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又一个朝会。
中枢诸大臣又凑到了一起商议西北之事。
西北前线之事将由韩琦全面负责,这是赵祯已经定下的,众臣也觉得没有什么问题。
只要不是那些武夫统领,那就是符合他们的利益。
而且韩琦进士出身,端重寡言,前些年也在北方历练过,也的确能担得起西北的军国大事。
“西北之事,已经确定了要以稳为主。”赵祯重新给大家提醒了一番,特别是看向了狄青。
这家伙是武将,保不准会冲动用事。
而且他也是赵祯指定的西北大将,将直接率军驻扎前线。
“官家放心,微臣知晓,必不敢耽误军国大事。”狄青知晓今日朝会,官家将自己召来,就是做离京前最后的安排了。
也是最后提醒自己一番。
“在西北前线,要听任韩琦的指挥。”
“狄青遵命!”
“另外,在筑城扎寨之外,具体的战法,众卿可有什么具体想法。”
上次朝堂大会,关于这个问题,还没讨论出一个结果。
听到赵祯的话,众臣互相看了看。
“回禀官家,这前线之事,微臣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剩下的还需要视前线情况而定。”包拯首先站了出来。
“现在就定下具体战法阵法,反而是对前线将士的束缚!”
“恐会重蹈太宗之覆辙!”
包拯说到这里,整个朝堂为之一肃。
这家伙哪壶不开提哪壶!
龙椅上的赵祯也是微微一愣,这包黑子怎么连太宗皇帝的黑料都敢说。
当年太宗皇帝隔着十万八千里指挥战场,要求前线将士不管怎样,都要按照他的阵法布置作战。
结果大败。
这种战场微操,就是后世的运输大队长都是拜服。
“官家,的确,我军与元昊逆贼尚未正式开战,现在以稳为主,其余的伺机而动即可!”首相张士逊见朝堂气氛不对,起身禀告。
他的意见和上次还是一样,以稳为主,再伺机行事!
“不管是坚守不出,还是寻机破袭,又或者是直捣敌巢,都是看前线情况!”张士逊又补充了一句。
“张相此言有理……”
众人思索了一下张士逊的话,首相的话有些道理,就连枢密院的王德用也点头同意。
当然,其实更是包拯刚才的话提醒到了他们,只不过他们实在没办法去支持包拯。
“好!”赵祯高垂于上,也点了点头,刚刚包拯张士逊的确提醒到了自己。
前线之事,的确不可束缚太多,先给个大致方针,等过些时日,看前方情况,再行后事。
“如此,其他人可有想法!”赵祯又看向了知枢密院事王德用等人。
“臣等无意见!”
……
“那此事议罢,另外,大家再说说,我们与元昊交战,辽人会有什么动静!”赵祯停了一下,继续发问道。
官家话毕,底下众人却都交头接耳起来,官家说的事,的确不得不考虑。
这北方的辽人,的确不是什么好鸟,说不定真会趁机来搞点事情。
“官家,我大宋与大辽和平三十余年,辽国亦久无战事,不熟战阵,辽人应该不会轻启战端。”右谏议大夫、判大理寺郑戬道。
大宋已经几十年没有打大战,同样大辽也是承平了几十年。
辽国贵族的尚武精神早已折了大半。
“辽人不再有当年之勇!”武将狄青也同意了郑戬的话。
“有理!”贬低辽人的时候,众臣又来了劲了。
……
“诸位,不管如何,辽人就悬在我们头顶,不得不防!”
知枢密院事王德用有些忧虑,与元昊在西北交战,若是一战功成那还好,若是陷入持久战中,北方边境的事情就不好说了。
这些北方契丹人都是蛮夷之辈,不怎么讲信用。
和平协议随时都可能撕毁。
“按照朝廷的意思,就是要跟元昊逆贼打持久战,但事久生变,辽人定要防备!”
王德用向着赵祯禀告着。
“嗯……”赵祯也微微有些头疼。
“官家,辽人之事,现在大可不必着急。”参知政事范仲淹倒是不以为然。
“辽人息兵罢战三十余载,早已不敢轻启战端。只要我军在西北稳扎稳打,谅辽人不会轻举妄动。”
范仲淹看得出来,现在在辽国朝廷也都是稳健派当政,没人愿意吃饱了打大战。
“而且,西北战事还未开启,我们暂时可不理会辽人,等西北战起,再关注辽人动向。”
赵祯看了看范仲淹,点了点头。
其他众臣,也觉得暂时不用着急考虑辽人的态度。
“不过,王爱卿,还是要你在北方整军修武,做好防备!”赵祯提醒着王德用。
“遵命!”
朝会之后,赵祯为韩琦、狄青等人设宴,此去西北,关系国家朝廷大事,不可马虎。
赵祯也还有话要跟韩琦狄青等人交代。
……
十日后,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与前线大将狄青一同率军前往了陕西。
韩琦将暂时坐镇京兆府,也就是后世的西安,统御整个前线之事。
狄青将率一万东京新军,经京兆府,抵达延州。
延州,就是后世的延安。
再往北走,就是西北前线,那是元昊活动的地方了。
狄青的一万新军,也就是前些日子赵祯阅兵的那一万新军,抵达延州后,将与另外一万新军汇合。
赵祯一共招募了两万新军,第一批新军,在四年前就已经招募组建。
然后训练三年,真的是经历了养兵千日后,才派往边境。
这第二批新军,虽还未满三年训练,但现在边境战事起,只得拔营起赴战场。
不过赵祯在狄青临行之前,又提醒了他一遍,这两支新军都是新建之军,其中还有掷弹兵这种新式兵种,所以不可冲动用兵。
要磨炼好两支新军。
两批新军,都承载着赵祯对这个世界的想法,赵祯从来不想这两支新军一战起飞,然后横扫北境。
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这两年就是对这两支新军的一个磨炼。
真正的打战,还是要交给北方边军。
“韩大人,这是官家同意的水泥厂的选址计划。”随军而行的还有滕宗谅,也就是修建岳阳楼的滕子京。
不过现在他是工部侍郎判陕西工程事,赵祯给他安排的就是负责整个陕西前线的城寨的修建。
责任重大!
同时,陕西的水泥厂也就交给他建造管理。
“滕大人,这水泥厂修建在延州?”
“嗯!”滕子京点了点头,然后继续道,“一来延州附近有煤炭,这是烧制水泥必须要的原料。”
“二来这延州与前线的距离刚好适合,烧制好的水泥,能迅速运往前线。”
“那如此,还劳烦滕大人早日将水泥烧制出来了。”韩琦向滕子京微微抱拳。
按照朝廷的意思,此番去西北,就是先在前线筑城扎寨,全面封锁元昊逆贼。
他在西北的事情,基本就是与滕宗谅相配合。
“不过,韩大人也不必对此物期望过高!”滕宗谅讪讪一笑,似乎有些尴尬。
“哦?怎了?可是有什么难处?”韩琦有些好奇,此物的神奇,他也是见识过的。
“此物虽好,但是烧制出来的速度太慢,所以,暂时很难完全满足前线的需求。”
“日烧几何?”
“不好说!”滕宗谅摇了摇头,“现在东京城外研究所每日也只能烧制十大桶。”
“勉强能筑起一间小房。”
滕宗谅如实向韩琦说着。
“哦……滕大人不必忧虑。西北之事,吾其实也从未指望在这等奇物之上。”
“那韩大人,我们如何破敌?”
“西北之事,吾等上下齐心,这元昊逆贼,自然可破矣!”韩琦笑着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