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延宗丹阳兵一屯,再立一营为宿卫营,专司护卫中军,不论战时与否,皆须与中军一同前行!”
“仲安在此谢过主公厚爱,主公大恩,平无以为报!”
卫平说完便要行礼,却被刘备率先扶住道:“卫兄这是何话,卫兄和我相识,便助我良多,延宗刚到我军,便能主动请缨,我谢卫兄和延宗还来不及呢?”
卫平正欲说话又被刘备打断道:“卫兄不必多言,再言我恩,你我便恩断义绝!”
卫平无奈只得同意:“那仲安便厚颜了。”
听到这话,刘备这才拉着卫平出来,看着在场众人道:“霍昭何在!”
霍昭一听便急忙上前见礼道:“霍昭在!”
“你祖冠军景桓候霍公去病,博陆宣成候霍公光,乃世宗朝不世之才,冠军景桓候封狼居胥、等临瀚海,为大汉北击匈奴,立下不世之功,博陆宣成候,世宗皇帝赐其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受命托孤,历世宗、孝昭、中宗三朝定万世册,以安社稷,虽有瑕疵小过,却不负社稷,尔为冠军景桓候、博陆宣成候之后,自当效之!”
“先祖功绩,霍昭一日不敢忘!”
刘备点点头继续说道:“昔有终军弱冠请长缨,今日我分一屯随我多年之旧部,再立一营,号宿卫,霍昭为宿卫营司马,披坚持锐,翼护中军!”
霍昭闻言大喜道:“多谢伯父!”
刘备脸色一正:“宿卫司马,你在和大汉豫州牧左将军说话!”
“是,左将军。”
“叔至,且去分出一屯丹阳兵给延宗!”刘备口中终于说出了霍昭最喜欢的话,给自己士卒:“多谢左将军!”
刘备笑呵呵的道:“错了,现在该叫刘伯父了。”
霍昭摸摸脑袋傻笑道:“是,刘伯父!”
卫平则道:“延宗你,上前来,舅舅有话问你。”
霍昭这才想起,自己还未给自家舅舅说过自己打算,又看见自家舅舅黑着的脸,便陪着笑脸走到自家舅舅面前,“舅舅,你累不累啊,要不我给你捏一捏肩膀。”
卫平看着凑到自己面前嬉皮笑脸的外甥,没好脸色道:“累,可怎敢劳烦宿卫司马啊!”
霍昭本来就心虚,又听见自家舅舅这么一说,“舅舅,说什么劳烦不劳烦的,我虽然现在是宿卫司马,可我依旧是舅舅你外甥啊,给您捏一捏肩膀,那是应该的,应该的。”
卫平看着又凑上来想给自己捏肩膀的外甥道:“你一心一意,想要领一营兵马,证明自己,很好,可你也要给舅舅说一声,你说是不是,现在主公任你为宿卫营司马,日后万万不可如此了,明白吗?”
霍昭看着自己舅舅如此说也点点头道:“是,舅舅,我日后不会如此了。”
卫平语气却突然一变:“还想有下次,在许都授你吴子四十八篇,孙子八十二篇,待至荆州前,抄写孙子前四十八篇,吴子前二十篇,送入我帐,若是没有,那就等着挨打吧!”
霍昭一听,吴子四十八篇,孙子八十二篇,虽然篇幅不小,可自己没怎么看啊,还要抄写孙子前四十八篇,吴子前二十篇,合计为六十八篇,现在也离荆州不远了,这要是想抄写一遍,那自己还怎么领着刚刚到手的宿卫营撒欢啊。
在悬瓢哪里招募的宿卫孤儿营,早就留在郎陵县了,自己直接成光杆司马了,今夜好不容易得了一屯丹阳甲士作宿卫,自己还成了宿卫营司马,这要是抄写下去,那还怎么撒欢啊,霍昭想了想这不行,于是心一横,大胆发言。
“舅舅,我能不抄写吗?”
“嗯?”
刘备也是饶有兴致的道:“延宗啊,听你舅舅的,多看看吴子孙子的兵书,这样才知道如何领军,如何治军。”
卫平听自家外甥想不抄写兵书,“不抄兵书可以?那你告诉我,你领一军该如何治,就以你现下这宿卫营为例!”
霍昭一听便乐道:“舅舅可是忘了“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我问的是你,不是冠军景桓候,再和我耍滑头,入荆州之前,孙子吴子,两部兵法,抄写两遍!”
霍昭一时之间也想不出来,卫平便继续道:“大军起行之前,如何治军,讲与你诸位伯父听!”
关羽和张飞则是凑到卫平和刘备身前,小声问道:“卫兄,大哥,延宗所说顾方略和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乃是何意?又出自何处?”
刘备则是看了一眼卫平,表示卫兄你来解释解释,卫兄点头表示受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乃是冠军景桓候所言,载于太史公书,其中的卫将军骠骑列传,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此句意为,与敌人作战只需看方针策略如何就够了,不必亦步亦趋地学习古代兵法。”
“冠军景桓候诚哉斯言啊!其作战之兵略,天下难以望其项背啊!”
关羽一听便懂了其中的意味,自他去了许都,平日待在府中无所事事,便找张辽张文远从朝中借来兵书研读,到了现在,也是有所领会,所以,这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也颇为对得上自己的脾性。
而且说实话,不讲现在,就说高皇帝平鲁公之时,淮阴侯韩信可是完美的给世人演绎了一下何为不至学古兵法,到了世宗皇帝时,军队的作战方式,较之春秋,早有太多改变,若是依旧亦步亦趋地学习古代兵法,那便只能是败军之将了。
而张飞是真的没听懂,虽说自己也读过兵书,可却懒得记,这问题,自家大哥、二哥都说了数次,让自己好好看兵书,还让卫兄给自己讲了一些,但是现在嘛,大家都知道,要是自己表示不知道,那岂不是丢人丢大发了,便直接来了一句:“俺也一样!”
刘备和关羽两人一听便笑了起来,关羽更是直言:“三弟,你这俺也一样,我和大哥,可是明白什么意思的!”
听到关羽戳穿自己说“俺也一样”,张飞一下子就急了起来。
“俺也一样怎么了,又没让人说这句话啊!”
看到张飞急起来的样子,刘备和关羽都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接着就是赵云、卫平、简雍、糜竺等人也笑了起来,他们可太明白张飞这句俺也一样了。
看着众人大笑的张飞,虽然一向颇有急智,这时却在众人明前无法寻到解释的话了。
毕竟这都快成自己口头禅了,于是乎张飞整张脸越发涨得通红。
看到张飞的这副表现,众人的笑声也越来越响亮。
霍昭也突然说道:“舅舅,我想明白了!”
卫平还未说话,刘备便抚手让众人暂且安静:“诸位静一静,且让延宗说一说他的治军之法!”
“我大汉军法严酷,处置叛乱,哗变、或是全营溃逃,或是导致大战失利部队,最为残酷的做法,便是主官斩首,部下行什一抽杀,用以震慑军威,每什算上什长共计十一人,不满编的什也是如此。”
卫平和刘备等人也点点头,表示认同,他们这些曾当过北军精锐和在黄巾之乱中与朝廷军士并肩作战的人都知道大汉军法的残酷。
霍昭则是话风一转道:“小子以为治军无非明正赏罚,该奖则奖,该罚则罚,有这两点就足够了,若是分开来说,
第一,在军中治军,可以依照军法责罚士卒,但绝不可无端打骂士卒。
第二,大军出行粮草为重,士卒吃饱了肚子,才有力气打仗。
第三,则是赏罚中的赏字,只要让士卒们知道,努力打仗奋勇杀敌,便能升官受赏。
第四,军法约束,不管领军多少,都不能忘记以军法约束全军。”
“好!”
刘备和卫平等人听完颇为赞赏,其中卫平和刘备更是赞赏有加,前番领甲士破城,展现了霍昭自己对战场的警觉性,明白第一时间攻击哪里,就可以解除大军压力,而这一次对于自己的治军之道,则是展示出霍昭对于治军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不在拘泥于兵书之上。
“说得好,看来,让你去看吴子、孙子的兵法还是有帮助的”卫平说完又指着霍昭对刘备道:“主公可知当年在许都我问他如何治军,这竖子却是说只要自己够勇猛,沙场上能以一敌百,手下兵自然也就服服帖帖了”
刘备听完诧异道:“哦?延宗竟然如此说道,也不无道理,就拿昔日与高祖作战的鲁公项籍来说,破釜沉舟,大破秦将章邯,也是靠的勇武,可天下兵事,勇、计皆需,延宗颇有勇力,如今又对如何治军,又有了自己的理解,卫兄可放心矣!”
卫平点点头,又向霍昭道:“我且考你,若是敌军势大,我军势小,该如何作战!”
霍昭思索片刻道:“三军用命,主将冲阵!”
卫平皱眉,但也没呵斥道:“继续说!”
“孙子兵法中有一言,我记得十分清楚,“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自春秋已降,大军作战形式多变,若敌军势大,我军势弱,当留骑兵于阵后,以作骑兵,步卒,甲士,弓手,结阵对敌,而后只要大军能将敌军拖到疲惫之时,主将亲率预留之骑兵冲阵,直扑敌军中军大纛,将其主将或杀或擒,敌军主将被杀或被擒,敌军自然不会再战,随后我军乘势追杀即可!”
卫平听完,又默念了一遍“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又想到在北军屯骑营跟随槐里候皇甫嵩,奔赴冀州平叛黄巾,当时槐里候也是如此,以屯骑营为奇手,大军与其对抗,而后出奇兵,从而取胜。
卫平和刘备对视片刻,都明白霍昭所言,是可以拿来用的,刘备更是对霍昭直言:“日后只要我军有马匹,我便与你宿卫营,待来日,定要试试你这战法!”
霍昭闻言狂喜,又看向自家舅舅,卫平也是点头,“喏!”
————————————————
吴子:又名《吴起兵法》或《吴子兵法》,是战国时期吴起创作的军事著作。今本《吴子》共二卷六篇,依次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记载,《吴子》一书为48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或《吴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现存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骠骑将军为人寡言少语,不泄露别人说的话,有气魄,敢做敢为。武帝曾想教他孙子和吴起的兵法,他回答说:“战争只看方针策略如何就够了,不必亦步亦趋地学习古代兵法。“武帝为他修盖府第,让骠骑将军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没有消灭,无心考虑私家的事情。”
俺也一样:关:…关某平生之愿足矣,…但凭驱使,绝无二心!
张:(激动)俺也一样!
关:某誓与兄患难与共,终身相伴,生死相随!
张:(激动)俺也一样!
关:有渝此言,天人共戮之!
张:(激动)俺也一样!此处张飞突出一个激动、感慨、崇拜、的情感表达,表情真挚有点魔性而且连续复读。
这段还是看老版三国比较魔性,高希希版的就算了,整天戳人家上万的窟窿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