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五月十日。
东方的天刚露出鱼肚白,天微微亮,王勃就匆忙起来收拾,因为这天是贡士进宫参加殿试的日子。
李柏然也一样,今日起的特别早,因为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去太极宫。也是他第一次有机会面见九五至尊的皇上。
当然了,还有很多人跟他们两个一样,都是有幸此次参加殿试的考生,他们都心情忐忑又激动。能够和天子面对面交流,想想都激动的睡不着。
这次参加殿试的考生一共两百八十一人,等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就已经按时到了太极宫门口,排队等候。
参加了礼部组织的会试,他们这两百八十一人便被称作贡生。
王勃和李柏然两个人,一个是会试第一名,一个是第二名,所以他们有幸站到了所有参加殿试的考生的最前面。
队伍分成三列,王勃在最中间左右分别是李柏然和获得第三名的贺强。
当然了,这可不是随便站队,都是有礼部的人现场安排的,也是按照他们在会试中的名次排列的。
与童生试、乡试和会试不同的是。殿试并不需要考生自备食物和笔墨纸砚,会由宫廷代为准备。
考试的地点安排在太极殿。
一方面是太极殿够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太极殿够庄重,能够显示出皇上和朝廷对人才的重视。
宫门一开,传礼官出来传话,阅卷官先行一步,紧接着两百八十一名贡生紧随其后。
所有贡士分成三列进宫,过宫门时需经过搜身检查,不须宽衣,但需将自己的殿试身份凭证递上,由搜检之人详细比对检查,再搜过身,便可进入宫门内。先行进宫门需要等候,待所有考生皆都进门后,由传礼官带路,往太极殿方向去。
太极殿是皇宫正殿,是皇宫举行重要的典礼仪式的场所,建造的十分的辉煌大气,同时又充满了威严。
正殿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下面是宽阔石砖铺设的院落,从南至北放眼望去隐约可见太极殿的宏伟。
“进到皇宫之内,当趋步低头而行。”
在这个时代,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乃是一种极高的荣耀,除了少数公卿外,就算是六部尚书进宫也要低着头小快步而行,因为不能让皇帝等你。
众贡士虽然都是第一次进宫,但对于基本的礼法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若耽搁了时辰,可能就不是被训斥一番那么简单,连杀头都有可能。
到了太极殿外,空旷的广场两侧各摆三列案桌。
案桌之后均设有一方裹着布的蒲团,一会儿殿试作答,需要考生跪坐在蒲团上进行答题,而这一答就是一整天。
案桌上摆着笔墨纸砚,纸上是草稿纸,用镇纸押着,同时有盛着水的笔洗,水则是用来研墨所用,考生考试中途若要如厕,必须有侍卫亲自陪同。长达一天的殿试,并不会提供膳食,早晨起来吃过后,中午即便饿了也得忍着,直到下午考试结束之后才能离开皇宫。
众贡士站定,耐心等候,稍后十四名殿试阅卷官会出来面见考生,紧接着皇帝李世民才会露面。
考试开始之前先是点名,所有贡士根据礼部会试的考试成绩,从前到后。依次点上一遍,同时会以礼部所记录考生之籍贯及体貌特征对考生进行二次检验,防止有替考情况发生。
随后是发考试作答成题的卷子,即答题纸,谓之“散卷”。
考生需要自行将姓名、籍贯及三代履历写于答题纸上,也是为防止考试官提前在答题纸上作出记号。
散卷结束,考生都要站在自己的案桌旁,等候阅卷官的到来。
到了辰时,太阳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殿试阅卷官在少傅兼太子太傅、御史台魏征的率领下出来。分别列于正殿两旁。
随后,太监将盖着黄色绸缎的龙椅搬了出来,放在中央的位置,那是待会儿太宗皇帝出来后的落座之所。
太宗皇帝虽然是殿试的出题人和监考人,但他只是在考试最初的时候出现,并不会留在这边等候一整日,就连阅卷官也要各司其职,回去办公,而不会在奉天殿外逗留太久。
真正监考者还是礼部官员,不过在皇宫殿试这种地方。就算考生想作弊也没那胆子,而且也没必要。
既然你要到作弊的地步了,那肯定是中不了一甲前三的,既然如此。不过是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的区别,你作弊被抓,那就直接剥夺功名、发配充军,甚至要被杀头。而不作弊,就算你文章胡编乱造,最后也是个进士。
殿试基本是最不用担心作弊的一场考试。每个考生都小心谨慎,生怕哪里做得不对,这种情况下务求发挥正常即可,至于那些歪门邪道的东西连想都不敢想。
一众贡士先参拜众殿试阅卷官,辰时一刻,太宗皇帝李世民在千呼万唤中走了出来,所有人均跪拜于地。
虽然都知道头顶上便是当今天子,每个人都想瞻仰龙颜,但却无一人敢于把头抬起来,因为跟皇帝对视,那也是天大的罪过,若真要追究,杀头都有可能。
李柏然和王勃等人在队伍的最前面,所以离李世民的距离也就最近,可是也不好抬头正视皇帝的真正面目。只能偷偷的瞧上一眼。
“诸位现场的贡生都是我大唐的读书人中的精英,今日朕希望你们好好表现。让朕好好看看你们的学问。”李世民勉励几句,让所有人都起来。
众人谢礼起身。李世民宣布殿试正式开始。然后由魏征公布李世民准备殿试的试题。
众贡生回到桌案前,按照公布的试题开始分析作答。
李世民比较重视官员的才能和品德,所以所出的题都是关于孝道以及治理地方政务的具体问题。
看着简单,但是需要考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写出言之有物的东西,不可能向其他考试那样只是照本宣科。
必须要琢磨李世民出题的用意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