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章 我只有六十多万石的糖...(求票求追读)(1 / 1)二月新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无论古今,商贾攀附权贵都再平常不过,收下一个商贾,对刘斌来说无所谓好坏,收不收都行。

不过孙忠平的投靠,让他想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北海和大明的商贸。

北海目前人口稀少,从大明迁移过去的人口,也直接掌握在各个工厂,工厂目前又实行的配给制,吃穿住行全都被工厂包了,工人也没什么机会花钱。

工业原料方面,目前北海基本上也不缺,西伯利亚本来就资源丰富,起码就现在来说,北海还用不上什么大明的原料。

可以这么说,大明现在没什么可以卖给北海的,北海那边倒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卖给大明,不过铁路没修通之前,大宗商品只能通过汽车运输。

但是汽车长途运输,目前只能紧着大明这边急需的物资运,普通的民用物资根本不配用这条交通线。

民间商贾如果想在北海和大明之间做生意,那能买卖什么呢?

北海现在啥都不缺,就是缺人,总不能买卖人口吧?而且迁移人口一直由朝廷来组织,根本用不上民间商贾。

刘斌皱眉思索良久,看的孙忠平暗暗叫苦,他觉得这次贸然投靠有点急了。

孙忠平从辽东回到京师这一个多月,可是没闲着,先是打听到了自己饭碗要砸了,然后又打听到了关于北海的许多消息,虽然都是民间传说的消息。

这个北海来的霄国公是大明的新贵,多次得陛下召见,是陛下面前的红人,那北海又出产许多神奇的器物,想来好东西定然不少。

眼看着屯田卖盐的生意做不下去了,是不是能从北海弄些好货来卖?这个想法倒是不错,只可惜他苦于没有去往北海的门路,民间也打听不到更多北海的消息。

据说只有这位霄国公是常在大明活动的,只可惜天天飞来飞去,神龙见首不见尾,根本见不到人影。

他还打听过刘斌的府邸在哪,结果谁知这位霄国公根本就没有府邸,想去拜访都找不到门路,更不知刘斌有什么喜好。

前几天去京师大营打听农垦师的去向,突然从京营那里探听到一个消息,说是这些农垦师在等北海的物资,几天后就能到京师。

既然事关北海,说不定等物资运到京师的时候,有机会能见到北海之人,于是孙忠平就等了几天,还真把这个车队等来了。

花钱贿赂了一下司机,得知带队的真是个北海之人,是个姓段的,车队的司机都管这人喊教官。

他也不知道教官是什么官职,但机会稍纵即逝,立刻前去拜访段毅,结果听说这位段教官正跟霄国公在一起。

孙忠平简直喜出望外,也来不及准备什么礼物,但多准备点钱总是没错,可谁能想到那么一大沓子宝钞拿出来,人家霄国公看都不看一眼,这可真是视金钱如粪土啊。

实际上呢,对刘斌这些穿越者来说,他们又不缺吃不缺穿,钱算个什么东西,就那些钢镚,机器一开不是想要多少有多少。

给刘斌送钱,那简直是从平顶山拉煤,去给山西煤老板送礼......

就在孙忠平尴尬的站在原地,不知道是不是该告退的时候,刘斌见到几人的衣服,顿时眼前一亮,有了!

“山东登州孙氏是吧?你们以后不要再屯田贩盐了,去给我收棉花。”

“棉花?”

孙忠平闻言一愣,旋即大喜,这位国公真的给他指门路了!!!

“对,棉花,我记得山东种棉花的应该不少吧?”刘斌向他求证道。

如果没记错的话,明朝的三大产棉区,分别是江南的苏松常湖一带,另外就是山东产棉区,江西产棉区。

不过那都是明朝中后期的事了,明初的时候山东棉花多不多,刘斌还真不确定。

“回公爷的话,洪武朝时,太祖曾言凡大明农户,每户必种半亩棉花,以解百姓穿衣之用,从那以后种棉花的是越来越多,山东尤甚。

“我们鲁棉的质量也属上乘,丝毫不输于苏州的棉花,不知公爷需要多少,是要棉花还是棉布?”孙忠平立刻介绍起了山东棉花的情况。

刘斌闻言摆摆手,“我不要棉布,只要棉花,有多少要多少,就算把山东所有棉花买下来,北海也能吃下。”

孙忠平闻言咋舌不已,嘶,这条大腿好粗啊,张嘴就要买下山东所有的棉花,什么叫真正的财大气粗,这便是了,看来自己这趟真没来错!

就在孙忠平还在震惊之际,刘斌继续说道。

“你这样,既然卖盐的生意做不下去了,那就专门给我收棉花吧,凡是山东跟河北的棉花,你全都给我收上来,汇聚到京师,然后用汽车运到北海,有多少我要多少。

“接着再从北海买布,北海那边有一种叫做涤纶的人造布料,可以用来做衣服,颜色鲜亮,挺阔,不易起皱,还不用熨烫,另外还有人造丝绵,可以用来填充被子和棉袄。

“你从山东河北收棉花运去北海,我们按市场价格收购,运费就不给你了,车算我们借给你用的,再从北海买涤纶布料回来,卖到河北跟山东。

“两个布政司的棉花收购,还有布料销售,怎么样,这买卖能做吧?”

孙忠平闻言脑袋嗡的一声,脸顿时就憋得通红,好家伙,两个省的棉布生意,哪怕孙家以前卖盐也没做过两个省的生意啊,光是这规模就听的人热血上涌。

不愧是国公,不愧是大明的新贵,这手笔,简直逆天了。

噗通一声,孙忠平直接跪在刘斌面前,以头抢地。

“公爷大恩,忠平没齿难忘,以后登州孙氏愿拜于霄国公门下,公爷让咱孙家往东,咱孙家绝不往西。”

刘斌见状忍不住皱眉,呵斥道。

“站起来,以后不要动不动跪拜,我这个人不喜欢膝盖软的。”

“是是是,小人莽撞了,还望公爷勿怪。”孙忠平闻言连忙爬了起来。

段毅在旁边一直听着没说话,现在却皱眉不解道,“咱们要那么多棉花干什么?收棉花,然后卖化纤布料,那这些棉花买去干什么用?”

孙忠平闻言也支楞起耳朵,他刚才有点激动,现在也回过味来,对啊,买了两个省的棉花,却要卖什么人造布,人造棉,那棉花去哪了?

刘斌解释道,“买棉花当然是尽快恢复弹药自产啊,虽说目前我们有毛子的军火库顶着,但那些弹药早晚有用完的一天,没有棉花,我们怎么生产火药。”

“哦,也对,那是要买一些。”段毅恍然大悟。

他是农场靶场的射击教官,自然熟知一些枪械知识,现代枪弹炮弹的发射药,不管是单基、双基还是三基,棉花都是最基础的原材料,简单点说,没有棉花,他们连子弹都造不出来。

而且棉花不仅能用来制作火药,还能用来造印钞纸,也就是现代那种放到洗衣机里都洗不烂的钞票。

这种钞票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强度,就是因为是使用棉花纤维纸浆制成的。

北海什么都不缺,但还真就没有棉花,偏偏棉花又是必不可少的工业原料,而且都是百姓零散种植。

如果靠大明朝廷统收统购,麻烦不说,朝廷还有那么多大事要做,哪有功夫替北海收棉花,这样一来,还真不如把这事交给商贾去做。

但把民间的棉花全都收了,又会导致市场上布料短缺,那干脆顺便把北海的化纤面料也卖过来。

孙忠平听着两人的对话,心里不禁咯噔一声,虽然他不知道棉花是怎么做成火药的,但刘斌要把大明两个省的棉花都买去做火药,不用想都知道这量小不了,造这么多火药,北海想做什么?

还没高兴两分钟的孙忠平差点哭出来,以为自己卷进了什么谋逆造反的大事之中,两脚吓得瑟瑟发抖。

刘斌见状忍不住皱眉道。

“你抖什么,刚才不是挺高兴的吗?做火药而已,陛下都知道这事,这收棉花做火药就是朝廷的生意,只不过朝廷忙不过来,才让你们这些商贾来做,不然你以为这么大的生意轮得到你。”

“是是是,小人没有怕,多谢公爷指点迷津。”孙忠平一边否认一边用袖子擦着额头的冷汗。

刘斌见状嗤笑一声,再次安排道。

“就你这胆子,还说要替我做事?听好了,你去找个三五百人,送去北海,跟着这位段毅段教官学习开车,等学会了,让他给你组织个车队。

“车队算是借给你的,等你以后赚了钱再还,然后拿着你的钱,尽快给我收棉花,到了北海那边自然会把布匹卖给你,至于拉回来怎么卖,那就是你的事了。

“对了,河北山东的糖卖多少钱?”

孙忠平正听的仔细,突然一愣,这正说着收棉花卖布的事情呢,怎么就突然扯到糖上面了,这位国公的脑子跳的可够快的。

他想了想,“河北山东之糖,皆由福建两广所产,再运到北方,价格颇为昂贵,从山东到河北,若是好钱,价格五十文到六十文一斤不等,越往北越贵,公爷是要小的帮忙购糖运往北海吗?”

刘斌闻言皱了皱眉,他对五六十文一斤是多少,根本没什么概念。

于是又问道,“那河北山东的米价又是多少?”

这个孙忠平清楚,连想都不用想,“这两年年景不错,糙米五文好钱一斤,精米八文一斤,哪怕是京师,至多也不超过十文。”

“原来如此。”

刘斌恍然大悟,这不就有个比对了嘛,于是就听他再次说道。

“是这样的,收棉花卖布,那是朝廷的生意,我另外还有点私人生意交给你替我打理。”

孙忠平闻言立刻表忠心,“公爷有事尽管吩咐,只要小人能办到的,纵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

刘斌摆摆手,“不用你肝脑涂地,只是我在北海的农庄生产了些糖,还有些其他的作物,但我忙于朝廷的公务,没空操持家中产业,所以想让你帮我把糖卖掉。”

孙忠平有点傻眼,“北海那边也产糖吗?大概有多少,糖在大明北方可是紧俏的好货,只要能运到这边来,根本就不愁卖,公爷尽管交给小人,定能卖个好价钱。”

刘斌闻言瞥了他一眼,提醒道。

“你先别说大话,我也不用你卖出什么好价钱。

“这么跟你说吧,我庄子上去年种了六万亩甜菜,大概出了60万石的糖,而且打算今年继续种,以后每年都有。

“这么多糖,你能替我卖掉吗?”

噗————

孙忠平闻言差点喷出一口老血。

我滴妈呀,怪不得人家看不上那么厚一沓子宝钞......

......

(求推荐票月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