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去十余日,到了九月。
这段时间,来自于司隶京师洛阳的急报一封接着一封,将杨修弄得心惊不已。
董卓与丁原正式爆发冲突。
各引大军列阵对峙,互相大骂。
最终以吕布束发金冠,身披百花战袍,手提方天画戟出阵惊退董卓。
雄壮的西凉军,骄狂的董卓,竟在吕布面前如同儿戏,可见吕布气势之盛,连杨修隔着书信都感到阵阵寒意。
数日后,李儒用计,李肃以赤兔宝马加高官厚禄一番智激,成功说服吕布率众反叛,枭首丁原,拜董卓为义父。
得吕布后,董卓如日中天,朝中再无可匹敌之人,连始作俑者的袁家也被李儒设计边缘化。
袁绍席间痛骂董卓后,最终负气出走洛阳。
董卓废帝令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领相国一职,囚禁刘辩、唐妃、何太后。
袁绍奔渤海后,整顿军马,心中不甘,命人持书联络朝中王允,谋划董卓。
袁术奔南阳,纠集军马,四处谋夺郡县。
徐庶那边也有消息频频传来。
甘宁、牵招领四千西路军,拔除西边的陶升大寨,阵斩陶升,牵招命人迁徙八千民众下山,入常山安置。
赵云、田豫东路,抹黑夜袭东边杨凤大寨,俘虏杨凤,斩杀数百人,迁徙万余民众入常山安置。
张燕亲领大军五万,与徐庶大军对阵。
张燕遣孙轻、王当先后出战,被张郃双双斩落马下。
张燕见势不妙,率大军退走黑山,徐庶大急,连忙率众掩杀,斩首俘获四千余,被张燕撤走。
徐庶收兵回营后,召集诸将,喝问张郃道,
“张郃,我令你佯装败退,如何不听军令,在阵前连斩两将,惊走了张燕?”
张郃下拜请罪,苦笑道,
“回禀督帅,孙轻出战,我见他雄壮应该有些勇力,哪知他连一刀都接不住。
二战王当,我以为后面出战的比之前的厉害,谁知道连孙轻都比不上。我只用了七层力气,谁知道兵器一碰,他手中长矛便被震飞,我大惊之下连忙收些力气,可大刀太过锋利,竟将他脖颈划去一半。”
众将闻言,俱是面面相觑,如此结果,实在太过戏剧。
徐庶陈宫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无奈。
原以为张郃是新将,武力应该不至于太高,用来诱敌最好不过,谁知道主公麾下猛将如此多。
黄忠、赵云、甘宁,如今又来个张郃,徐庶暗骂自己用人不淑。
斥候飞报消息,张燕退至深山,躲起来不敢出战,二人无奈,只得如实上报杨修。
常山元县府堂之上,杨修看着徐庶的奏报,里面详述了他的战略。
原本是将张燕吸引出山,再三路围攻,一举剪除黑山势力。
东西两路进军顺利,却被张郃一人连杀两将,坏了整个大局。
杨修拿着奏报,哭笑不得。
徐庶藏着黄忠用张郃,就是从一开始就贯彻着诱敌深入的战略,谁知道竟然用错了人,导致功败垂成。
杨修亲书一封,派人火速传达徐庶军中。
徐庶拆书来看时,也只得召集众将议事。
“诸位,此次经略黑山,虽然未能毕其功于一役,但东西两路也拔除大寨两座,山民已经迁徙入城。
先锋张郃,也阵斩张燕麾下两员大将,也算成功,这是主公的意思!”
徐庶说完,张郃请罪问道,
“督帅,此乃张郃之过也,未知主公如何处置于我?”
徐庶回道,
“张将军请起,此次并非张将军之过,乃我徐庶之错也。
主公已有定论,将军阵前斩将,功过相抵,还盛赞将军之勇。”
张郃闻言色惭,起身坐在帐中闷闷不语。
徐庶再举起手中书信,宣告道,
“诸位,主公钧意,大军即刻班师,收兵回城。
东西两路大军,牵招、田豫一西一北,各在山中立寨而守,随时监控西北及张燕各方动静,甘宁赵云回师常山。”
从此,张燕被赶至北方更深处,不敢南下。
洛阳,宫中。
董卓持书阅看后,一把将书拍在案上,大怒道,
“杨修何人,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儿,也敢持书一路张扬显耀,坏我声名?
谅一腐儒小儿,也有资格与我说话?”
李肃刚刚策反吕布立了大功,起身劝道,
“明公,那杨修乃是杨彪之子,家中有些名望,其人也颇聪慧。
数月前曾匹马单枪赴任常山灵寿县令,后率两百人击退黑山数千之众,必定有些勇略。
如今此信一路张扬而来,又含威胁之意,明公扶保新帝,正是天下初定之时,不如暂且忍耐,何必与区区一郡守计较。”
董卓闻言,连拍桌案怒道,
“我也知晓,可此信着实可恨!
我堂堂相国,也轮得到他一个未束发的孺子来教我做事?
什么咸鱼蚂蚱的,他也配与我说话?”
李儒一捋胡须,啧啧赞道,
“岳公,依儒看来,此信高明啊!
名为劝谏,实为威胁。明明是暗书一封,却偏偏一路招摇过市,这是欺岳公于光明正大处,偏偏又奈何他不得。
此子果然聪慧!”
董卓两手一摊,恼道,
“对嘛,就是这样才更显可恶嘛!他明着骂你,偏偏你还回骂他不得,照他这意思,本相国还要派兵将他父亲家小保护起来不成?”
李儒起身笑道,“此信的高妙之处,便在于此,晃晃如日月,占了大义的制高点,只能仰望从事,此乃阳谋!”
董卓闻言,脸上不喜,问道,“照你所说,那是无计可施了?”
李儒乃毒士,闻言哈哈笑道,
“那倒不至于,岳公,既然此子明晃晃的来,我们也堂堂正正的给他还回去。”
董卓转忧为喜,凑过来问道,“文友有何妙计?”
李儒大笑,俯身说道,
“岳公,可如此相回。
派人持书,也一路大张旗鼓,就说相国爱惜杨修少年英才,胆略非凡。岳公为天下惜才,敕封杨修为镇北将军,同时收他为义子。
一路敲锣打鼓,四处宣扬,直至北上,看他如何应对!
这道旨意,他接就得自称岳公义子,还是攀龙附凤的趋炎附势之辈。
不接就是失天下之所望,没了镇北将军这个位置,有岳公在朝,他就一生别想升迁,就困死在常山吧!
哈哈。”
董卓大喜,起身抚掌赞道,
“妙计,妙计,文优之计大妙啊!哈哈,管他成与不成,也能消我心头之恨,真是痛快啊,哈哈!
好,就按此计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