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章:刘虞对冀州变化的震动!(1 / 1)余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敢问老翁,为何你的耕犁只需要一人一牛?”

他们一行人的到来,也早已引起周围耕作百姓们的注视怀疑,有数人围拢过来打探消息,互相交流后,刘虞部下给出的铜钱获得了他们的好感。

一名为首老农怯生生的说道:“尊驾,这是大王发明的曲辕犁,不是以前的直辕犁。”

刘虞等人来到老农的耕犁旁边,果然发觉犁辕弯曲,不似曾经的笔直,一些细节也略有改动。但只是这稍微的变化,就能有这么大的效果吗?

刘虞拱手恳请道:“老翁,能否让我亲自尝试一下耕犁?”

“啊?!”

老农有些惊讶的望着刘虞,虽然他衣着朴素,甚至打着补丁,但从他数名护卫的穿着打扮和武器,就能推测出来此人是为人节俭,而不是穷苦人家。

这种可能是达官显贵的人物,竟然愿意亲自下田耕作?这是有钱人体验生活?

老农惊疑不定的时候,鲜于辅再次掏出铜钱,但这一次老农没有接受,脸上写满了无功不受禄的淳朴坚决,摆手道:“不用了,你想试试就试试吧。”

刘虞直接卷起裤脚和衣袖,不管不顾的下田耕作起来了。在场都是常年劳作的农民,从刘虞的姿势和技巧上面,一眼就可以看出此人并非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

一刻多钟,刘虞这才意犹未尽的上来,弯腰在一旁的水渠中清洗泥土,同时惊喜笑道:

“曲辕犁比直辕犁操作更加灵活,轻便,有效率。节省人力和蓄力,这若是可以推广到全国,百姓们耕作时间减少,有余力发展副业,家庭收入可以得到提升。”

鲜于辅等从事连连颔首,感叹着“曲辕犁”这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

刘虞洗干净泥土后,再次来到老农面前,与这位怯生生的老农交流。

这才知道曲辕犁也是最近推广到中山国北平县这一带的,前不久还有官吏亲自指导他们耕作使用,难怪刘虞是第一次见到。

刘虞心下推测,赵王刘羽发明创造后,下令工匠制造推广,按照冀州的郡县分布,看来已经出现有些年份。

曲辕犁价格不贵,一人一牛更是可以解放劳动力和蓄力,少一头牛供养,但效率更高,对于农民而言十分有利,可以极大提高家庭收入。

刘虞想到这里顿住,耕作效率提升,那赋税还是一样吗?他急问道:“老翁,既然如此,田赋可有提高?可有其他杂税?”

“没有。”这名老农说到赋税,脸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大王仁义,甚至将人头税都免了。”

“什么?!”

刘虞大惊失色,周围的从事也好不到哪里去。

人头税就是算赋和口赋,成年人(15—56岁)的“算赋”,每人征收一算即一百二十钱;未成年人(7—14)口钱,每人征收二十钱。

别看汉朝轻徭薄赋,田赋甚至出现过‘三十税一’的情况,但汉朝田租轻而重人头税,因此,即使在“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不过仅靠田赋和人头税等税收,大汉巅峰时期一年收入四十亿钱,若是算上盐铁专卖等赋税,财政收入将近一百四十亿钱。

这么一个重要收入,赵王刘羽竟然将人头税都免了?!

冀州的财政收入到底靠什么的?!难道仅仅依靠精盐,就有这么恐怖的收入吗?!

这又是修建水泥路,又是轻徭薄赋、免了人头税,又是没有苛捐杂税,赵王刘羽总不可能会点石成金的仙术吧?

刘虞追问之下,经过老农的解释,这才明白,并非是完全废除“人头税”,而是换成了“户籍税”,不再是一个一个计算赋税,而是一户一户按照资产交税。

刘虞毕竟是也是一州之牧,很快理清了其中的关键——

汉代“人头税”算赋、口赋是按人头缴纳的,百姓要卖掉产品换钱缴税,时常受到商人盘剥。

根据与口赋、算赋制,家庭的人口越多,交的税费就越多,若税费太重或不合理,就会限制人口增长。

而户籍税只规定一个家庭所交的税费,不管人口多少,而家庭如果人口多,则劳动力就多,收入就会增加,自然刺激家庭想方设法增加人口。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刘虞细细咀嚼赋税的变动,突然发觉此举可以暂时遏制豪强恶霸的土地兼并,同样简化了征税项目。

“按田亩交纳地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负担。

难道正因为税收的提升,财政收入提升,这才有冀州如今的发展建设?

“老翁,你说这叫……两税法?”

刘虞疑惑问道:“一年中夏、秋两季征税,你们的收入减少了吗?”

“没有没有,反而有多了。”老农脸上的笑容挥之不去。

冀州财政收入增多,农民的负担减少,这不是出现矛盾了吗?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简化了征税流程和项目,减少冗员,也减少了其中的贪官污吏吗?

刘虞一时陷入沉思,但左思右想,还是有些不太明白。周围的鲜于辅和田畴等从事,同样紧皱眉头,在思考这个所谓的两税法的利弊。

这时候,远处突然有孩童奔跑过来,呼喊着:“阿爹,阿娘喊你吃饭了!”

“知道了!你先回去,慢点跑,不要摔着了……”

老农回喊一声,旋即望着沉思的刘虞等人,热情邀请道:“尊驾,要不要去我家吃午饭?”

“嗯?!”

刘虞惊醒过来,下意识摇头,方才要婉拒,但旋即又是一愣:“午饭?老翁,你们还吃午饭吗?”

“对啊!大王说一日两餐不健康,一日三餐才是正常饮食习惯。一开始还有午饭补贴的,但最近不是打仗了吗,就没有了。”

老农有些遗憾的说着。旋即似乎自我安慰解释道:“不过如果平息战乱,应该还会有的。大王最好了!”

刘虞和鲜于辅等从事面面相觑!

冀州的百姓是不是太幸福了?说出来不怕他们笑话,刘虞也是一日两餐啊!

如果他这位幽州牧骄奢淫逸,自然也可以。但那需要搜刮民脂民膏,让治下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刘虞宁愿自己饿肚子,勤俭节约,上效下行,做好榜样表率,让幽州百姓过的更幸福一点。

但如今看来,幽州与冀州百姓的对比,简直就是云泥之别啊!

刘虞深思熟虑片刻,还是颔首答应了。也可以借着午饭观察冀州百姓们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在村中走动一下,看看这到底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

在老农热情带领下,他们一行人来到居住地。

这里似乎有过规划,一眼望过去井然有序的房屋排列修建,家家户户都有炊烟升起,一路走过,不少家中还在院中饮食,与老农热情打着招呼,旋即又有些好奇望着刘虞等生人。

民风淳朴,但看起来午饭对于这个村落而言,已经是普遍现象了!

并且最让刘虞震动的是,这个村落竟然不是茅草屋,普遍都是砖瓦房,不是青砖而是红砖。不少墙皮上面有灰白色的石块溢出,好像与水泥路的材料类似。

刘虞与鲜于辅等从事,此时真的有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孤陋寡闻和见识短浅。

刘虞终究忍不住问道:“老翁,你们这房子,似乎比起其他地方的茅草屋好了很多。”

“这是红砖水泥房。”

老农闻言后愣了愣,旋即笑道:

“大王当初下令,让山中散落的人家汇聚起来,说是便于管理,统一规划,官府出资补贴帮我们修建。

据说不少流民来到冀州后,还可以利用劳动力赚取,大王说这是……以工代赈。”

刘虞面面相觑!

以工代赈他知道,但幽州财政收入本就捉襟见肘,根本做不到这一步。

并且就算以工代赈,也只是稀粥,而不是房补!

不知为何,突然之间,刘虞觉得他这位幽州牧与赵王刘羽这位冀州牧对比,真的是愧对幽州父老!

“可能只是这里的百姓比较富裕……”刘虞只能用这个解释来安慰自己,不然真的是骇人听闻。

据说冀州如今已经有上千万人口,一家五口计算,也是高达两百万户,这要是家家户户都是红砖水泥房。刘虞觉得他还是自尽了事。

大同社会也不过如此吧?

心思各异之中,老农的带领之下,刘虞等人终于来到他的屋舍。品字形院落,有红砖水泥房主体,但身旁还有一间茅草屋依附。

老农解释道:“因为家中没钱了,因此没有兴建,不过只需要在积累几年,就可以完全翻盖了。”

这反倒让刘虞好受不少,说明并非所有人都有能力住上红砖水泥房。不过这个想法出现之后,刘虞有些自嘲。他也只能在这些细枝末节上面寻找认同感和存在感了。

老农家中还有父老妻儿,总计八口人,最大的儿子已经十一岁了,最小的只有两岁,妻子甚至还挺着小肚子。

这个岁数差倒是让刘虞愣了愣,旋即惊醒,这应该是赵王刘羽赋税改革后的变化。

不然以这种家庭,有一位传宗接代的儿子,一般不会在生育,给家中增加负担。

妻子黄氏望见刘虞这么一帮人到来之后,神色有些愕然,旋即有些埋怨,地主家也没有余粮这么招待。声音虽小,但刘虞等人还是听到了。

鲜于辅倒也有眼力劲,立刻奉上足额铜钱,老农倒是淳朴的挥手拒绝,但妻子黄氏却眉开眼笑的接过,跑去又烧了一锅粟米粥。

最后还是老农搬出一家之主的姿态,终于让妻子心疼的宰杀一只家鸡招待贵客。

借着这个当口,刘虞也参观起老农的家庭,饭桌上粗茶淡饭,野菜和粟米粥,虽然并不丰盛,甚至有些寒酸,但可以吃午饭,已经超越大汉许多家庭。

因为他们的到来,老农的父母妻儿都没有上桌,刘虞过意不去,亲自将他们拉到桌上入座,而他们只是端着碗筷站在一旁饮食。

这让老农有些受宠若惊,过意不去,刘虞倒是不甚在意,他虽然是幽州牧,但没有那么多架子,入乡随俗,表现的平易近人。

吃饭的时候,刘虞旁敲侧击冀州的民生百态,赋税已经大概知道,但行政体系、司法体系、治安问题、教育问题、劳役问题、人才选拔等等,都极其重要。

经过了解之后,刘虞发觉只能用“世外桃源”来评价冀州。

政治清明,海晏河清。

冀州的贪官污吏并非没有,但时常有密探进行‘钓鱼执法’,宛如头上悬着一把随时落下的剑,让他们不敢鱼肉百姓,横行霸道。

钓鱼执法,这是刘虞今日听到的又一个新名词。

等到老农解释过后,那些密探是如何乔装打扮成苦主,最后被某官吏如何盘剥,最后曝光身份后,人证物证俱在时又是如何的绝望,这戏剧性的反转。

说的刘虞忍俊不禁!

治安虽然达不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地步,但赵王刘羽号称雄兵百万,就算略有夸大,但也至少高达五十万之多。哪怕此时与渤海袁绍交战,依旧足以震慑冀州宵小。

等到鸡汤上来之后,老农已经说到教育问题了。

据说赵王刘羽在各县都设立学校,普及教育,只需要少量的钱财,不问出身,任何学童都可以入学就读,曾经梦寐以求的知识触手可及。

并且就算连这少量钱财也支付不起,学校中的老师也会经常下乡免费教育,他们这个黄家村就时常有教师、大夫过来传播知识,义务看病。

这件事情最让刘虞震动!

汉朝的知识几乎被士族垄断,就连举孝廉当官,也被世家大族把持,满朝文武盘根错节,已经到了寒门难出贵子的地步!

寒门可是祖辈曾有过荣光的士族,如今没落下来的家族。连他们都难出贵子,更逞论是黔首百姓?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书籍昂贵,寻常人家根本买不起,甚至买不到。书籍几乎是传家宝的存在。

不过赵王刘羽发明创造的“活字印刷术”和“改良造纸术”,反到解决了这个问题!

原本的天价书籍,无价之宝的书籍,此时已经不在是难以企及。

据说在各县城的学校之中,都有一座图书馆,藏书万卷,可让学生免费阅读。

赵王刘羽此举,就是在普及教育,普及知识,为大汉培养和选拔底层人才!

将世家豪族把持的官吏系统,一点一点的瓦解!

老农说的很激动,但刘虞的神色有些凝重。因为赵王刘羽此举,简直就是在掘了世家的根基之一!

垄断学识,举孝廉为官,这就是世家的根基之一,但如今正在被赵王刘羽一点点削弱,直至毫无优势!

“难怪以赵王刘羽如今的势力,还有那么多人去投靠袁绍,除了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人脉之外,赵王这么做也让士族子弟有些唇亡齿寒,兔死狐悲的担忧!”

刘虞心思浮动,但对于刘虞而言,他是汉室忠臣,他爱民如子,赵王刘羽这种政策,反而让他有些认可和向往憧憬。

刘虞觉得他应该去县城,甚至是冀州的郡治赵郡观政考察一下,或许会有更加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过就在此时,他留在官道上看管马匹的护卫,突然有一位急匆匆的找来:“明公,公子的信件。并且幽州传来急信,公孙瓒有异动!”

刘虞神色凝重接过,等翻开他长子刘和的信件之后,看着里面的内容,刘虞这才恍然大悟!

——陛下竟暗中擢升他为太傅,征召他回京,想要让他率兵迎奉天子回归洛阳!

但旋即,刘虞心下大惊!

如果他离开幽州,谁还能镇压公孙瓒?!

就公孙瓒那穷兵黩武,祸害百姓的做法,幽州百姓别说安居乐业,怕是要流离失所了!

有势力在背后插手,想要将他调离幽州……是谁?!

赵王刘羽吗?!

不对!

此时赵王刘羽与渤海袁绍交战,若是他离开幽州,公孙瓒插手之下,幽冀必会大战,赵王就算兵力雄厚,也无法四面开展,届时顾此失彼,反受其害!

况且赵王哪有势力插手官职调任之事,并且还可以在暗中影响陛下!

“是袁绍!只有汝南袁氏的人脉背景,才有能力插手三公九卿的官职调任!对了!此次调任,袁绍也是有利可图!不!袁绍是最大获利者!”

刘虞毕竟是牧守一方的封疆大吏,自然不傻,根据情报消息推测,很快惊醒过来,旋即恍然大悟:“难怪赵王刘羽突然邀约我来冀州观政!原来是为了此事吗?!”

“明公?”

鲜于辅等从事有些惊疑问道:“我们是否立刻回幽州?”

“不,先去易县,我要见赵王。”刘虞说完之后,拜别了老农一家,告辞离去。

官道之上,此时多出了数人,正是从幽州快马加鞭过来送信的信使。

刘虞翻身上马,对着信使说道:“让刘和来冀州河间国易县与我回合。”

“属下遵命!”

“我们去易县。”

“诺。”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