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父之言,在理!”
“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庆余。”
“侄儿却是认为,唯有积善之家,方能有所庆余。”
“荣华富贵迷人眼,唯有德才配位之辈,方能受之。”
朱高煦今天是来认错了,所以他的态度很端正。
毕竟嘴上认怂而已,又不会缺几两肉。
“侄儿往日纨绔,实在不该。”
“舅父先前规劝之言,侄儿一直铭记于心。”
“今后,侄儿当每日三醒吾身,静思己过!”
朱高煦见到徐祖辉姿态有所放软,朱高煦知道今天的事情大有可为。
所以他当下就表明自己决心,就差对着满天神佛起誓了。
“孺子可教也!”
“我等皆是皇亲国戚,唯有谨言慎行,方能无愧朝廷供养,方能不至于恩宠中落。”
“你为太祖孙、燕王子,尤其不可有作奸犯科之举!”
徐祖辉,终究是朱高煦的舅舅。
在面对自己侄儿诚恳认错,他也在暗自思考,自己之前提议诛杀朱高煦的言论,是不是过于刻薄了?
至于徐祖辉说的皇亲国戚,一点都不算夸张。
徐祖辉的父亲徐达,乃是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
徐达去世后,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为其御制神道碑文,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
朝野亦公认徐达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功勋六王之首。
徐氏更是和老朱家结为姻亲,
徐达的长女,嫁给了朱棣。
二女,嫁给了代王。
幼女,嫁给了安王。
论明初恩宠,徐氏为当世第一。
“古人有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侄儿受教了!”
朱高煦连忙就是起身一拜。
“侄儿当再敬舅父一杯,谢舅父醍醐灌顶之言!”
朱高煦恭敬端起酒杯。
“算了,喝酒误事!”
“只要你能明事理,舅父我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徐祖辉虽然上前扶起了朱高煦,只是他没有端起面前的酒杯。
“大哥,这酒你该喝!”
突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了起来。
然后,一个中年汉子就如同一阵风般走进了餐厅。
来人也是朱高煦三兄弟的舅父,他是徐达的小儿子徐增寿。
虽然徐达三个女儿都嫁得很好,可在封建社会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只有儿子成器,才是一个家族的根本。
徐达共有四子,除了三子早夭之外,其他都是有官职在身的。
长子徐祖辉,是袭爵徐达的魏国公。
次子徐膺绪,任指挥使。
幼子徐增寿,是左都督。
对于徐氏荣耀,人们常以“一门三都督”来形容。
“大哥,这杯酒你非喝不可!”
徐增寿走到餐桌之前,大大咧咧坐了下去。
这是徐增寿自己的家,在场都又都是他的血脉至亲,所以他也没有什么需要顾及的。
“哦?”
“四弟为何觉得我该喝?”
徐祖辉对于自己的诧异,并没有隐瞒,反而是通过神色表露出来。
“花前月下,举杯对饮。”
“今日我们一家人共聚一堂,自该以酒助兴!”
徐增寿的理由很简单,人逢喜事千杯少。
“四弟,这你就大错特错了!”
“水静可以鉴物,明镜可以鉴物,杯中酒也可以鉴物。”
“这喝酒误事,古人早有定论。”
“《尚书·酒诰》曾言,饮惟祀,德将无醉。”
“意思是说,只有古人只有在祭祀时才可以饮酒,并且要用德来扶持,不可烂醉如泥。”
“《诗经·大雅》也有“殷鉴不远”之言。”
“这句话是在说,周公认为以殷商灭亡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商纣王沉迷于酒池肉林之中,导致私德不修而误了国事。”
“前车之鉴,后世不可不查!”
徐祖辉虽然是出自将门之家,可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教育。
要不然,建文帝也不会让徐祖辉成为《太祖高皇帝实录》的文职编修之一。
要知道,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他的言行将会被后代子孙奉为金科玉律。
而建文帝继位的法统又来自于朱元璋的指定,建文帝更是要把朱元璋塑造成千古一帝。
“舅父,你错矣!”
朱高煦猛的开口。
“哦?”
“你倒是说说看,我哪里错了?”
面对朱高煦的质疑,徐祖辉也是起了好奇之心。
更重要的是,徐祖辉想知道自己这个往日纨绔的侄儿,今天到底会有怎么一套说辞?
“饮酒误事,饮酒失德。”
“那么侄儿想问一下,什么是酒德?”
不等徐祖辉开口,朱高煦又快速接着往下说。
“早在千年前,古人在《尚书》中就提到了酒德。”
“这酒徳,指的就是饮酒者在饮酒时候的道德规范,以及饮酒者在酒后应有的风度。”
“合度者有德,失态者无德,恶趣者更无德。”
“有酒德的人,能够让和他一起喝酒的人,都感觉如沐春风。”
“至于不讲酒德的人,会把整个酒局搅得乱七八糟,从而暴露本性,失了人心。”
“饮酒者,可分为三等。”
“雅、清,第一等。”
“俗、浊,第二等。”
“恶、污,第三等。”
关于酒徳,朱高煦自有一套说法。
“古人饮酒,其中充斥礼仪。”
“敬酒首先是主人敬主宾,然后是陪客敬主宾,接着是主宾回敬,最后是陪客互敬。”
“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等为先后顺序。如果是平辈,按座位顺序就好了。”
“在传统习俗里,碰杯前都要有祝酒词,说些吉祥话、祝愿词。不要单纯地为了饮酒而饮酒,而失去联络感情的好机会。”
“敬酒之时,右手握杯,左手垫杯底。”
“敬酒之人的杯子,永远要低于被敬酒的人。”
“敬酒时如果碰杯了,敬酒者不可比对方喝得少。”
“敬酒之时,应该走到对方身边去倒,而不是在对面拿着他的杯子”。
“替人斟酒,杯满为礼,不溢为敬。”
得益于穿越前经常去参加酒局,朱高煦在这饮酒一事上,可谓是酒桌文化深厚。
“古人将个人德行融入饮酒,也把酒徳融入国政之中。”
“酒徳和国政一说,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
“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
“《尚书·酒诰》,饮惟祀,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
“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
“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
“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
“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
“这都是古人对于饮酒的规范。”
说到饮酒,朱高煦可谓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古人虽然认为饮酒失德,不过他们也是认为可以饮酒的。”
“尊老奉宾,饮酒有度,有礼有恪。”
“《礼记·玉藻》中有记,君子饮酒,一杯表恭敬,二杯显温雅,三杯知进退。”
“如今侄儿等敬酒舅父,就是尊长!”
朱高煦绕了一圈,这才说出了主题。
作为晚辈尊敬长辈,那么晚辈敬酒不是灌酒,而是晚辈一刻孝悌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