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三一回 心念所动 方向所指(1 / 1)22年从头再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是……东、北的方向?”

一时间贾兰思绪纷呈。

有些麻烦。

他宁愿妙玉不要这么轻易就随便乱指,尽管他也清楚,那种灵犀一动的感觉是很难说的清的。

然而,这个方向,北狄、东辰、还有扶桑……整个红楼东方世界最混乱的区域一下子包括在内。

沉默了半晌,贾兰苦笑一声:“这恐怕是最棘手的一个方向,我们甚至连最基本的资料都没有。如你所说,我们缺乏一切可以查阅的古籍与文献。”

小哥忽然开口,说了两个字:“地图……”

地图?

贾兰与妙玉对视一眼,内心同时一喜:莫非,他又想起了什么东西?

对此,小哥摆首:“我只是觉得,这么一处重要的地方,一定会有作为指引的地图留下,我们要找的应该是地图。”

“很有可能。”贾兰冷静下来仔细一想,对小哥的看法表示认同。

“只是……”妙玉皱着眉头:“哪怕知道是地图,可我们上哪儿找去?”

见贾兰目光灼灼地看着自己,妙玉有些尴尬地摇了摇头。

“我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可是,我什么灵感也没有。”

虽然在极力掩饰着,但妙玉语气之中有一股疲惫。

恐怕这心卦用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

感受了一下妙玉身上有些萎顿的气场,贾兰垂下头平复了心中纷乱的思绪,而后朝妙玉投去一个抱歉的眼神,自责地道了一声:“没关系,是我太过心急了,该说抱歉的是我才是。”

贾兰语气轻柔,像在平静的湖面投去一颗石子,让妙玉如水一样的眼眸之中泛起阵阵涟漪。

只听贾兰继续说道:

“的确,如小哥方才所说,我们需要从长计议。

再想想吧,或许换一个角度能想出其它的法子。

不要急……”

此时贾兰的心情已经彻底平复了下来。

而且他也有了新的思路。

关于道藏的去向,这个时代的人不清楚,或许玉玲珑与秦可卿会知道一些信息?

“抱歉,兰哥儿,你说的那样东西,我完全没有听过……”

秦可卿话音刚落,玉玲珑就开口:“我也没有,不够……或许你可以找一找当初将我带下大荒山的那两个人,他们或许知道。”

一僧一道?!

贾兰恍然醒悟!

是了!别人不说,那一僧一道是实打实出现过的。

虽然本来应该在马道婆的事件里出场的一僧一道最终因为贾兰将事情解决而没有出现,但贾兰确信一僧一道是存在于这方世界的。

无论是薛宝钗的冷香丸,还有林黛玉小的时候,都有一僧一道的痕迹。

只可惜玉玲珑并不清楚此二人的行踪。

“他们也不知道用的什么手段,把我从山上哄骗下来,等我清醒过来时,他们早就不知所踪了。”

一说起这两人,玉玲珑仍旧是满腹怨气。

玉玲珑提议无疑很有建设性,相比漫无目的地去找不知道藏在哪儿的古籍,寻找这二个外表特征鲜明的人,毕竟是更简单一些。

“兰哥儿,我忽然想到一个地方。”秦可卿的声音再度响起。

“有一个地方,或许有你想要找的那些典籍。”

贾兰听了,连忙询问是何处。

“这是我从东府的贾珍那儿听来的,某天他与来访的客人一同就餐,我与贾蓉一同陪着,听他提起过,宫中有一处地方叫做皇史宬,又名神章阁。”

贾兰道:“我知道,所谓皇史宬其实是大内之中皇家的档案库。”

可卿点头:“不仅如此,贾珍曾经提到过,皇史宬内有一座最大的金匮石室,收藏的乃是自前明继承下来的古籍,传说是前明永乐皇帝还是藩王的时候无意间在元大都遗址内找到的一处大型藏书遗址,里面有许多前宋皇室数百年间收集起来的藏书。

贾珍还说传说永乐帝朱棣便是依靠这处遗址中的藏书练出了数万精兵将建文帝打败,坐上了九五至尊的位置。

等到他营建神京城的时候,还特意将这堆藏书运转到大内皇史宬之内。

后来前明覆没,李顺的人马还没在神京站稳脚跟就被入关的北狄赶跑,而北狄灭南明后旋即又被崛起的高皇帝赶出了中原。

金匮石室里的藏书并没有遭受战火波及。

或许,兰哥儿你能试着去那里找找看。”

贾兰想了想,道:“可按你的说法,这些藏书被保存在皇史宬深处,哪有那么容易能进去?”

“对别人而言很难,但对兰哥儿你而言,大约并不难。”

秦可卿道:“我听贾珍说,只要是翰林院的人都可以凭腰牌进入里面查阅书籍资料,只是需要登记备案。”

翰林院?

贾兰终于明白秦可卿想说什么了。

翰林院

么……如果是这样,那自己还真的有可能进入皇史宬查阅资料。

只要在接下来的春闱之中高中,又在之后的殿试考在一甲之内,那么贾兰便可以进入翰林院学习一年,是为观政,也就是实习。

古人也不是傻子,他们热衷当官,同时也有着一套成熟的政治哲学。

比如他们知道“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

也知道“法施于人,虽小必慎。”

到了前明初年,朱元璋更是凭借其出众政治才能,大幅革新国家制度,连后来的带清,都沿革了前明的制度。

观政进士制度的创立便是明太祖其政治智慧的体现之一。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巨大的利益下,科举成为读书人终生追求的“事业”。

对于在读书人心里至高无上的科举制度,朱元璋却发觉其中并不完善,譬如科举入选者多为“后生少年”,无办事经验,能担当大事者很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特别是学与用的脱节。

简单说,就是科举出来的许多都是读死书的腐儒。

于是洪武六年,朱元璋下令停止科举。

“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观其文辞,若可与有为,然及试用,能以所学,行事者甚寡。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朕,非朕责实求贤之意也。今各处科举宜暂停罢。”

十年后恢复科举,创立了观政进士制度。

除三鼎甲直接授予职务外,其余进士朱元璋命令他们观政于诸司,给与八品官俸,等到熟悉政务再行擢任之。

永乐之后,这项制度渐渐衰败,不过到了大夏朝,这项制度被重拾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