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34章:意外(1 / 1)裴玄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老朱感觉自己有些不太喜欢早朝了。

不是因为偷懒倦怠,而是,在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的不断熏陶下,内心里有了各种明确的治国思路,再看之前每天聚集臣子从国家大事到鸡毛蒜皮的各种主次不分,简直浪费时间。

就像今天。

因为那《大明月刊的纸张大小,竟然引来了长达一刻多钟的聒噪。

原来,前朝连各种层级能用的文书纸张大小都有明确规定,一位御史认为正在筹划的《大明月刊属于官方邸报类型,用纸尺寸太大,虽然不到帝王的1尺3寸高度,但据说1尺的级别,也有些逾制,要求更改。

若是以往,臣下的类似提议,老朱想想也就准了。

这也是一个‘礼’。

不知道该怎么当皇帝的时候,老朱对于儒家的这些规矩一项都小心翼翼。

现在……

都什么破事?

老朱当庭驳回,不把《大明月刊划入朝廷文书之列,还反击,若是如此滥用典制,那些个书画家今后都别作画了,能有多少画作连一尺三寸都不到?

不过,早朝还是要继续。

这也是和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讨论过后的结果,刚刚开国,无论是树立风气,还是确定威信礼仪,最好的方式就是朝会。

今天是十月廿一。

早上的朝会,不算各种鸡毛蒜皮,主要商讨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测绘并登记北方各省土地,以备大规模屯田。

这是一直在酝酿的事情。

老朱私下斟酌后,把这件事交给了左相李善长,并以前段时间刚刚任命的营田使康茂才为副。

这也是出于让一干文臣忙起来免得争权内耗的考虑。

另外,测绘司也会参与其中。

老朱之前设立正五品的测绘司,在大都之战前后立下大功,测绘司郎中涂宵也因此简在帝心。

攻破大都后,涂宵一直在军中奔波,还参与了突袭太原,现在人在陕西。

今天早朝,老朱也正式宣布,将正五品测绘司提升为正三品,涂宵也再次提拔,从之前的正五品测绘司郎中改任正三品的测绘使。

连升四级。

同时还提拔了其他多位测绘司官员。

又一个正三品衙门,也是与某人商讨后的结果。

军中可以有一堆的正三品指挥使,民事部门,没理由不行。

老朱也已经决定,之后的部门改革,将传统各部从正三品提升到正二品,这样,当下冲突的各部各司就能错开。

再说今天的事情。

老朱的想法也很明确,李善长以左相之尊为统筹,但主要负责登记。

而且,土地登记模式,也要按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给出的规章,连那已经在明州推行的红蓝硬皮证件,老朱都不打算改。

红色为户口本,蓝色为房地契。

最初还觉得专门造那些个硬纸,是不是太靡费了一些,某人解释过后,也就理解。

形式感很重要。

当然了,这次主要登记土地,至于户口、房契之类,后续再说。

配合的测绘,由直接向老朱汇报的测绘司负责。再之后的屯田,则是康茂才负责。

相互牵制,权责分明。

第二件事:统计各卫军卒。

这是比测绘北方各省土地还要浩大的一项工程。

大明当下有多少兵?

老朱对这个数字当然是清楚的,总计82.7万余人。老朱甚至还知道,过去将近一年,各位累计报上的逃卒数量,高达1.9万。

这次算是一次重新的大规模统计。

目的,一个是为了续功。

虽说天下还未平定,但主要的敌人,元朝,已经覆灭,大明在法理上已经获得了正统地位,跟随自己南征北战了这么些年的将士,也该好好奖励一番,不能只是对一干主将封公列侯。

说起来,老朱已经不止一次大规模犒赏,朱塬之前给出的那笔营海司盈余白银,总计100万两,老朱就已经全发了下去。

其实有些心疼。

不过,为了大明的将来,该发还得发。

这也是观念改变的结果。

还是那个‘分配’。

这笔钱发给底层的士卒,就是一次分配,不仅可以让将士更加用命,得了一份资财,底层也能更加稳定。要不然,可以想见,将来逃卒只会更多。

接下来这次,是为了在大封功臣的同时再一次的犒赏全军。

还是按照朱塬的提议,这次统计会更加细致,包括军龄和军功两方面。

同时,对于过往阵亡的将士,朱塬提起后,老朱也特意加了进来,同样会根据军龄和军功,将来除了必要的抚恤,对于烈属后代,也会有就学和就业等方面的优待。

再就是,统计军功和军龄,也是为了第二个目的。

军事改革。

朱塬当初那份日志里关于‘良家子’和‘贼配军’的那一段话,依旧写在东阁墙壁上,老朱不止一次重温斟酌。这一次,为了确保大明军事实力的持久强大,他打算彻底改变自宋以来的‘贼配军’制度,转向‘良家子’体系。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提高军人的地位。

接下来的军事改革,首先要确保的,就是这一点。

朱塬对此给出过一个方案,将来,逐渐把屯田司的屯田成果,土地,按照军功和军龄等方面,大规模分配给各军将士。重新完成一次‘分配’,填实国家基础的同时,也是一种态度,你当兵了,才能有田地分。

当然,朱塬也考虑过百年之事。

实行类似均田制的唐朝为何后来从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后期已经无田可分。

土地终究是有限的。

这件事当然也有解决方案,一个是保持节制,不能一次性全分了。按照当下的人口规模,做好精算,中原无主之地分发个百年都不成问题。

另一个,就是持续扩张。

大明现在国土才多大?

300万平方公里左右。

大概只是后来中国国土的三分之一。

那么,地球上,陆地面积有多大?

1.5亿平方公里。

相当于当下大明土地的……嗯,50倍。

50乘以100,结果是,5000年。

好吧,当然不能这么算。

不过,保持扩张状态,土地分个500年,还是绰绰有余的。

再往后……甚至,不说再往后,至多两三代,大明大概率已经进入工业时代,农业占一国经济的比例将持续下降,最终不足10%,多余人口也就可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总之,最后的最后,想要实现可持续,还是两件事,‘生产’和‘分配’。

再次的经济之学!

今日早朝的这两件大事,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

早朝过程,乃至之后与各位重臣的私下商议,老朱要求的结果是,屯田,从之前破坏最严重的山东开始,因此也优先测绘并登记山东土地,之后再转向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等。

山东必须明年开春前完成。

再说统计各卫军卒,由人在北平的征虏大将军兼右相徐达统筹,接下来两三年主要是休养生息,不会有太大战事,徐达恰好能腾出手。

同时,这件事还会由御史台进行监察。

再一个,两件大事都需要相当多的人手,主要是能书会算的吏员。恰好,刚刚完成科举的一万多学子,足够抽出一批用于此事。

商讨完这些,时间已是中午。

老朱留下左相等一干重臣正吃着午饭,忽有急报传来。

长安的八百里加急,关于蜀中。

简单来说,在陕西明军的不断运作……或者压迫之下,明夏兴元守将,主动向明军投诚,大军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这座秦岭重镇。

兴元是什么地方?

两个字:汉中。

这是位于陕西和四川之间秦岭正中的一座军事重镇,关于它的重要性,看看三国就可见一斑。

当年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在此足足拉锯了两年,直到拿下汉中,刘备才彻底坐稳了巴蜀,自封汉中王,并进一步称帝。

可以说,历朝历代,关中与蜀中争锋,汉中都是兵家必较之地。哪一边拿到了汉中,哪一边就获得了军事优势,可以对另一边形成强烈的军事压迫。

老朱对于塞外、东北和云南都不急,唯独决定近两年一定要拿下四川,除了《天书中记载这一仗并不困难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拿下了四川,大明国土就能恢复到宋时的巅峰时期,甚至,因为重新收回了燕云十六州,比宋时还要更大一些。

这也是一种历史意义。

因此,上月返回金陵,老朱很快就召见了明夏使臣,并给予了对方三月之期,希望夏主明升主动归顺,还许以蜀国公的爵位。

若不然,还威胁大明将会多出一个‘征西将军’。

当下,时间才刚过一月。

老朱一直从各个方面密切关注着蜀中的动向,大略知晓,明夏的太后彭氏和幼帝明升母子,基本对夏国政权没有多少控制力,目前是右相刘祯、左相戴寿和司徒吴友仁共同把持朝政。

司徒吴友仁还在去年发兵‘清君侧’,以至内战一场,当下也控制着明夏大部分的军队。

而且,相比保持缄默的右相刘祯和倾向归顺的左相戴寿,司徒吴友仁是坚定的据守派。

根据明夏内部情况,老朱还在研究,三月之期到时,要不要‘上兵伐谋’一下,再次挑动明夏内乱,便于大明又一次的‘兵不血刃’。

倒是没想到,首先兵不血刃拿下的,却是汉中。

按照这边收到的急报,当下常遇春已经亲率一万精兵进驻兴元。

这也不算常遇春擅自调动。

因为,老朱之前当着明夏使臣的面传旨给常遇春的谕令,就是从长安向南开辟道路,准备入蜀。

这倒是……

七八百里的秦岭古道,一下开了一半!

接下来,两个很好的选择直接就摆在了明军面前,一个是发兵向西南,破广元,入剑阁,夺取成都,一个是向正南攻巴州,克渠州,直捣重庆。

虽说还有一半的秦岭之险,但一方面,大明军心可用,夏国人心动荡,另一方面,自家还有火药这种攻坚锐器,完全可以一鼓作气。

只要进入蜀中平原,大军推进起来将更加简单。

流传着看完急报,老朱还沉吟不语,李善长、康茂才、杨宪、傅瓛等人已经提议,可以趁势入蜀。

随后赶来的邓愈也是如此强烈建议。

常遇春亲自带兵一万进入兴元,显然就是打着这个念头。

好机会啊。

如果大明这边反应不及时,等蜀中回过神来,派兵支援,再想一鼓作气,难度倍增。

那么,打……还是不打,这是个问题。

面对众臣的期待,老朱来到舆图前,默默打量。

明夏的都城在重庆。

如果要入蜀,最好向正南,拿下巴州,进入渠州,再往南攻击重庆,距离只剩不到300里,还是很好走的300里,骑军难入秦岭,但哪怕步行,大军五天之内也能抵达。

如果向西南,夺下成都容易,但缺少决定性的战略意义。

嗯。

战略意义……

这一仗,如果要打,首要战略目标是重庆的明氏母子。

只是……这变故,实在让人意外。

因为老朱根本没有想过短时间内要打蜀中,因此,无论是给驻兵武昌的廖永忠和杨璟还是人在陕西的常遇春等主将的谕令,都是暂时的休养生息。

各军从去年开始,打了将近一年。

然而……如果不打……

可以想象,当下蜀中对北方没有太大防备,这才让常遇春轻松拿下了兴元,但,以秦岭之险,等那边反应过来,只需派兵两三万增援各个要隘,常遇春再想南下,难度倍增。

而且,可以想象,考虑路途远近,重庆那边应该比他还早至少两天已经收到了消息。

这件事……不能犹豫。

至于之前许诺给明夏的三月之期,老朱反而最不在乎。

斟酌了将近一盏茶功夫,老朱内心里基本有了倾向。

随后,第一件事,却是召集中枢重臣。

朱塬收到消息时,人在金陵大学。

实在闲不住。

今天来这边还是参与批阅试卷。

上次晕倒之后,这件事暂时抛开,挑选优秀试卷给老朱的事情也交给了陶安和钱用壬,虽然吧,老朱之后抱怨,两人挑选的试卷,似乎……不怎么合他的心意。

这也可以想象。

陶安和钱用壬都是传统的儒生,骨子里重礼仪,因此,更可能给老朱挑选各种花团锦簇,大概就是那种,动不动就引用‘横渠四句’的文章。

别不信。

朱塬之前读文天祥的殿试卷,嗯,其中就有很经典的‘横渠四句’。

当时的感觉,仿佛回到了高考的时候。

写议论文,也是动不动就‘文王拘而演周易……’,不得不说,随口就来,因为那些段子记得太深刻了,另外,还有爱迪生之类,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虽然吧,很多年后才知道,其中还有后半句。

百分之一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

坦白说,朱塬觉得后半句确实更重要,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反正,传统儒生的治国思想和朱塬不同,挑选优秀试卷的角度不同也是必然。

今天算是重新把事情捡起来。

接到消息,匆匆来到宫中,亲自阅读了一遍那份急报,朱塬和诸位大臣的想法一样。

打!

这么好的机会,而且,绝对是以最小代价入蜀的机会,不果断发兵,那才是犯傻。

朱塬的思路也很明确。

早早拿下天府之国,不仅大明的经济体量可以直接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还更加有利于接下来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规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