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章 给不给?敢不敢?(1 / 1)言不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淮南,扬州。

李重进可谓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东京汴梁传出消息,说他李重进要“借粮”赈济灾民。

灾民闻讯,欢欣鼓舞,为了早日吃到淮南李相公(李重进官拜侍中,宰相之一)的粮食,已经自告奋勇在疏浚汴水运河,只待淮南粮船到来。

笑话!

凭什么给东京运粮?

根据消息,赵匡胤能派兄弟对朝臣、勋贵、富商敲竹杠,强行借粮,足可见他缺粮。

如今这般态势下,凭什么资助他呢?淮南是大宋的粮仓,这可是自己手中最大的优势。

可是手下之人却分成两派,有的认为坚决不能借粮,不可便宜赵匡胤,而且应该立即起兵。

有的则建议,借出些许粮食,先摆个姿态。

毕竟粮食是用来赈灾的,落个好名声是必要的,收买民心已经晚了,但至少不至于因此失去民心。

有起兵反宋的心思,名声和舆论便至关重要,得民心者得天下,并不完全是空话。

当两边意见不一致,各执一词的时候,李重进皱起了眉头。

问题的关键显然不是借不借粮食,而是到底要不要起兵反宋?

作为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真正的血亲,以血缘论,比柴荣那个内侄亲近的多。曾几何时,兴许也是有问鼎皇位可能的。

不过最终郭威选择了养子柴荣,并逼迫李重进向柴荣行礼,明确尊卑身份。

君臣有别,李重进自然得服从,柴荣登基之后倒也没有亏待这位“表兄”,官至禁军侍卫亲军都虞候,平章事。

作为后周皇室懿亲,朝廷重臣,若是见到谋朝篡位而无动于衷,将来有何面目见郭威于地下?又该如何面对天下人?

更重要的是心理失衡!

想当年他是何等身份,远在赵匡胤之上,如今却要他向昔日属下俯首称臣,强大的心理落差,让李重进很不适应。

归附大宋,他不是没有想过,赵匡胤派了陈思诲前来,加官进爵,赐以丹书铁券,可谓厚待。

可同时也让韩令坤代替他淮南节度使的位置,并要他移驻青州,意欲何为再明显不过。

老虎一旦离开山林,会是什么下场?赵匡胤看似厚待,但实际上很大可能不会放心自己,将来下场凄惨。

仇恨、失落、和担忧,多种心情纠葛在一起,李重进怎么还能心悦臣服?

自然而然生出了起兵反叛之心,当然了,他所用的名义肯定是戡乱平叛,匡扶大周。

那样的话,无论将来自己登基为帝,还是扶持柴宗训为傀儡,自己在幕后做个实际控制的权臣,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另一个问题随之出现,,反叛是需要实力和勇气的,成功和失败的结果会是两个极端。

胜者王侯,败者不仅仅是为寇那么简单,而是身首异处,家破人亡。

李重进底气不足,缺乏魄力,加上两个儿子在东京为人质,不免犹犹豫豫。

不过当得知李筠在潞州意图起兵之时,李重进心中的反叛之火再度熊熊燃起,并派遣翟守珣前往潞州联络李筠。

如今翟守珣回来了,李重进自然也就问起此事。

“守珣,你去了一遭潞州,李筠是否兵强马壮?可否与之联手反宋?”

面对李重进询问,翟守珣摇头道:“相公,李筠此人……不足相与谋。”

“为何?”

“李筠乃是大周重臣,如今却与宿敌北汉同流合污……此乃不忠不义之举,已经失了大周旧臣的支持。”

“事急从权,若是为了反宋,一时权宜之计倒也罢了。”

“是,话虽如此……可是……”

翟守珣早料到会有如此反应,不疾不徐道:“属下在潞州时,李府幕僚闾丘仲卿曾献策,提议让李筠沿太行而南向,出河内,下孟、怀而取洛阳,东塞虎牢关,对汴梁赵宋分庭抗礼而争天下。

如此绝妙良策,李筠却视而不见,盖不听从,反而出兵泽州,贻误战机。如今被石守信赫尔高怀德死死堵在一隅之地。

赵匡胤又御驾亲征,亲率大军前去征讨,李筠还能坚持多久呢?此人已失先机,再无成事可能。”

“李筠……好歹也是舅父生前重臣,如此不堪吗?”

李重进长叹一声,满是失望道:“难道……真的没有机会在光复大周了吗?”

“大哥,未必。”

李重进的弟弟李重赞也是郭威的外甥,对赵宋政甚是仇视,态度坚决道:“如今宋军与李筠交战于晋南,赵匡胤本人也御驾亲征,东京空虚……

若我们此时挥军北上,攻占东京……或与李筠南北呼应,联合反宋,未必没有胜算。”

李重进轻轻点头,为了防备南唐,后周在淮南驻有重兵,都归他调派。而淮南又是产粮重镇,粮草充足。

故而在兵员与粮草方面,他已经占据先天优势,完全可以支撑起兵。若是能够趁势获取东京,则可定鼎天下。

机会是存在的,诱惑也不小。

翟守珣很清楚自己的职责,从东京回来之时,赵匡胤可是有重托的,只有完成,才能立下受赏,获得爵位。

故而自然是不遗余力地劝阻李重进,拖延甚至打消其起兵反宋的念头。

“相公,话虽如此,但李筠败亡已经在即。东京城中也留守有不少兵马,守将大都是赵匡胤的义社兄弟,恐怕不易攻取。

若不得破城,而赵匡胤大军返回得……处境将会非常危险。”

李重赞反对道:“可是…若等到李筠完全落败,赵匡胤腾出手来,竟会专心对付我淮南,局面将会更糟糕,还不如趁眼下……”

“赵匡胤如今乃是皇帝,天下之主,自然一诺千金,他不敢,也不会出尔反尔,尽可放心。”

李重赞冷哼道:“是吗?如今连赵家的小兄弟都已经登鼻上脸,敲竹杠。再这样下去,难道还要等赵匡胤亲自动手不成吗?”

“说的不错,那就更不该给赵匡胤借口了,左右不过些许粮食,给了便是,何必因此落下口实?”翟守珣自是据理力争。

“粮食……为何要给,凭什么白白便宜赵匡胤……”

“粮食不是给赵匡胤的,而是给灾民……”

“灾民,说得好听……出粮的都朝臣、勋贵,得民心的是他赵家……”

翟守珣苦口婆心道:“话虽如此,可若不给……赵宋少不得挟民意指责相公,届时民心尽失,更不是赵匡胤的对手了。”

“那就尽快起兵啊……”

“仓促起兵自然不妥,何况水患不久,灾民尚且无家可归。若此时起兵,天下人怎么看?又有几成胜算?”

“无论几成,总比坐以待毙要好?”

“未必会坐以待毙?也许……赵匡胤是真心厚待相公的,就像如今的符家那般……也就没必要一定冒然起兵。”

“淮南一隅之地,未必是东京的对手,何况还有两位公子在东京……”

“话虽如此,可赵匡胤可信吗?秋后算账如何是好?倒不如联络李筠、甚至是南唐,拼力一搏……”

“没错,除非赵匡胤肯把他的妻儿送到淮南为质,否则任何承诺都是狗屁。”

“赵匡胤的儿子都还小,定然不会答应的。”

“哼哼,都是借口,赵匡胤的兄弟倒是都成年了,可是他敢送来淮南吗?”

李重赞拍手道:“不错,眼下正好是个试探赵匡胤的机会。他们不是要粮食吗?那就给,不过得让汴梁派人来运。

听说赵匡胤的三弟,叫什么……赵光美,在东京很活跃,那就让他来扬州押粮食。看他敢不敢来?赵匡胤舍不舍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