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美带着大军一路向前,到了皇城之下。
同样向着东方,距离仁和门最近的左掖门已经大开,石守信就站在门前。
开门迎主,可惜没等到赵匡胤,不免略微有些失望。
反倒首先瞧见众人拱卫着赵匡美,心中不由生出些许诧异来。
他不是在定力院吗?怎么转眼间又在这里?
原以为张令铎是这场兵变最大的变数,但也许……
赵匡美才十几岁啊,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小子,会是他吗?
石守信惊疑不定,心情有些复杂。
脑海中记忆浮现,赵匡美一眼便对上号。
石守信不算格外高大,但健壮精悍,一双眸子目光深邃,格外犀利。
“石将……石大哥,有劳,辛苦了。”
大哥,多亲切的称呼啊!
身居高位,容许对方称兄道弟,要么是亲近之人,要么就是给对方面子。
但是今夜,赵匡美这般呼喊,反而让石守信有些局促。
“三公子不必客气,直呼末将姓名便是。”
“石大哥哪里的话?你与家兄乃是结义兄弟,自然也是我的兄长嘛!”
是啊!
大家同为义社兄弟,想当初世宗皇帝在朝,自己的地位甚至比赵匡胤更高。
可惜时移世易,天差地别。
从今往后,兄弟就兄弟不再,君臣有别。
一时间,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石守信低声道:“不可,君臣名分不可乱。”
“那是与家兄之间,我亦是臣子,同殿为臣,称你一声大哥并无不妥吧?”
赵匡美心里清楚,在杯酒释兵权之前,石守信仍旧是军中顶要紧,最有权势的将领,尊敬几分是有必要的。
“那好,三郎,宫里就交给你们了。”
石守信没有入皇城,不知道是为了避嫌,还是心中有愧,不敢面对符太后和小皇帝,抑或是其他缘故。
赵匡美也不客气:“那好,石大哥在此处等待家兄吧,我等先行入宫,拜见太后与官家。”
瞧见此情此景,张令铎越发觉得自己选择没错。
外有高怀德,内有石守信,南城还有一个王审琦,区区一道内城墙,如何拦得住赵匡胤呢?
这天下,注定是要改朝换代。
……
皇宫之中已经得到赵匡胤大军进城的消息,早已乱作一团。
潘美率领的先锋军立即出动,首先围了值守宰相、官员们的办公之所。
这些人至关重要,必须暂时限制。
与此同时,楚昭辅带着人马封锁了宫城,确保符太后和小皇帝都在掌控之中。
赵匡美没有去见宰相,那是大哥赵匡胤的事情,那个级别的对话,自己暂时没有资格参与,不能越俎代庖。
不过,普通值守官员还是可以的。
赵匡美没有去别处,直奔值守的翰林学士之处,他们负责起草诏书。
兵变之日,后周朝廷定然有各种圣旨诏书发出,必须予以追查、截留。
圣旨这东西意味着正统与合法性,一旦流出去,为祸不小。
也有必要查查,大周朝廷今日都给何人,发过什么圣旨?
瞧见闯进来的军卒,素日里研墨执笔的翰林们不免惊慌失措,唯独一位中年文官处变不惊。
“诸位不必惊慌,在下只是来瞧瞧,诸位今夜的差事是否已经完成。”
“尊驾是何人?”
到底还年轻,存在感很低,除了石守信那等赵家世交外,朝野没几个人认识赵匡美。
“赵匡美,请教阁下名讳?”
中年文官眉头微动,欠身道:“翰林学士承旨陶谷,见过……公子。”
“原来是陶学士,失敬。”
赵匡美笑道:“家兄即将进宫,命我等先行前来探望,安抚诸位。
放心,家兄已有严令,大军秋毫无犯,不得侵凌太后、周官家,公卿大臣。”
“如此甚好!”
在场的翰林们哪个不是惴惴不安,碰上改朝换代这种事,弄不好就会血流成河。
他们身在皇城,首当其冲,又怎能不担心,不害怕呢?如今总算是吃了颗定心丸。
“今日的圣旨可都起草完毕?”
“是。”
“我瞧瞧。”
“呃……是!”
不用赵匡美多说,也无需陶谷点头,年轻的文官们便立即递上拟好的圣旨,以及留存的副本。
赵匡美匆匆浏览,一部分是关于人事任命的,比如韩通节制东京兵马等等,也包括罢黜张令铎的那一份。
除此之外,最多的便是号召各地将领勤王的诏书。
粗略看了一下,接旨之人不分先后,有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滑州刺史符昭愿、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潞州昭义军节度使李筠、长安保义军节度使袁彦……
要么是皇室姻亲,要么都是三朝忠良,且各个手握重兵。
看来真是被逼急了,符太后也顾不得天下大乱的危险,号召这么多将领起兵勤王。
其中个别不服倒也罢了,若是群起而攻之,江山瞬间便会分崩离析,赵家也将危如累卵……
幸好,圣旨尚未发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诸位都是忠于王事的勤勉之臣,很好!”
赵匡美停顿片刻,悠悠道:“不过,好似少了一份圣旨啊?”
“少了一份?”
“没错,官家意欲禅位,你等奉旨起草的诏书呢?”
……
赵匡美走了,不用多说,翰林都是人精,岂能不明白。
尤其是那位饱读诗书,心思通透的陶学士,已然抢着应承下此事。
他是文臣,自然不能像高怀德、张令铎、石守信等人开门迎主,但同样有机会立下从龙之功的。
无需搏杀,一支笔就够了。
今夜,一份禅位诏书的分量,与一座城门不相上下。
所以,赵匡美相信陶学士一定会穷尽毕生所学,写出一篇辞藻华丽,尽善尽美的诏书来。
很令人期待啊!
……
接下来,就是后庭了,起码保障秩序不乱。
然而愿望很美好,现实却很糟糕。
就在赵匡美前往后庭的路上,潘美派人来报,有人意欲护送柴氏皇子突围。
这还了得?
一份正式的勤王诏书流出去,尚会有一堆麻烦,更别说一位皇子。
血脉传承,香火祭祀,皇子是正统代表。
柴荣任意一个儿子,哪怕只是襁褓婴孩,一旦落入那些忠于后周的节度使,或者野心之辈手中。
便是一张王牌,可以名正言顺讨伐赵匡胤,江山归属可能会生出变数。
赵匡美赶到时,才知道来龙去脉。
宫中有忠于后周是人,意图护卫皇家出逃,奈何符太后和小皇帝柴宗训被困在垂拱殿。
所以他们动了别的心思,打算抱着不足两岁的纪王柴熙谨出逃,不巧被潘美等人发现了。
事态严重,潘美不敢怠慢,一边知会赵匡美,一边拦截。
交手之手才发现,护卫柴熙谨的竟然是一帮顶尖高手,兴许是宫中侍卫吧!
尽管一路逃奔,小心翼翼,已经快要接近左掖门,可惜还是被发现了。
虽然是高手,奈何人数太少,自然经不起归德军悍卒的围堵,很快便或受伤或被擒。
今夜兵变,不流血。
所有人都尽力恪守着这道底线。
侍卫好处置,难办的是柴熙谨,小家伙受到惊吓,在乳母怀中嚎啕大哭,甚是可怜。
如何是好?
“三公子,柴氏皇子,留着终归是祸患,不若……斩草除根。”
有人给出了建议,不无道理。
赵匡美盯着哭闹不止的小家伙,一动不动。
“自古皇室余孽,留着都是祸患。”
“虽说稚子无辜,但大局为重,还是一劳永逸的好。”
“三公子若顾惜名誉,我等出手便是。”
前半夜没得到机会的人,争先恐后想要抢上一份“从龙之功”。
张令铎父女闻讯闻言而来时,众人正在劝说赵匡美。
张含灵默默看着,她很好奇这位时而狡猾老道,时而谦谦君子的“三公子”会怎么做?
对一个两岁孩童下手,于心何忍?赵匡美做不到。
届时送去符太后处养着?
不行!
这个孩子得养在明处才行。
今晚这一闹,民间说不定会以讹传讹,纪王得亲信掩护,逃出皇宫云云。
明末朱三太子可不就是如此嘛,清朝开国几十年都为此不得安心。
大宋,不能“重蹈覆辙”。
为杜绝谣言,这孩子得时常露脸才行,但符太后和小皇帝却需要不断削弱存在感……
“不可,稚子无辜,于心何忍啊!”
赵匡美沉声道:“还是把孩子送去民间,找个稳妥人家收养吧!”
轻纱遮面的张含灵微微点头,她不知道赵匡美的长远担心,但对其做法十分赞赏。
他,也是个心地善良之人!
至于这孩子,与其做个亡国皇子,还不如趁着年岁小,不记事,无忧无虑在百姓之家长大。
只是,前朝皇子谁人敢收养呢?
没想到,赵匡美话音落地,潘美便开口道:“潘某愿收养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