平后就要停止收购。小饥之年则官府将下孰之年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中饥之年则卖出中孰之年收购的粮食,大饥之年则卖出上孰之年收购的粮食。这样做即使灾年粮价也不会上涨,居民也不会离散。这就是取有余而补不足。

李悝所献尽地力之教的核心是治田勤谨,以保证国家有稳定的财政收入。平籴之教的实质是由国家调剂粮食价格,稳定小农经济。

魏文侯看完尽地力之教和平籴之教后喜不胜收,激动的说到:“有此二策,何愁魏国不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