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四章:彻查到底!(1 / 1)风俗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吕蒙到了陆府之后,得知陆逊此时正在顾家且已经待了有些时辰,吕蒙自己自然不便去顾家询问,就让陆逊的一个贴身侍卫前去顾家告知陆逊一声,自己也没在陆府逗留。

其实对于孙策遇刺一案,周瑜也私下有过调查,但至少在孙权确定要彻查之前,自己是不能大张旗鼓的,毕竟在周瑜看来,处于孙权这个位置上的人,为父报仇、为兄查案若是对自己有利自然会做,但若是无利可图,大多数人也只会象征性地喊喊口号,而自己若是越庖代俎,很难不让孙权对自己心生不满。

虽然二人现在亲如兄弟,但并不能代表关系会一直如此,且若是孙策遇刺一案涉及到了江东权贵,到时若是损害了孙权的利益,就算是真兄弟也容易反目成仇,孙权目前表现出的‘仁义’还不足以让周瑜铤而走险。

毕竟在权力面前亲情并无太多重量,无论是父子还是兄弟,古往今来为了权力利益争得头破血流的例子屡见不鲜,周瑜并不觉得孙权能够免俗,死人是没有价值的,即使这个死人是自己的亲人。

所以周瑜一直没有向孙权主动提出调查孙策遇刺一事,只在之前利用自己手里的资源进行过调查,自然也没有查出什么所以然,如今孙权既然决定查案,无论他的目的是为了查清长兄遇刺真相亦或者只想借此扳倒顾家,能借此机会帮助挚友找出真凶,周瑜也算了了一个心愿。

将军府中的几人都各有心事,而这时陆逊的到来打破了府内的寂静。

不等陆逊开口,几人已经你一句我一句的将宴会情形说出,在说完众人确定的嫌疑对象之后,转向陆逊,询问顾徽是否漏出什么破绽,或者陆逊是否从中看出什么蹊跷。

令众人意外的是,陆逊听完众人的怀疑之后皱眉许久,直到吕蒙忍不住出言催促,陆逊才说出一句让众人意外的话来。

“迷药不一定是顾徽下的。”

众人连忙询问原因,陆逊开口道:“顾徽不是不请自来,而是讨逆将军临时邀请顾徽前去赴宴,顾徽甚至还推辞数次,迫不得已才赴了讨逆将军的宴请,此事也瞒不过去,随便问问就能知道,应该不假。”

临时受邀、被迫赴宴?要是这样,顾徽的嫌疑确实被降到了最低,几人面面相觑,本已做好借此调查顾徽之后对顾家进行声讨,需知这谋害主君的罪名一旦扣在顾家的头上,到时就算吴郡顾氏名高天下,孙权要是因此对顾家动手,任何人也都说不出孙权的半句不是。

正如正史中孙权征伐荆州一样,虽然刘表是皇室宗亲也并无劣迹,但黄祖对孙权而言可是有着杀父之仇,孙权攻伐黄祖顺理成章,没人会借此指责孙权。

如今顾徽基本撇清了动手的嫌疑,彻查孙策遇刺一案恐怕无法达成孙权削弱吴四姓的目的。

那……这案还要再查下去么?

在座的其他人心中都有些疑问,只等着孙权继续下令,周瑜也在心中轻叹一口气,不过此时孙策遇刺一事已经有了些眉目,接下来就算周瑜一个人对此暗中展开调查,也不至于毫无头绪。

孙权思索许久,扭了扭脖子,看其他几人都注视着自己,奇道:“既然与顾徽无关,多半就是先兄的几个谋主了,张昭、秦松、陈端,咱们一起去调查去吧,和这些人交流有些难度,且我若带兄长前去调查恐怕会使他们提高警惕。”

想到这里,孙权说道:“张子布是一人住着,秦文表和陈子正住在一起,先去张公那里询问询问,我即位之后还未与张公交谈过,也趁此机会走动走动,至于人选的话……”

“子明别去了,子敬跟我走一趟吧。”如果不是陆家此时和孙权明面上仍是敌对关系,孙权倒想带着鲁肃和陆逊一起,他怕行伍出身的吕蒙被秦松陈端这些人轻视,于是这次决定带着身边的主簿前去。

“愣着干什么?子敬去准备准备,子明、伯言还有兄长要是想等的话,将军府住处不少,也可暂且歇下,若想回家,等我得到消息之后再通知你们来。”见众人脸上表情都有些呆滞,孙权疑惑道。

“仲谋,伯符遇刺一案如今多半已与顾徽无关,为何不等到平定江东之后再查?”见其他人不便开口,周瑜于是出言问道。

“既然知道长兄遇刺有蹊跷,为何不查?”孙权也愣住了。

周瑜斟酌了一下词句:“此时不应该优先针对江东世家么,伯符遇刺一案下迷药的嫌犯中,顾徽已经洗去了嫌疑。”

“这和继续查案也不矛盾吧。若无长兄,哪有如今的江东六郡,长兄打下的孙家基业虽然危若累卵,时刻面临着被内外势力冲击的危险,但这已经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了,权能有今日,难道不是父兄的缘故么?”孙权好像明白了众人什么意思,提高了声音。

“此时江东未定,不能斩杀黄祖以祭先父之灵,但既然在先兄遇刺一案已有进展,为何不查?此事在权心中位置,不比打压世家豪族差上半分,若不是如此,为何我当初会在庐江城上亲手斩杀李术,并逼他写下血书?”

早在孙权即位之初,他就对长兄遇刺一事耿耿于怀,此前自己传出有关长兄遇刺真相的流言,固然有迫使江东世家低头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引出江东人民对长兄遇刺的关注。

若是即位之后,立刻巡视四方稳定局势,让江东的所有人都感受不到主君的亡故,也许会有利于统治,但孙权难道会让先兄蹊跷遇刺的事情就这样过去么?

所以他初设流言为将此事抛出、闭门数日发酵流言为加重影响,到了平定庐江之后,他逼迫李术写下的那封血书,就是指明孙策遇刺一事背后有内幕,让自己得以在之后有重提此事的理由。

“建安初年,吴王举兵攻术于庐江,术闭门自守,是夜,四面皆吴歌,军心大乱,吴王趁势破城,术恐,密言先讨逆将军之死,吴王哭未及息,怒枭术首、誓报兄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