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
朱棣继位之后,第一件大事是祭拜朱元璋,第二件大事便是举行科举考试。
他的用意在外界解读来是重视读书人,但在朱棣的心中,他其实只是为了让那位“天道”早些来到京师,好早点见到他的真人。
好在现在还没迁都,陆淮所住的村子离着京师应天府也就百多里路,即便走走停停花费也不过两三天时间而已。
科举考试再有半个月后就要开始,陆淮也准备提前一些日子先去京师熟悉熟悉情况。
清晨时分,天气微凉。
陆家村村口,陆淮辞别母亲,准备踏上进京赶考的旅途。
其实陆淮的母亲蓝皖已经给他攒够了盘缠,只要他不浪,已经足够他待到考试结束。但作为穿越回来了的现代人,兜里不多揣点钱心里始终还是有些发虚的。
阴历8月份的江南,天气还不算太凉,只是早晚的温度比较低。
陆淮不想蓝婉送他太远,以免吹多了凉风感染风寒。
“娘!您身子弱,可千万不能受风寒了,还是快回去吧!”
在这个普通感冒都能要了人性命的年代,陆淮是真的不希望母亲生病。虽然暗中陆彦给蓝婉吃了一些系统奖励的可以增强体质的体质丹,但也并不意味着她绝对不会生病。
况且当他离开后,家里就只剩下母亲一人,虽然有邻居张大婶帮忙看顾,可陆淮心里始终还是不大放心,凡事还是小心些为好。
蓝婉替陆淮整理了脸旁被晨风吹乱的发丝后,温柔的嘱咐道:“嗯,娘知道。淮儿,你路上一定要小心些,切记不要随意与他人起冲突。”
陆淮已经修习了近两年的长生诀,有长生诀傍身的他虽然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撂倒等闲的三四个大汉还是没问题的。
家里太小,没什么藏东西的地方,陆淮这两年除了丹药、食物或者酒水之类的可以自己消耗或者卖了换钱的,其它都没领取过,还静静躺在系统的奖励空间里。
想到自己“身家丰富”,陆淮咧嘴一笑,故作轻松的说道:“放心吧娘,您孩儿壮的跟头牛似的,等闲人伤不了我!”
蓝婉微笑着回道:“兴许是你那死鬼老爹在天保佑,你的身体确实越来越好了。”
“......”
“我就是怕你年轻气盛在外面与人起了冲突...
你得知道,京师那地方遍地都是权贵,一个不注意就可能招惹到什么惹不起的人物。”
看着母亲脸上那担忧与不舍的神情,陆淮乖巧的点头道:“母亲放心,孩儿也不是冲动的人。”
“你知道就好,路上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
“知道了,您快回去吧!”
“你要吃好喝好,可别心疼钱啊。”
“明白了,回去吧。”
“读书人,不要碰商人的东西...”
“了解......您别送了,孩儿都记得!”
蓝婉终究还是停下了脚步,目送着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依靠,缓缓离开自己身边。
陆家曾经也是书香门第,可在陆淮曾祖父那一代就开始家道中落,到了陆淮老爹这一代,已经一贫如洗。
仅有的几亩地,也在陆淮老爹失踪后就干脆给卖了,蓝婉则帮人做些针线和浆洗之类的活儿,艰难的维持着生活。
眼看着自家孩子孤身一人上路赶考,蓝婉就觉得很对不起陆淮。
别人进京赶考,不是有仆人跟着,就是带足了盘缠。可轮到自己儿子时,不仅要独自一人上路,身上的盘缠还堪堪只够他吃喝和住宿。
对此蓝婉也实在是无可奈何,他们家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如果不是当初卖了田存了些积蓄,陆淮路上的盘缠恐怕都还凑不够。
陆淮走出百米之后,转身向着老娘挥手道别;看着异常懂事的儿子,蓝婉微笑着挥了挥手后,毅然转身向家的方向走去。
直到转身的这一刻,她眼中的泪珠这才像是断了串的珍珠一样扑簌簌的往下掉,之前强忍着没有落泪,只是为了不想让陆淮担心,不希望影响他接下来的考试。
陆淮背着包裹离开了陆家村,兴高采烈的踏上了前往的京师的旅途。
中举后虽然不能直接当官,但中了举人却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而且中了举人不仅意味着取得赴会试的资格,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也正因此,为了日后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对此次的乡试志在必得。
其实还有比考试更快的发家途径,那就是参军。
凭借陆淮对朱棣靖难之役的一些了解,立他几次大功甚至封爵都没问题。
可惜陆彦老爹参军后就音信全无,蓝婉说什么都不肯让陆淮再去军中,最终还是错过了这次从龙的机会。
说不遗憾那是假的,不过陆淮没有对此耿耿于怀,因为自己能够稳步发育的话,将来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身上背着一个大包裹,里面有换洗的衣物,有书本,还有干粮和钱财。
虽然这个大包裹有二三十斤重,但对于现在的陆淮来讲,却几乎轻若无物。
就这样,陆淮踏上了前往京师的道路。
......
【奉天靖难】
这是朱棣效仿他老爹朱元璋所铸的铁券。
朱元璋时代的铁券上书“开国辅运”四字,代表了开国功臣的身份。
朱棣的“奉天靖难”,则代表着那些奉上天之意帮助他朱棣成功夺权政权的象征。
拥有这种丹书铁券的人,可谓是无上的荣耀,也可以是关键时刻保命的“免死金牌”,而且比起朱元璋,朱棣下发的免死金牌含金量要高多了。
朱棣一共铸就了六十五张丹书铁券,
其余六十四张都已经发放出去了,有一张却一直放在朱棣的御书房里,束之高阁。
道衍,现在应该叫姚广孝了,朱棣登基后,便恢复了道衍的俗名——姚广孝。
黑衣宰相姚广孝,一个充满争议,却又功勋卓著的人物。
他是这个时空的朱棣最为信赖的谋士,也是朱棣认可的,靖难之役的第二人。
姚广孝其实早就隐约察觉出了朱棣身后还有一个高人,但却从来没有人见过他。
那个摆在御书房书架上最显眼位置的【奉天靖难】铁券,想必就是为那个人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