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36章 100多个人请假(1 / 1)看不惯我就自己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轧钢厂今天开的会不只是讲‘赤脚医生’。

《从上嗨机械学院看理工科大学的教育.》

‘全国各大、中、小工业城市所属各工厂的工程技术干部情况如何,各理工科高等、中等学校教育的情况如何,希望各地组织一些人做些典型的调查,报告给.。’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对过去大量的高等及中等学校毕业生早已从事工作及现正从事工作的人们,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使他们与工农结合起来。’

《农村的教育**必须依靠贫下中农——营口水源公社开展教育**的体会》。

‘他们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学校的师生和贫下中农结合,紧紧依靠贫下中农,开展一场教育**的****。’

‘实行由贫下中农为主,结合学校师生管理学校。’

《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走从工农*中培养技术人员及其他知识分子的**道路。’

‘从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中选拔学生。’

讨论了那么久,算是为教育改革后的招生规则做出了大致的决断。

秦淮茹发愁说道:“棒梗上了初中跟没上一样,没老师教,也没有课本用。”

李铭很是不以为然,“知足吧你,中二年纪的小屁孩有学校管着挺好的。”

“要是没有学校帮你管着,估计天天能把你气得半死。”

秦淮茹承认道:“有时候确实看到他就来气。”

李铭好笑道:“所以你管他学没学到什么,让学校先管住他三年。”

“等大后年棒梗要毕业了,给他找个好点的高中打好基础。”

“进厂里以后再推选去上大学。”

秦淮茹娇声道:“到时候你要帮我。”

“这还用你说么?”

“我就知道你对我最好了。”

“那你不表示表示。”

“我嘴酸。”

“大车灯要时常擦一擦,不然不够亮。”

“也不知道娄晓娥从哪学来的这些乱七八糟的。”

“我说过了,在这点上,我一直是她的老师。别废话了,你赶紧的。”

。。。

(@^^@)

。。。

第二天,大清早。

李铭准备在火腿肠分厂开会传达昨天的几份文件。

一进入工厂,莺莺燕燕的好不热闹。

新进厂的职工组成一支支队伍平整工厂的地面。

分厂的平房办公室里。

还没开会,李铭听到个不太好的消息,“100多个人请假!”

说话风风火火的艾宗琴怕李科长不懂女人,这次说话也改委宛了。

“女人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身体不舒服,容易肚子痛,不合适干重体力活。”

老婆都好几个了,李铭眉头紧皱,“初中书上都有,那些我都懂。”

“但是昨天怎么没人请假,今天一下子冒出100多个人。”

艾宗琴仔细说道:“昨是天第一天,可能她们不知道劳动强度。”

“以为只是铲草一样随便平一平地面,有坑的地方填一些土,也就没人请假。”

“没想到实际是挖土、挑土、填土,还得把地面捶结实,也就有一些人想试一试能否请个假。”

身体原因,李铭还不合适公开抱怨女人事多,“我记得总厂那里的批假是要厂医院的医生开条子。”

艾宗琴解释道:“咱们的医务室还没开展这项工作。以前大伙都是坚持上班,有凳子坐着会稍微好点。”

请假是会扣工资的,年纪大的人知道钱难赚,能坚持的都愿意坚持。

李铭啧了一声,“照这样的话,以后每天都会有100多个人请假,3%以上的缺勤率了。”

艾宗琴不太确定的说道:“差不多吧。”

人数有些太多,李铭觉得不能全部批准,“咱们该体谅的体谅。这样吧,特别严重的女同志可以准假。”

“不是很严重的人,让她们帮忙出个板报、唱歌鼓劲之类的,搞搞宣传工作。这个应该可以吧?”

纯靠自觉,别人没办法知道严重到什么程度。而且同样的苦,不同的人有不同感受。

艾宗琴办事向来讲速度,“肯定可以!我现在就去告诉她们一声。”

李铭又对萧萍英说道:“萧副主任。”

“让医务室的人去现场巡查,遇到磕碰伤,及早帮忙处理,少给人留下疤痕什么的。”

萧萍英应声道:“我这就去。”

还留在办公室里的宋静称赞道:“李科长,我就没见过像您这么心细体谅人的领导。”

“晓白绝对是天天都住在了蜜罐子里。”

李铭笑呵呵道:“不给病假,还体谅人啊。”

宋静一边擦拭算盘一边说:“您能想到伤疤难好,这就没几个领导能想到的。”

“您不是说了嘛,严重的也给假。不严重的才是做些宣传工作。”

“要是其他领导啊,直接就是批评不能吃苦了。即使给假也会当着人的面说一句,女人真麻烦。”

车间主任之类的身上有生产任务,给了假,就要多想些办法把这缺少的产量补上来,平白多了事情。

李铭哈哈笑道:“实话实说,我心里也在想,女人的事情真多。”

“女职工的客观条件在那,也是没奈何啊。”

宋静笑道:“这不就是能体谅人嘛。”

铃铃铃铃铃铃。

“李科长,晓白的电话。”

李铭放下报纸,起身去接电话,“晓白,你不是在上班吗?”

周晓白的话里充满了喜悦,“小铭。我们又取得了重要突破,用新办法可以使山梨糖接近100%转化为古洛酸。”

俩人聊工作聊得多了,李铭也略懂一些,“祝贺你取得了圆满成功。”

周晓白脆生生说道:“还不算圆满呢,还可以再改进。”

李铭满脸笑容道:“工艺的改进是没有止境的,我们预定的目标达成了就是圆满成功。”

“嗯。”

“正好,我帮你准备的研究小组也有眉目了,等你在制药厂那的工作扫尾后可以接手这个研究小组。”

“还要写实验报告呢,还要一些日子。”

“咱们不着急。”

“嗯。我先挂了,我给爸爸也打个电话。”

“我觉得吧,还是当面说的好,秀他一脸,让他看看巾帼不让须眉。”

周晓白咯咯笑道:“我才没有你这么坏。”

李铭话里藏着话,“既然项目已经完成了,记得回家住。”

“嗯。”周晓白明白他的意思,有些怪想念的。

等李科长挂掉电话,电话机旁边的宋静问道:“是维生素的研究有进展了么?”

李铭嘚瑟道:“搞定了。”

宋静也为此高兴,“咱们的新生产线很快要投产了,需求量又要翻倍的加。”

“希望他们快点上生产吧,早一天能自己生产可以少进口一天。”

李铭直言道:“用新工艺的实际投产估计是明后年的事了。”

宋静诧异道:“新方法不能马上拿来使用的呀。”

李铭也不太懂,是听周晓白说的,“涉及到吃的东西,肯定是要谨慎一些。”

“没事,咱们这次的扩产是国家投资的,计划和物资部门会考虑原材料的问题。”

李科长也学会了偷懒,把困难往上交。

这样的思维在工厂企业中很普遍,只负责生产,原料、销路、成本,这些都推给了业务主管部门。

有这样想法的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的时候,可以说是一触即溃,毫无竞争力。

港城。

新界的大埔滘。

离火车铁轨不是很远的工地上一片繁忙的景象。

戴着安全帽的娄晓娥被星辰公司下辖的火星食品集团的一众高管前呼后拥的围着。

这次的公司架构调整,把食品业务和火星贸易公司全部划进了新成立的火星食品集团公司。

食品集团又把各项业务划分为饮品公司、方便食品公司、冻品公司以及火星贸易公司。

新设立的火星食品集团董事会仍然是娄晓娥当董事长,大舅哥为副董事长。

原日笨分公司的经理陆瀚良回港城升任食品集团董事、总经理,火星贸易的倪休升任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几家工厂的经理升为董事、副总经理。

之前约定的是做满三年可以购买公司的股票,以现在的利润水平,按市场公允价值购买的话相当昂贵,所以改成奖励期权的低价购股。

食品集团的管理层也就暂时没有股份。

星辰礼品公司也进行了拆分,新成立了太平洋钟表集团,划分为中高端手表的天王星钟表公司,中低端手表的海王星公司,日笨机芯公司、港城机芯公司、太平洋贸易公司等。

玩具业务暂由钟表集团代管。

钟表集团的董事总经理汤洪德、董事副总经理封智聪等人同样没有股份,作为副董事长的大舅哥有5%的股份。

星辰公司的其他业务诸如房地产、安保、银行、学校等,暂时没有进行改动,先看这两个子集团的运转效果如何,以后再做安排。

子集团的管理层级增加了,需要娄晓娥签字的事情大为减少,不过她还是习惯于要到工厂和网点看现场的情况。

“在日笨采购的机器什么时候能到港城?”

董事副总经理林昌久负责新界工厂的建厂,“已经在海上了,按船期三天后到港城。”

娄晓娥望向已经建好的一层半厂房,“制冷设备呢?”

林昌久回话道:“可能要15号才能到港城。”

都在进度内,娄晓娥满意道:“下个月可以试生产了。”

工作顺利,林昌久也是比较轻松,“是的,生产火腿肠的工厂可能月底就能试生产。”

娄晓娥叮嘱道:“你们不要松解了。”

“内地的冷库存不下多少猪肉,港城的五丰行已经找上门来三次了。”

董事总经理陆瀚良无语道:“他们纯粹是瞎着急,之前签合同的时候就约定了10月开始供货。”

林昌久猜测道:“港城的报纸可能不是在瞎吹,内地今年的猪肉应该是出乎意料的多。”

港城有内地支持的报社,报纸上有介绍内地取得的成绩。

猪肉生产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自然是要发文章吹一吹。

也不算吹嘘,实际上,内地的猪肉产量是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并且在70年代末超越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

人口数量差不多的世界大国印渡连全球的前10都不是。

比如1965年全球4.9174亿头生猪出栏,我国出栏1.2167亿头生猪,占比24.7%。

1965年全球每100人占有14.7头出栏生猪,我国每100人占有16.78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

要是没有我国的产量,哑洲猪肉产量会远远低于瓯洲和北镁洲,整个哑洲是靠我们在撑门面。

去掉我国的数据,剩下那些发展中国家的数据会更难看得多。

牛肉就更不用说了,没有科学的饲料和牛种,发展中国家的产量更没法和发达国家比,进口是没钱进口的。

按GDP来计算,我们就是最落后的那一批国家。

不看GDP,可以说除去瓯镁日澳新等传统发达国家,普通人的实际生活比我们更好的国家没多少个。

娄晓娥了解实际情况,“不用瞎猜了,内地有人改进了饲料技术。”

“现在已经从北方推广到南方了,各类牲畜、家禽、水产都会有大量增产。”

总经理陆瀚良之前一直在日笨,对内地和港城的情况不是很了解,“这是个好事,我们再扩产,内地应该也能稳定供货。”

林昌久提醒道:“他们的铁路货运量有限,海运过来的话,这里的港口太小了,要不建港口要不另选地方。”

陆瀚良向老板请示问道:“董事长,您说拓展港口合适还是在九龙建厂。”

娄晓娥不置可否道:“你们先把现在这家工厂运行起来了再说。”

林昌久保证道:“董事长,您放心。公司多次建厂了,熟门熟路不会出问题的。”

娄晓娥脸露笑容,“你办事我放心。”

常务副总经理倪休插话道:“把内地的饲料技术弄到手,我们自己在澳洲的农牧场搞养殖能不能行?”

娄晓娥否决道:“内地的技术并不比镁国先进。他们的增长纯粹是之前太菜了,只是发挥了原有的潜力。”

倪休惋惜道:“之前没想到,不然咱们卖饲料给内地好了。”

“内地那些改进饲料技术的人估计连奖金都没有。”

陆瀚良对这样的常识还是懂的,“别说奖金了,没吃挂落就算是运气好的了。”

日笨也有谈论内地的**,多少知道些知识分子们的待遇。

反对的人肯定很多,其实支持的人也不少。

全球现在就是这个风气,盛行东风。

林昌久感叹道:“发挥潜力就有巨量的增长,要是内地像港城一样,卖饲料的人都能成为巨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