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的在明代时期引入中国,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是陈益,据史料记载,陈益是广东东莞虎门北栅人,明万历八年(1580年),他身着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出发前往安南(今越南)。
到达安南后,当地酋长接待他们时摆出一道官菜,这道菜香甜软滑,除了非常可口外,还能充饥,这便是番薯。陈益此后便特别留心番薯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
两年之后的1582年,他冒着杀身的危险,收买酋卒,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想偷偷带回国。陈益在其祖父位于虎门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坟墓前购置了35亩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番薯。
成功收获后,他决意要把这种食物广为传播,并将自己的寿穴也选在薯田边,要与番薯长相厮守。陈益作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为我国开辟粮源,贡献重大。
番薯引进中国已经五十余年了,在南方一些省已经在大规模种植,只是还没有传到北方。
所以,需要在多的种子都不是问题。
“陛下,这种作物名曰番薯,亩产三千斤以上,极为耐干旱,作物的藤蔓死尽,一旦有雨水,即可重新发芽生长。”
“爱卿你确定有亩产三千斤以上?”
“微臣确定亩产三千斤以上,只有一半的水分。”
“种子在哪里?”
“广东。”
“那朕即刻下旨,让广东巡抚采购大量的番薯种子……爱卿,现在如果延后一两月种植有影响吗?”
崇祯这脑回路,把李安邦都有点整不会了,现在让人买来,不是正当时吗?
“产量会降低一些,如果晚点收获,减产也不会太多。”
“爱卿有所不知,陕西和山西两省,已经有数月滴雨未下,今年的春耕都无法进行,想来明年又是一个大的饥荒之年,现在有了你的这个番薯,可是解了朕的燃眉之急啊!也活了无数朕的子民,朕必须好好感谢爱卿。”
崇祯还是有一颗赤诚的爱民之心,儒家教育出来的人,虽然迂腐一点,但悲天悯人的同情人还是有的。
“大伴,速去翰林院拟旨。”
崇祯的大伴就是王承恩,现任的司礼监秉笔太监。
王承恩刚要离去,崇祯又叫住王承恩:
“大伴,还从内币里面拨十万两银子吧!如果此事拿到朝堂上去讨论,不知道要扯皮到什么时候,旱情不等人啊!”
李安邦袖子里面就有大量的银票,可他不能拿出来啊!自己已经给了崇祯极好的印象,封赏在即,就别在节外生枝了。
时候不早,李安邦告退。
“爱卿,你比朕的老师们讲的好。”
“微臣才疏学浅,陛下谬赞了。”
崇祯用十分感激和欣赏的眼光看着李安邦,继续道:
“爱卿不必自谦,等朕有不惑之事,还请爱卿不吝赐教。”
“微臣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安邦离开之后,崇祯就问在一旁的王承恩:
“大伴,你看李爱卿如何?”
“奴婢觉得此子才华横溢,文武双全,比戚少保过之而不及,恭喜陛下可比霍去病一般的骠骑将军。”
“他到底是不是朕的骠骑将军,朕拭目以待。”
明朝是有骠骑将军这个武散官的,文武散官到明清的时候,已经变成一种荣誉性质,官员的俸禄和权力,来源于实职。
比如行都指挥使为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崇祯本意就是不赏赐李安邦爵位,而是给他升职为四川行都指挥使,刚好可以初授骠骑将军的武散官衔。
李安邦升职,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很快,对于李安邦的封赏就下来了,李安邦被晋升为四川行都指挥使,授骠骑将军衔,蒋武成被授四川行都指挥使同知。
同时,重庆卫划归四川行都指挥使管辖。
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李安邦是真的在为没有水师舰队而头疼了,崇祯就送来这么一个大礼。
对于重情重义的人,李安邦向来都是投桃报李,这样知情识趣的崇祯,的确值得尽力帮一把,余下的就交给天命吧!
毕竟有的事情,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李安邦只能尽力去做。
五百万两银子交上去,皆大欢喜啊!
雨露均沾才符合中庸之道。
至于这五百万两银子有多少能用于正事,有多少会进入各级官员的腰包,那就不是李安邦能掌握的了。
一句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春雪融化之后,华北平原的道路十分的泥泞,但并不能让一群骑着骏马的人。
对于清军在崇祯元的入塞,李安邦还是比较清楚的,因为这一战,大明死了几个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
比如袁崇焕、满硅,赵率教等历史知名人物。
还有,因为满清从这次的入塞尝到了巨大的甜头,此后十余年,连续进行了六次入塞,对大明及其百姓,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和杀戮。
也间接地埋下了大明灭亡的种子。
李安邦清楚记得。
明崇祯二年十月,后金十余万大军以蒙古兵为先锋,绕道喀喇沁部落,攻破长城线上的大安口、龙井关。明朝重兵皆在宁前、锦右,山海关以西军伍废弛。后金大军来攻,明总兵赵率教、督师袁崇焕、总兵满桂等相继率兵入援。
其结果就是,赵率教和满硅战死,袁崇焕被逮捕下狱,祖大寿带兵逃回锦州。
而清军攻破大明京畿周边数十座城池,掳掠青壮男女三十余万人,牲畜粮食金银珠宝等不计其数。
李安邦首先去的就是大安口。
今天的李安邦,穿着丝绸长衫,带着一群健硕的仆人,鲜衣怒马地出现在了大安口关城。
在遵化以北20公里,依托长城修建的一座小城池,周长不过三里,地势险峻,是一处易守难攻的城池。
“请贵公子交纳入城费。”
李安邦在城门口被几名边军士兵挡住去路。
他们身着破旧的鸳鸯军服,脸色蜡黄,身材消瘦,军人的那股精气神几乎没有。
这样的边军,看的李安邦暗暗摇头,大明有限的军费,几乎全部被投入到了辽东战场,其余边军被拖欠的粮饷有的已经有一两年了。
要不是靠着还能收取一点入城费,估计这些边军也不战而溃了。
守城门的边军小头目,也是一个十分有眼力劲的主,他对李安邦一行人十分的客气。
“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