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滴翠,映着夕阳,缓缓东流。
原来那日陆陵前往西岐,寻得一处洞府修行。
忽地陆陵望向远处,却是一名女子,身着红色衣裙,倒在水边,不知是死是活。
陆陵走了过去,只见女子面色苍白,双目紧闭,姿容甚是俏丽,他用手探女子鼻息,触手冰凉,心道:“此女似非常人,一身道行尽毁,却是谁呢?”
将女子抱着前往洞府,缓缓放在床榻之上,陆陵又倒了一杯温水,给女子服下。
许久,那女子缓过气来,悠悠醒转,只是两眼呆滞,也不问身在何处,也不问身前何人。
问她也不答,扶她坐起就坐起,扶她躺下就躺下,自己全无主张。
陆陵心道:“看此人,应是失了神智,一时难以恢复。”把手一点,一道青光自食指指尖而出,缓缓落入女子眉间。
逐渐地女子有了些神智,谓陆陵施了一礼道:“多谢仙长相救。”
陆陵笑道:“不必多礼,吾观娘子亦是修真之人,怎会道行尽失?”
女子道:“吾非别人乃是昊天上帝亲女,瑶池金母所生,龙吉是也。”
陆陵讶然,道:“原来如此,公主伤势未愈,近日在此修养便是。”
……………………
碧游宫,设有三个蒲团元始、通天两位教主各据西东,上首一位老者,戴鱼尾冠,神情潇洒,正是八景宫老子,又称太上老君,太上圣人。
原来自混沌开辟,天地之数年积月累,凡一千五百年,便起杀劫,然后复定,虽神仙亦难超脱,此乃劫运自然之理,不可违逆,故此三教相谈签订封神榜。
通天教主缓缓开言:“众弟子,成汤气数已尽,西周室应天将兴!今日召集你等,汝等正逢其时,当有红尘之难,恐不免丧身之祸,沉沦轮回,不得解脱。”
“故我请你两位师伯来,共议封神榜,立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分为八部,执掌周天诸司。根行深者,成其仙道;根行稍次,成其神道,根行浅薄,成其人道,仍随轮回之劫。”
众弟子听了,纷纷低声议论,元始天尊将榜文展开,提起笔来,微一沉吟,下笔如飞,写下数十个名字,递与通天教主,教主接过,也签完了,送与老子过目,老子看了,取印鉴押上。
诸弟子在台下,心中惴惴,毕竟不知何人上榜。
通天教主道:“封神之事,乃是天数,三尸未斩,六贼未弃者,该有此劫难,汝等切记修身养性,妄不可入红尘之中,致杀生之祸。”
签押已毕,老子、元始与弟子俱回,通天教主凝思运笔,写了两句:紧闭洞门,静诵黄庭三两卷;身投西土,封神榜上有名人,遂命多宝道人展开与众弟子看。
通天教主道:“立此封神榜,乃三界未有之事,成汤将灭,乃是天数,虽神仙又怎可逆挽?吾弟子多与朝歌有瓜葛,须当体会我言中之意,勿得轻忽。”
众弟子齐声诺诺,也有不以为然,意态轻浮者,当下诸弟子出宫,各归海岛。
通天教主心中暗叹,教龟灵圣母、无当圣母将两幅字张挂在碧游宫前,令弟子朝夕涌念,自己退入内殿,陡留金灵圣母一人在座前。
通天教主笑问:“徒儿,为师众多弟子数你最知为师心意,你可知我为何独留你在此?”
金灵圣母道:“请恕弟子无礼妄自猜测,敢问老师,弟子之名是否也在榜上?”
通天教主神色黯然,沉吟半响道:“吾徒金灵,汝三尸已斩,道德已全,超脱天地,不在五行中,杀劫不入你身!然而为师却执意写了你的名字,你心中可有怨言?”
“老师乃掌教之主,所行必有深意,徒儿虽不能全知,但只要师父有需,金灵万死不辞,绝无怨言。”
“好!果是我碧游真传。”通天教主道:“你二师伯与我商议共立封神榜,本来不算坏事,我门下弟子众多,然成道者寥寥无几,便是三百六十五名正神皆归我碧游宫门下亦无妨。”
“然,你二师伯心思向来飘忽,为师的猜不透,封神之事,仿佛令有玄虚,故为师签你入榜,将来无事则罢,若有万一,别个也不知我心,惟你可以信托。”
“徒儿知道,请老师放心。”金灵圣母应声,施礼道。
“好,金灵徒儿去罢,但愿我多此一虑。”通天教主眉间似有忧色,随后微微阖上双眼。
……
朝歌城内,受辛神思恍惚,自他入女娲宫降香时,忽见女娲容颜,不免心动,此后更是寝食俱废。
将三宫六院,尽皆冷落,闷闷不乐。当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尤浑、费仲二人互望彼此,见受辛满面愁容,顿时有了主意,尤浑道:“大王是因女娲娘娘圣象之事烦恼?”二人乃是奸佞小人,只是一望便知受辛心之所想。
受辛叹道:“我见女娲娘娘仪态,绝世无双!予一人居三宫六院,却无此颜色,奈何,奈何?”
“大王若因此事烦恼,以臣看来,此事可解。”费仲、尤浑二人笑道:“大王为天下之主,富有四海,若要寻得一绝世女子,又有和难?”费仲将一卷图形,交给受辛,受辛看了神色大喜,于是着令,乃传天下。
……
惟商王受七年春二月,戊午,天子殿前。
有一女云鬓高挽,素色衣裙,不施粉黛,款款行来。
苏妲己盈盈下拜:“小女妲己,愿天子万年。”莺莺娇软,脉脉含情,只这一声,风过春江,万里潮来,卷入受辛心底。
受辛神魂飘荡,站起身来,俯身向前,颤声道:“平身!你且抬头让我一看。”
“谢天子。”妲己应声,素面轻抬。
受辛呆呆而立,妲己目视君王,含情一笑,大殿上一瞬间云开月明,皎然孤光,太液莲飞,清扬婉兮,山河失色,烟笼水凝。
良久,受辛缓过神来,令左右宫妃曰:“扶苏娘娘进寿仙宫,候予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