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儇躺在龙床上,闭着眼睛想了一会。
调查团成员到底用谁合适,他必须慎之又慎。
他驾驭大唐的基本思路在于平衡二字。
在调查团人员的确定上,李儇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一点。
他必须排出一份让各方都无话可说的名单来。
说实话,这事还真不好办。
他打算先暂时放一下。
因为,有几件事,他必须先行处理。
“李蹊?”
“臣在。”
“拟旨,韩坤范身为京畿制置使,缉捕盗贼不利,致使贼焰嚣张,亲王遭难,着暂停其京畿制置使一职,令其归家反省。十六宅使田温裕畏敌自保,临难不赴,着削夺其一切职务,勒令致仕。另京兆尹崔锴身负维护京师治安之重责,贼入不觉,其罪难逃,着罚俸一年,以观后效。”
这些话,李儇说得奇慢,恨不得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吐,一点也不着急。
他之所以这么干,是要留出一些空隙来,想想调查团成员的事情。
一心要两用,也真难为他了。
其实,除了这三个挨处分的倒霉蛋,杨复恭身为左右神策十军兼十二卫观军容使,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因为十二卫中的左右金吾卫也是维持京师治安的部队之一。
只不过,李儇欺软怕硬,压根都没敢提杨复恭的名字,甚至连负有直接责任的金吾卫将领都没提。
没办法,谁让人老杨腰杆够硬呢。
在绝对实力面前,就算是皇帝,也没辙。
杨复恭这个老油条,当然明白这其中的门道。
张承业,李蹊和赵光逢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也明白,但是谁敢说?
其实,李儇巴不得他们别出声。
因为他们一旦出声指责杨复恭,那他李儇就要被迫与杨复恭正面交锋,这是他绝对不想碰到的事情,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
趁着挤牙缝的时间,李儇已经想好了调查团的成员。
“杨复恭听旨,朕命你暂领京畿制置使,全权负责调查寿王遇刺一案,限你三天内找出元凶,你可明白?”
“臣领旨。”
杨复恭很高兴。
这事本就在他的预料之中,至于那个三天的期限,呵呵,有了这三天就不愁那三天,唬谁啊。
但是李儇接下来的话,他就有些不开心了。
“李蹊,再拟一份诏书,命宰相韦昭度,翰林学士李蹊,宣徽南院使刘景宣和京兆尹崔锴一并参与调查。”
杨复恭听完,气得老脸铁青。
看看这份名单吧,有谁跟他老杨穿一条裤子的?
这皇帝不是明摆着对他不放心吗?
其实,挑这四个人,李儇还真是废了不少心思。
宰相韦昭度的屁股撅向吉王,而翰林学士李蹊则兼任寿王的文学师傅,这两人是一对平衡。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宣徽南院副使田献铢就是刺杀寿王的幕后凶手,但毫无疑问,他是个被重点怀疑的对象。
下属成了嫌疑犯,那作为宣徽院的最高领导,宣徽南院使刘景宣的参与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更何况,刘景宣作为高级宦官的代表,对杨复恭的态度始终是貌合神离,把他俩弄在一块,不担心他们会沆瀣一气,说白了,他们俩也是一对平衡。
至于选择京兆尹崔锴,除了他职责所系之外,还跟他是山东第一大姓有关。
山东五大士族,崔卢李郑王,崔家勇夺第一名。
崔家在晚唐中央的势力绝对不容小觑。
而崔锴和韦昭度,李蹊都是科举出身,又都身居清显的要职,属于标准的清流党,他们和同为宦官的杨复恭,刘景宣也构成一对平衡。
至于为什么是三对二,那还用说吗?
要是单挑,士大夫们根本不是宦官的对手。
就算是三对二,他们也没胜算。
耍阴谋诡计,士大夫们都是一等一的好手。
但宦官们比较实诚,人家根本不和你玩什么阴谋诡计,直接抄块砖头就上来玩命了。
往往士大夫们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砸成了尸体,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
既然实力不够,那就人数来凑,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也要摆出个势均力敌的样子。
这样以来,李儇心里也就平衡了。
毕竟,四打一这种事情,看起来过于露骨,他还不敢玩。
真要激怒了杨复恭,没准人家老杨也会朝他李儇身上扔砖头。
李儇宁愿病死,也不想跟他的祖宗们一样,被宦官们莫名其妙地害死。
杨复恭虽然不高兴,却也没反对。
他是这么想的,反正他手里有军队,就是这些人一起上,他老杨何惧!
这么一来,调查团的事情就算是定下了。
李儇松了口气。
李蹊写好了诏旨,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他跪地叩首道:“陛下,臣今日中午去过寿王府,寿王说府里的仆人全都被贼人杀死了,臣想,是不是该派个管家和一些仆人到寿王府去侍用,还请陛下定夺。”
“嗯,应该啊,应该。”
李儇光顾着和杨复恭较劲了,一时忘记了这事。
但是派谁去好呢?
李儇又犯了难。
这宫里的宦官,杨复恭的人占了一多半。
其它的,也都各有各的山头。
要是看走了眼,那就等于在寿王的身边安一个定时炸弹,指不定什么时候,他这个亲弟弟就会被炸上了天。
李蹊也知道这其中的难处,赶紧建议道:“陛下,臣斗胆推荐一人,不知可否?”
“谁?”
“内侍省主事张承业,陛下认为如何?”
李儇咋听之下,有些含糊。
但仔细一琢磨,便龙颜大悦。
到寿王府当管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个人即使不是李儇的亲信,也至少不能是杨复恭的党羽。
而张承业这个人正合适。
他宁肯得罪杨复恭,也要坚持原则。
很显然,他不是杨复恭的铁杆。
他就事论事,也没替田献铢说好话,证明他也不是田党的爪牙。
而且,他岁数大,精于人情世故,正符合王府管家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他官职小,仕途坎坷的让人想哭,主子要想笼络他,费不了太大的力气。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他都是最佳人选。
“赵光逢,你觉得呢?”
这事和赵光逢八竿子打不着,他能说什么,自然是高声赞成。
“杨复恭,你呢?”
杨复恭脸上的肌肉蹦了几蹦,腮帮子鼓得像癞蛤蟆的下巴颏,气得。
他能不气吗?
皇帝先征询了李蹊和赵光逢的意见,人家都同意了,他怎好意思反对?
算了,少数服从多数,随大流吧。
为了一个寿王府的小小管家,和皇帝还有南衙的大臣们闹翻,实在是不值当。
但他杨复恭也不是好欺负的。
他立刻向皇帝举荐自己的义子杨守孝担任新的十六宅使。
杨复恭心想,只要看住十六宅,那些宅子里人,还不是如同圈养的家猪,生杀予夺之权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