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多年发展,由于技术并不复杂,大量厂家加入竞争,我国的“随身听”市场迅速饱和,CD、MD等产品的出现,又严重挤压着“随身听”的市场。
所有人都知道,“随身听”的时代红利结束了,应该有新产品登顶成为新的领袖。
你想想,90年代,每个人的裤腰带,责任是很重大的。
BP机是潮人标配,二B青年还别两个:一个数字机,一个中文机;
有钱的别手机,猫偷驴拉、诺鸡亚是主流;
然后就是别半块砖头大小的“随身听”。
然后还有钥匙串。
把五个都别上的中二青年,也不是没见过。
你想,万一裤腰带质量不好,给断了,那可是倾家荡产的事。
所以,必须给裤腰带减负,电子产品瘦身。
但谁也想不出这个产品会是什么。
赵诚把MP3的原理,放到了毛剑涛董事长面前,单从外观上讲,它仅比大拇哥粗一点,功能却比“随身听”更强大、更实用。
毛董年轻时是我国重点大学电子专业毕业生,所以没等赵诚说上一分钟,也就四五十秒吧,他眸子深处的光芒就开始万丈。
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儿开始了。
都是技术人员出身,掀个浪花,就知道大海有多深。
MP3虽然本质上属于随身听的迭代产品,但从音乐史上看,这款电子产品是一项划时代的革命性技术。
如果没有家用网络普及,也就不可能有MP3。
它可从网络上下载音乐,而当时免费的音乐网站,为MP3提供了海量资源。
相比于随身听需要购买磁带才能听,董事长简直对MP3惊为天人,一个他想都不敢想的技术。
说起来搞笑,MP3的理论依据,源自1980年德国一位博士的的论文,也就是他所研究的数字音乐压缩技术。
但博士很不自信,在MP3红透全世界时,他回应记者采访时这样说:“1988年有人问我,这篇博士论文未来下场会如何?我说,就像其他博士论文一样,躺在图书馆的灰尘堆里。”
是网络改变了一切。
MP3的核心,在于芯片,也即解码的原理。
将歌曲文件从贮体如闪存介质、硬盘介质、光碟介质上取出,并读取存储器上的信号后,输入到解码芯片上进行解码,然后通过数模转换器,将解读出的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再把转换后的模拟音频放大,然后通过低通滤波到耳机输出口。
赵诚仅仅花了四十多秒,介绍到这里,董事长昏花的老眼,突然精光闪现,纵身而起。
赵诚还以为老头难以接受这天方夜谭般的原理,要撵人,结果老头冲到柜前,取出了82年的拉菲和隔夜花生米。
毛董是个极其节省的人。
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谁来做这个解码芯片?
赵诚当然不是孩子,一瓶拉菲就把自己的未来给卖了。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
他答复:自有办法。
身为电子高工的董事长,自然明白,既然赵诚能把原理捋清,自然能把产品做出来。
虽然还没有样品能证明MP3一定会畅销,但内行看门道,感觉花上千万元冒这个险,值得。
不冒此险,盛元集团的衰落,已是无法挽救的事实。
如果冒险成功,盛元将一跃登上随身听产业的巅峰。
在接下来的深谈中,赵诚把能透露的技术,毫无保留地托了出来,目的是取得董事长信任,加快合作进度:
产品将以NEC(RB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8bit单片机为核心,Actel的FPGA作为接口逻辑和SM卡控制器,再搭配上Mias的DSP和DAg的NANDFLASH和Maxim的PMU(电源管理芯片)。
虽然透露了技术,但他就是不说哪儿能做,而且是短期内就能做出芯片。
那么,就算董事长知道了技术,想单干,买设备请人才认证试验,没三两年,根本不可能。
何况,国内根本没突破微米级光刻技术的支撑,想做也没法做,只是让你知道,这技术在理论上,肯定是成立的。
世界上第一台MP3,由韩国三星公司的部门经理于1998年发明,重量仅为65克,但因为采用了当时极为昂贵的闪存,并无市场竞争力。
花旗国抓住了这一机遇,将价格降到了170美元,全世界开始疯狂。
那么,赵诚有理论,有没有很快能出产品的方案呢?
当然有,而且时机恰好,以前没有,现在有,还是刚刚才有。
八十年代后期,花旗国的芯片技术,逐渐向我国第一大岛转换,台积电应运而生。
台机电改变历史的一个做法,是代工。
以往,芯片厂家完成设计后,往往死在制造上,巨大的设备、厂房、人才投入,有几个负担得起?
而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光刻机,当时一台光刻机几千万美元到2亿美元不等。80年代啊这是。
成立于1987年的台机电,于1996年完成了流程创新:芯片方完成设计后,由他们按方案进行制造,这就是代工。
但目前,台机电只负责为世界著名企业进行代工,业务忙到顾不过来,就算毛董事长知道这事求上门去,区区一个市级企业,台机电还看不上眼。
赵诚却有杀手锏,如果台机电敢不接他的业务,那台机电的麻烦就会很大。
所以,当一切捋清后,董事长爽快地答应,和赵诚合作开发MP3,新成立一家公司,专门做MP3。
但在股权合作上,两人僵持不下。
分歧有三点:
一是赵诚技术合股,占多少股权?
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
三是预留的股权激励。
华夏国的资本市场,才发展了区区五六年,很多企业家都不明白股市的奥秘。
毛剑涛董事长,甚至都没想过上市的事,他一直认为,有钱赚,自己进口袋就是了,干嘛分给别人?
毛董最开始的算盘,他占股51%,赵诚占股44%,其余5%,由其他股东占股。
毕竟,这个“其他股东”上,肯定由他掌控,到时邀请一个要好的老板入股,这样在股权上,他就将有压倒性优势。
但赵诚提出了另一个方案,股权分成四份,他和毛剑涛占股比例相同。
股权构成是这样的:
赵诚技术入股占46.5%;
毛剑涛资金包括实物入股占46.5%;
引进至少5名战略投资者,现金出资,总共占5%;
预留员工股权激励,总共占2%。这部分,一年后按员工贡献大小和重要程度,无偿奖励给员工。
也就是说,这个股权构成中,没有绝对控股股东,而是他和毛剑涛对等持股,拥有同等话语权。
毛剑涛对赵诚的方案表示无法理解,更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