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旁边的丘福却秒懂张远的意思。
也跟着劝说道:“依微臣之见,殿下的确应该亲自去一趟,敲打一下那个宁凡!”
“作为新科状元,宁凡思想独特,富有见解且深受皇上器重。”
“若能将它收为己用,便如虎添翼,这是上上之策。”
“可若他执迷不悟,与您不和,那就除之而快!那小子嘴欠的很,但凡对您有一点不尊敬,便可以冒犯太子为由直接斩杀!”
“无论宁凡是怎样的立场,对您来说都没有损失。”
“所以,您得亲自去一趟诏狱!”
丘福的话掷地有声。
朱高炽叹了口气,“也罢,既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那本太子就走一趟。”
“不过,还请二位大人与本太子同去。”
一来是畏诏狱之景,另一方面宁凡诡谲多变,有他俩也好应付一些。
说罢,朱高炽拱手作揖,态度诚恳。
光凭太子谦虚这一点,谁看了不迷糊?
二人自然无理拒绝,齐声应道:“微臣遵旨。”
三人未曾怠慢,当即便起身前往诏狱。
……
而另一头的朱棣,匆匆回到乾清宫之后,也未曾来得及休息,而是立刻打开了聊天光板。
想到宁凡所言,朱棣下意识的一敲脑门,连忙就对着朱祁镇发起了消息。
成祖皇帝朱棣:
“小兔崽子,咱问你,你那边现在啥情况了?”
英宗皇帝朱祁镇:
“劳烦曾祖父挂心了,曾孙现在安然无恙,虽被俘,但在土木堡好吃好喝被人供着。”
“只不过,这些人时常让曾孙送信,想要让大明归顺,不过咱没同意!”
也许说了这么多混话,也就最后一句,朱祁镇说的最有底气。
要是一般情况,朱祁镇可能就怂了。
偏偏,多了一个朱棣出谋划策!
有永乐大帝辅佐,他怂个屁!
成祖皇帝朱棣:
“你小子倒还挺骄傲!”
“现在可能与大明皇室取得联系?”
英宗皇帝朱祁镇:
“当然没问题,他们并不限制增孙的自由。除了不能离开,其他都没问题。”
成祖皇帝朱棣:
“行,那你现在立刻书信,让吏部查查一个人的档案!”
英宗皇帝朱祁镇:
“不知何人,劳烦曾祖父在后世还要挂念着?”
成祖皇帝朱棣:
“那人姓宁名凡,永乐十三年的新科进士。”
“具体什么排名,这个估计有些差异。不过你只需要查查,这人在史书上的评价如何,可有大过?”
英宗皇帝朱祁镇:
“这名字倒是有些陌生……”
“不过没关系,曾孙这就写信让人查!”
看他这般自信,朱棣也沉了口气。
“这小子,总算是能够派上一点用场了!”
只不过,心中却还是有些惴惴不安。
宁凡啊。
你最好祈祷自己在后世一片清白。
否则的话,朕不会让你活过明日!
毕竟,相宁凡这么聪明且有胆的人。
今日可以下犯上,出谋划策,揣测君王之意。
他日便可结党营私,举兵造反,夺君主之位!
不怕反派有实力,就怕反派有脑子。
防的,就是宁凡!
时间一点点过去,朱棣心中也倍感煎熬。
由于朱祁镇身在敌营,这信一来一回,朱棣等的都睡过去。
直到天色暗沉,才听耳畔传来滴的一声。
英宗皇帝朱祁镇:
“曾祖父,已经查到了!”
朱棣从睡梦中惊醒,看着光板的消息,也随之紧张起来。
成祖皇帝朱棣:
“说!”
英宗皇帝朱祁镇:
“这个宁凡,原是金陵人士,农户出身。建文三年爆发旱灾,亲人相聚离去,成为孤儿。”
“乱军爆发时,幸而遇到周宁王南下,将其从乱刀之中救下,得以捡回一条性命。”
“后将其收为义子,军户身份,具体出生年月不详。”
“后永乐十三年,宁凡参加科举,辛末科克赐同进士出身,三甲名列五十八名。”
“同年八月,被外放至龙泉府清平县担任知县一职。”
“由于为人直率敢言,多次以下犯上,被弃之于清平而不用。”
“永乐二十年,永乐帝骁勇善战,多次带兵远征蒙古,屡战屡胜。”
“在永乐帝战绩辉煌之时,宁凡却上表奏书,认为大明根基已稳,勿需赶尽杀绝,请求停战,遭到驳回之后仍旧坚持不懈。”
“故此,永乐大帝怒,以扰乱军心之由,罚禁闭三年!”
“然,三年之后,永乐帝好战成性,第五次远征蒙古,多年顽疾复发,病死途中。永乐时代宣告终结……”
“同年,宁凡终见天日,得知世事变迁,晚叹之余最终自戕与皇陵,一生无子。”
简短的几句话,却描绘出了宁凡的一生。
看到这字字句句,朱棣心中感慨万千。
这不是忠臣是什么!
“承蒙上天恩德,竟送等良才忠诚!”
虽然只与宁凡相处了短短两天。
回忆起过往点点,虽然这小子嘴欠了一些,可句句都在为大民着想。
试问一下,满朝文武,有谁敢直言不讳!
有谁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说出这些忠言逆耳的话?
无他,唯有宁凡!
之前都觉得是宁凡狂妄自大。
可是从历史记载来看,原来是自己小人之心了。
至少,史官不会胡乱写。
从这些履历来看,宁凡一生清廉,的确是难得一见的忠臣良将!
成祖皇帝朱棣:
“来,可有再具体一些的?”
“咱对他有没有后代不太感兴趣,可有他在龙泉府任职县令的文献?”
“比如说那个时候他功绩如何?百姓对他的看法……”
英宗皇帝朱祁镇:
“曾祖父,那您就有点为难曾孙了。”
“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知己,七品官员,士官怎会浪费这么多笔墨在他身上?”
“大明祖制亦是如此,故无详细记载。”
“不过地方文献,对其倒是略有匆匆几笔。”
“上边记载,宁凡任职七年期间,清平县年年剧增。”
“粮食产量丰富,百姓富足,比于他处几乎无乞丐身影,深受百姓追捧。”
“中间途经三年旱涝灾害,周边地区百姓接受影响,粮食银钱不足,分分前来清平县避难。”
“宁凡来者不拒,虽清平县人数与日俱增,却无饥饿寒冷之忧,人人得以安置安乐,可说御民有方……”
看到这里,朱棣却不禁皱起了眉头,忙打断了他的话。
成祖皇帝朱棣:
“能够在天灾面前独当一面,平等对待难民,仍然让他们保持安居乐业的状态。”
“如此功绩,难道还不配载入史册,升官加爵?”
英宗皇帝朱祁镇:
“这……曾孙就不清楚了。”
“只不过,这上面倒是有记载,龙泉府的知府倒是年年拔擢,步步高升……”
成祖皇帝朱棣:
“哼!那不就说得通了!”
“肯定是这狗东西,年年抢了宁凡的功劳,张冠李戴,让宁凡做了他的铺路石!”
“不然,就凭宁凡的功绩作为,只怕身上一个四品官都不为过!”
“当真是天高皇帝远,这些上官仗势欺人,在天子面前耍把戏。”
“只可惜了,如此一个清廉聪慧的天才,确定是在那小小的清平线,浪费了整整七年光阴!”
“可悲!可叹可气呀!”
光板这一边,代入感很强,朱棣都已经气得捏紧了拳头。
也不知道,这七年宁凡是怎么忍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