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31章 再败援军抚齐鲁(下)(1 / 1)泱泱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卫巡抚山东地方兼提督军务周檄告山东文武官吏军民人等悉知:本抚身为汉人,沐明朝厚恩,时天下板荡,满人乘我内虚窃居神器,变我中国冠裳,辱我华夏百姓,残暴无道,奸邪高张,吏酷官贪,苛政横征,以至山惨水悲,妇号子泣,仅我山东一地,亡于暴政者不知几何!每念及此,泪干有血,心痛无声,竟莫可奈何!幸有圣人起于西方,伐暴救民,鼎立大卫。莲仁心,兼济天下,许蒙汉满回各族各留衣冠,澄清吏治,大兴农耕,减税通商,轻瑶薄役,礼教重兴华夏,孔孟复归中国。人心所向,踊跃风雷,故义旗一举,响应万方。予虽一介腐儒,亦不甘人后,遂投圣主,甘受驱驰。兵行齐鲁之地,雪天下汉人之愤,望风归顺者草木不损、鸡犬无惊,背顺从逆者老稚不留、男女皆诛,若有义士揭杆而起以迎王师,朝廷无靳高爵厚封。各府官吏军民宜遵告戒,毋致血染刀头,本抚幸甚,天下幸甚”。

——

这封由大卫国山东巡抚周有德写的招抚山东的檄文很快传遍山东六府,济南府历城县的布政使司衙门内,山东左政使施天裔愁眉苦脸地望着右布政使于朋举、按察使方大猷、济南知府蒋焜,许久方开口:“诸公可曾见过周抚院此文,他可是入了汉军镶红旗的,没想到竟也降了卫。如今朱督宪殉国、周抚院降卫、杨少保不战而逃,山东阖省已无兵可守,如之奈何?”表面上是在问计,实际上却是想试探众人的态度。

这位方伯是巡抚周有德好友,两人互相配合,将山东治理得井井有条。五十岁的年龄,命运多舛,从小母亲早亡,寄养在外祖家,长大始归,却又遭逢明末乱世,被清军掳去关外。途中生病被丢弃,幸得一个叫周曰宣的好心人收留,随改周姓。后参加清朝科举,一步步做到了山东左布政使的高位,任上廉正而有才干。因为少年时见识过清军的残暴,又与周有德交好,最重要的是目前战局对卫军极有利,心中倾向归顺。然而此等大事,一人说了不算,总得听听众人的意见。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吾等身为山东官员,守土有责。没什么好说的,唯战而已”,右布政使于朋举坚定地表态。在座之人中,唯有他在福建任参议时与郑成功的军队交过手,算是经过战阵的,血气最勇。

听了于朋举的话,施天裔有些迟疑,降卫很容易,可若卫国没得天下将来自己可就成了罪臣,沉吟片刻后问按察使方大猷:“欧余方大猷字以为如何?”

方大猷本是明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为人最爱书画,舞文弄墨可以,兵戈之事欠缺,何况本就是贰臣,换个主子算不得大事,怎肯为主子搏命?见施方伯发话,心静如水地笑道:“百无一用是书生,愿附二位骥尾”。

得,问了等于没问!施天裔没好气瞅了他一眼,又瞥向济南知府蒋焜:“汝怎么看?”

山东六府中,济南府乃是省会所在,辖四州二十六县,最为重要。蒋焜本是辽东广宁人,父母亲戚如今皆在卫国控制区,此时见清廷大势已去,有心降卫,见施天裔发问,理了理思绪,缓缓回答道:“山东驻军历来由周抚院节制,驻守济南的抚标三营以及兖州、登州、曹州三协和青州、莱州、登州等地的驻军,包括登州水师营、荣成水师营主力几乎都在追随周抚院勤王时葬送,实在是无兵可用啊!”

“哼!无兵便募兵,无将便调将,将各地的汛兵、衙役全部集中于历城济南府治,再征发百姓守城,济南城池坚固,府库中也有存粮,足可支持一段时间”,于朋举慷慨激昂地说。见众人没有反应,忽然从袖中掏出封信来,“公等不愿战,莫非是因为收到了周有德的信?”原来周有德给相熟的山东官员全写了私信劝降。私信嘛,自然与檄文不同,都是些攀交情封官许愿的话,写给于朋举的那封说得天乱坠,什么“良禽择木,何况高贤。间不容发,早图其便”之类,中心意思便是跟着我一起降卫,前途远大,若不肯降,难逃一死。好个于朋举,给众人看过信后,竟将信撕得粉碎,“吾与背主之贼誓不两立!”

众人面上阴晴不定,无他,这样的信他们也收到了。见于朋举表现得如此坚决,施天裔也觉得不妨先守一守,实在守不住再降也是条妙策。缓缓点头:“既如此,守城之事便由襄子于朋举字主持”,又吩咐蒋焜:“汝立即指挥衙役巡逻并征发历城百姓上城协守”。

“下官遵命”,蒋焜领命。

众人又商议了会儿守城事,没说出大概,草草散去。回到宅中,蒋焜忽然哈哈大笑。

“老爷,您笑什么?”其妻赵氏诧异地问。

“老爷我青云直上的机会来也!”蒋焜兴奋地说。

“听说卫军要打山东,老爷是有了破敌妙策?”

“呵呵,山东眼下已经没有多少驻军,即使有,堂上诸公主意不一,也打不赢。哪来的破敌妙策”,蒋焜呵呵一笑,“吾本以为诸公会顺应天意举齐鲁之地归卫,若此,区区一介知府难有作为。没料到商议了一整天他们居然想以卵击石,老爷我的机会来也,这便修书给周抚院做卫军的内应,立下大功还怕没有官做吗?”说完蒋府尊从袖中掏出封信来,赫然也是周有德写的。

——

化名徐彪的徐登第率三千由俘虏组成的降军走在前面,后面跟着大卫国山东巡抚周有德的四千精锐。这七千人便是大卫国攻占山东的全部兵力。德州城越来越清晰,徐登第的心却七上八下没有底。无他,周有德给他的兵马,大多是俘虏的清河道总督朱之锡麾下的那些民伕。本就战力不强,牛万才又捡了最孱弱的送人。也算是悍将的徐登第见到这些歪瓜裂枣心中发苦,也只有硬着头皮率领这些人做先锋。一路上杀了十几个逃兵又拨了些银钱,方才使得这些民伕勉强能为所用。

德州城本驻有城守尉一名,辖八旗兵五百。可屡经抽调,眼下只剩下一名骁骑校和马步甲兵两百。虽然明知寡不敌众,可身为满人的骁骑校还是决心为大清尽忠,率部下登城防守。为避免兵力不足,又让知州金祖彭征发一千百姓协守。“程先生,事办得如何了?”东城墙上,金祖彭轻声问程先贞。程先贞是德州名士,也是明末大儒顾炎武的好友,一向反清。

“金公放心,吾已经联络了周抚院,只要打开城门便可”,程先贞慢条斯理地回答,一副云淡风轻的名士风范。

“开城门!”金祖彭咬了咬牙,厉声喝道。

城墙下,徐登第瞅了眼后面的周有德军旗,心中狐疑,东城临水,并不利于攻城,不知为何抚院偏要攻打东城,还说什么“天机不可泄露”。

“咯吱咯吱咯吱”厚重的东城门居然打开了。徐登第瞪圆眼睛,终于明白“天机不可泄露”的含义。

“弟兄们,随我入城!”他大呼一声,驭马横刀第一个入城。将是兵的胆,虽然部下战力不强,可见主将带头又有内应,纷纷鼓起勇气入城。

“德州知州金祖彭阵前起义,请将军随吾来”,金祖彭带着征发来的德州青壮,领徐登第朝骁骑校驻扎的北城杀去。骁骑校只有两百兵,还分散在各段城墙上,猝不及防,很快便死于徐登第的刀下。

“末将夺城成功,请抚院入城”,徐登第恭敬地欢迎周有德。

周有德瞧了眼跟在徐参将后面的金知州,呵呵一笑,“看来山东比咱们预料得好打啊!”

——

的确很好打,沿途各县皆不战而降,打历城时,济南知府蒋焜暗中打开了城门。卫军呼啸着入城,山东左政使施天裔、按察使方大猷见势不妙,干脆领着一众属官跪地请降,唯有右布政使于朋举自缢于宅中为大清死节。

“吾等早有归卫之心,只是被于朋举胁迫,方才未迎接王师。请周抚院恕罪”,施天裔、方大猷跪在周有德面前请罪。

“公等皆是吾之旧人,何必如此?起来,快起来”周有德笑嘻嘻扶起两位老友,又假惺惺命人厚葬于朋举。

见抚院连抵抗王师的于朋举都不追究,一时间人心大定。青州兵备道贾一奇、青州知府崔俊、莱州知府陈谦等官员皆望风而降,就连登州水师营、荣成水师营内所剩不多的战船也向周抚院挂起了降旗。一干降官中,周有德最重视东昌府通判、曲阜县世职知县孔衍淳。无他,这位是孔圣人第六十五代孙。

无独有偶,远在北京的莲大可汗也知道圣人后代的价值,特意下旨加孔衍淳正三品俸禄。(本章完)

“大卫巡抚山东地方兼提督军务周檄告山东文武官吏军民人等悉知:本抚身为汉人,沐明朝厚恩,时天下板荡,满人乘我内虚窃居神器,变我中国冠裳,辱我华夏百姓,残暴无道,奸邪高张,吏酷官贪,苛政横征,以至山惨水悲,妇号子泣,仅我山东一地,亡于暴政者不知几何!每念及此,泪干有血,心痛无声,竟莫可奈何!幸有圣人起于西方,伐暴救民,鼎立大卫。莲仁心,兼济天下,许蒙汉满回各族各留衣冠,澄清吏治,大兴农耕,减税通商,轻瑶薄役,礼教重兴华夏,孔孟复归中国。人心所向,踊跃风雷,故义旗一举,响应万方。予虽一介腐儒,亦不甘人后,遂投圣主,甘受驱驰。兵行齐鲁之地,雪天下汉人之愤,望风归顺者草木不损、鸡犬无惊,背顺从逆者老稚不留、男女皆诛,若有义士揭杆而起以迎王师,朝廷无靳高爵厚封。各府官吏军民宜遵告戒,毋致血染刀头,本抚幸甚,天下幸甚”。

——

这封由大卫国山东巡抚周有德写的招抚山东的檄文很快传遍山东六府,济南府历城县的布政使司衙门内,山东左政使施天裔愁眉苦脸地望着右布政使于朋举、按察使方大猷、济南知府蒋焜,许久方开口:“诸公可曾见过周抚院此文,他可是入了汉军镶红旗的,没想到竟也降了卫。如今朱督宪殉国、周抚院降卫、杨少保不战而逃,山东阖省已无兵可守,如之奈何?”表面上是在问计,实际上却是想试探众人的态度。

这位方伯是巡抚周有德好友,两人互相配合,将山东治理得井井有条。五十岁的年龄,命运多舛,从小母亲早亡,寄养在外祖家,长大始归,却又遭逢明末乱世,被清军掳去关外。途中生病被丢弃,幸得一个叫周曰宣的好心人收留,随改周姓。后参加清朝科举,一步步做到了山东左布政使的高位,任上廉正而有才干。因为少年时见识过清军的残暴,又与周有德交好,最重要的是目前战局对卫军极有利,心中倾向归顺。然而此等大事,一人说了不算,总得听听众人的意见。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吾等身为山东官员,守土有责。没什么好说的,唯战而已”,右布政使于朋举坚定地表态。在座之人中,唯有他在福建任参议时与郑成功的军队交过手,算是经过战阵的,血气最勇。

听了于朋举的话,施天裔有些迟疑,降卫很容易,可若卫国没得天下将来自己可就成了罪臣,沉吟片刻后问按察使方大猷:“欧余方大猷字以为如何?”

方大猷本是明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为人最爱书画,舞文弄墨可以,兵戈之事欠缺,何况本就是贰臣,换个主子算不得大事,怎肯为主子搏命?见施方伯发话,心静如水地笑道:“百无一用是书生,愿附二位骥尾”。

得,问了等于没问!施天裔没好气瞅了他一眼,又瞥向济南知府蒋焜:“汝怎么看?”

山东六府中,济南府乃是省会所在,辖四州二十六县,最为重要。蒋焜本是辽东广宁人,父母亲戚如今皆在卫国控制区,此时见清廷大势已去,有心降卫,见施天裔发问,理了理思绪,缓缓回答道:“山东驻军历来由周抚院节制,驻守济南的抚标三营以及兖州、登州、曹州三协和青州、莱州、登州等地的驻军,包括登州水师营、荣成水师营主力几乎都在追随周抚院勤王时葬送,实在是无兵可用啊!”

“哼!无兵便募兵,无将便调将,将各地的汛兵、衙役全部集中于历城济南府治,再征发百姓守城,济南城池坚固,府库中也有存粮,足可支持一段时间”,于朋举慷慨激昂地说。见众人没有反应,忽然从袖中掏出封信来,“公等不愿战,莫非是因为收到了周有德的信?”原来周有德给相熟的山东官员全写了私信劝降。私信嘛,自然与檄文不同,都是些攀交情封官许愿的话,写给于朋举的那封说得天乱坠,什么“良禽择木,何况高贤。间不容发,早图其便”之类,中心意思便是跟着我一起降卫,前途远大,若不肯降,难逃一死。好个于朋举,给众人看过信后,竟将信撕得粉碎,“吾与背主之贼誓不两立!”

众人面上阴晴不定,无他,这样的信他们也收到了。见于朋举表现得如此坚决,施天裔也觉得不妨先守一守,实在守不住再降也是条妙策。缓缓点头:“既如此,守城之事便由襄子于朋举字主持”,又吩咐蒋焜:“汝立即指挥衙役巡逻并征发历城百姓上城协守”。

“下官遵命”,蒋焜领命。

众人又商议了会儿守城事,没说出大概,草草散去。回到宅中,蒋焜忽然哈哈大笑。

“老爷,您笑什么?”其妻赵氏诧异地问。

“老爷我青云直上的机会来也!”蒋焜兴奋地说。

“听说卫军要打山东,老爷是有了破敌妙策?”

“呵呵,山东眼下已经没有多少驻军,即使有,堂上诸公主意不一,也打不赢。哪来的破敌妙策”,蒋焜呵呵一笑,“吾本以为诸公会顺应天意举齐鲁之地归卫,若此,区区一介知府难有作为。没料到商议了一整天他们居然想以卵击石,老爷我的机会来也,这便修书给周抚院做卫军的内应,立下大功还怕没有官做吗?”说完蒋府尊从袖中掏出封信来,赫然也是周有德写的。

——

化名徐彪的徐登第率三千由俘虏组成的降军走在前面,后面跟着大卫国山东巡抚周有德的四千精锐。这七千人便是大卫国攻占山东的全部兵力。德州城越来越清晰,徐登第的心却七上八下没有底。无他,周有德给他的兵马,大多是俘虏的清河道总督朱之锡麾下的那些民伕。本就战力不强,牛万才又捡了最孱弱的送人。也算是悍将的徐登第见到这些歪瓜裂枣心中发苦,也只有硬着头皮率领这些人做先锋。一路上杀了十几个逃兵又拨了些银钱,方才使得这些民伕勉强能为所用。

德州城本驻有城守尉一名,辖八旗兵五百。可屡经抽调,眼下只剩下一名骁骑校和马步甲兵两百。虽然明知寡不敌众,可身为满人的骁骑校还是决心为大清尽忠,率部下登城防守。为避免兵力不足,又让知州金祖彭征发一千百姓协守。“程先生,事办得如何了?”东城墙上,金祖彭轻声问程先贞。程先贞是德州名士,也是明末大儒顾炎武的好友,一向反清。

“金公放心,吾已经联络了周抚院,只要打开城门便可”,程先贞慢条斯理地回答,一副云淡风轻的名士风范。

“开城门!”金祖彭咬了咬牙,厉声喝道。

城墙下,徐登第瞅了眼后面的周有德军旗,心中狐疑,东城临水,并不利于攻城,不知为何抚院偏要攻打东城,还说什么“天机不可泄露”。

“咯吱咯吱咯吱”厚重的东城门居然打开了。徐登第瞪圆眼睛,终于明白“天机不可泄露”的含义。

“弟兄们,随我入城!”他大呼一声,驭马横刀第一个入城。将是兵的胆,虽然部下战力不强,可见主将带头又有内应,纷纷鼓起勇气入城。

“德州知州金祖彭阵前起义,请将军随吾来”,金祖彭带着征发来的德州青壮,领徐登第朝骁骑校驻扎的北城杀去。骁骑校只有两百兵,还分散在各段城墙上,猝不及防,很快便死于徐登第的刀下。

“末将夺城成功,请抚院入城”,徐登第恭敬地欢迎周有德。

周有德瞧了眼跟在徐参将后面的金知州,呵呵一笑,“看来山东比咱们预料得好打啊!”

——

的确很好打,沿途各县皆不战而降,打历城时,济南知府蒋焜暗中打开了城门。卫军呼啸着入城,山东左政使施天裔、按察使方大猷见势不妙,干脆领着一众属官跪地请降,唯有右布政使于朋举自缢于宅中为大清死节。

“吾等早有归卫之心,只是被于朋举胁迫,方才未迎接王师。请周抚院恕罪”,施天裔、方大猷跪在周有德面前请罪。

“公等皆是吾之旧人,何必如此?起来,快起来”周有德笑嘻嘻扶起两位老友,又假惺惺命人厚葬于朋举。

见抚院连抵抗王师的于朋举都不追究,一时间人心大定。青州兵备道贾一奇、青州知府崔俊、莱州知府陈谦等官员皆望风而降,就连登州水师营、荣成水师营内所剩不多的战船也向周抚院挂起了降旗。一干降官中,周有德最重视东昌府通判、曲阜县世职知县孔衍淳。无他,这位是孔圣人第六十五代孙。

无独有偶,远在北京的莲大可汗也知道圣人后代的价值,特意下旨加孔衍淳正三品俸禄。(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