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读书看报是绝大多数人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也算是文学热的巅峰末期。
文学杂志还是市面上的紧俏商品,最突出的代表当属《收获》《花城》《当代》《十月》。
被誉为纯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每期轻轻松松可以卖出数十万份。
当然了,最为突出的还得是经典社会文学类书籍《故事会》,一期能卖上五百万册。
所以,这年头社会风气还是向着文艺青年的。
谁能标新立异,谁能语不惊人死不休,谁就牛逼。
为啥这会儿都说王硕是京圈一哥啊,就因为他最能说,啥都敢说,啥人都敢怼。
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分人物。
姜闻见着王硕没个好脸,还以为是哪不舒服呢,拍了拍他肩膀,开口问道。
“硕爷,您身体哪不舒服,要不去医院看看?”
王硕闻言,转过身子,圆脸上布满了阴云,对着姜闻一脸凝重的摇了摇头。
这下可把姜闻给整不会了。
“我说姜闻,我身体倒是没事,倍儿精神,倒是你那电影……”
说着,王硕又叹了口气。
“不是哥们说你,就你这样拍电影,这片子死的也差不多了。”
“硕爷,这话怎么说?”
姜闻虽说刚喝了点酒,正在兴头上呢。
一听自己这片要死了,甭管王硕这话是不是危言耸听,反正登时就清醒了不少。
“硕爷,您要不给指点指点?”
王硕把脸一横,夹起一大块猪蹄,细嚼慢咽,完了又抹了抹嘴,这才缓缓道。
“依我看,你这片子致命伤有一,大问题也有一。”
“致命伤呢,是审查这关悬的很。”
“审查?”
姜闻摸了摸脑袋,没明白,赶紧敬了一杯。
王硕爽快地接过酒,仰头,一饮而尽,砸吧着说道。
“在拍戏起初时,我就琢磨着不对劲,当时没想明白,现在才回过神来。”
“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题材本就敏感,是那个年代的事儿,本来就得收着拍。”
“你倒好,打打杀杀的也就算了,干脆还把那小混蛋写死了,这能过得了审么?”
姜闻闻言一滞。
王硕说的不无道理,这年头审查机制可比后世离谱多了。
后世的影视剧审查,是专门有相关人员按照条条框框去审核的,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大家都知道的差不多。
偶尔有作品过不了审,一定是萌新编剧加上头铁导演。
一个真就敢写,一个真就敢拍。
但这会儿不同,审查制度不完善,这会连上头都不知道什么能过,什么不能过,完全看天。
同样的电影,指不定今天就过了,隔天就不能过;或者说同样的电影,今天一刀不切,明天就得天翻地覆。
最为代表的就是《泰坦尼克号》,本来审查时砍掉了许多露骨镜头,结果到最后公映时竟是一刀未切。
文俊也是放下了筷子,面露惊诧。
“不技于吧?隔壁《活着》的尺度可细比我们这片大多了…”
话还没说完,三勇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文俊,你是香江人,不懂大陆这制度很正常。”
“书和电影,审查的是两个不同部门。”
“一个新闻署,一个广电局,部门不一样,条条框框也不一样,这尺度能一样么?”
“而且《活着》这书本来也是没法出版的,是有贵人相助。”
三勇向来人脉极广,资源丰富,说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个中内情。
“哪个贵人啊?”
有人好奇道。
“你想想,《活着》是在《收获》上刊登的,他的创办人是谁啊?”
“巴老爷子。”
有人附和着。
“对啊,巴老爷子多大能量?一看《活着》这小说就特喜欢,杂志主编问他刊登不刊登,他就一个字,发。”
“还有《霸王别姬》,别看人家拍的时候多欢快,香港票房多牛逼,人家是拿假剧本过的审!”
“咱们后面可没巴老爷子撑腰,更不敢用假剧本。”
“也不单单是咱们,就前段时间,田壮壮拍的那《蓝风筝》怎么样?”
“好极了!结果传闻不但电影没了,人也凉了。
“要我看,硕爷说得也没错,姜闻,你到时候剪辑的时候,可得好好考虑下这戏到底要不要剪。”
“拍是拍的爽了,情节立意也够了。”
“可万一过不了审,咱们这几个月的心血浪费了不说,这千把万钞票和咱们一众未来的电影生涯,可就真打水漂了。”
说着,三勇的目光有意无意地朝着柳怀的方向望了一眼。
“还得是三勇,行家!”
王硕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道。
“另一个大问题呢,在于市场。”
“目前内地电影圈,剧本基本靠小说改编,少有自主创作。”
“这其实是好事,因为改编的本子大多已经经过市场筛选过了,认可度高,审查风险也相对低。”
“比如前些年的顽主,还有去年的无人喝彩。”
这两本书都是王硕的同名小说翻拍的,虽然听起来有些恬不知耻,但人家说的确实也是事实。
这年头,任何电影只要改编自王硕同名小说,那就一定能大爆。
“但是!”
“你们可以看看,最近这些年叫座的电影,甭管是进口大片还是国产片,俊男靓女几乎是标配。”
“而且那种严肃正经的片子看的人越来越少,怎么娱乐怎么来。”
“说明了什么?”
“市场他就喜欢这样风格的电影和人物!”
“姜闻你这片子,内涵有余,笑点不足,加上年初又下达了三号文件,以后啊,这种类型的电影会越来越不讨喜。”
这话说得就更没错了。
柳怀伸出筷子,往眼馋了很久的烤鸭方向夹去,暗自点了点头。
王硕这人嘴巴大,也毒,但确实是有真材实料的。
能在九三年就精准预测到了未来二十年甚至于三十年电影的走向,不得不说,眼光毒辣。
甚至可以说,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电影的风向就从苏式风格慢慢转变为了港式,一切票房至上。
再然后,从2014年又华丽变身为流量电影,看一眼都觉得脏眼睛的那种。
为啥?
广大的人民群众不乐意看文艺片啊。
管你什么戛纳不戛纳,金奖不金奖的,《心迷宫》好不好看?
票房两千万。
同期港囧票房多少?
十六个亿。
没有票房你为爱发电么?
“要我说,姜闻你是不是可以憋着法的,弄点曝光度?不然你这电影的市场前景,我可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