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八章把价格打下来(1 / 1)怕起重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回到家杨羽看到李恪黑着脸:“怎么了,事情不顺利么?”

李恪摇头:“挺顺利的,不过我去给母妃问安的时候母妃说我跟泥腿子为伍,你也这么认为么?”

杨羽若有所思:“当然不会,我在杨家并非嫡出,我娘不过是一个侍女,我小时候也跟侍女无异,自己都在泥沼之中如何看不起别人。”

李恪摇摇头:“谁又愿意一辈子当穷人呢,可是这世道总要有人穷有人富,如果没有穷人富还有什么意义?还能使唤谁呢?

可悲的是有些富贵之人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忘记了……呵呵。”

李恪本来想说隋朝就是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看不起泥腿子,最后天下大乱,作为隋炀帝的女儿竟然连自己失败在哪里都不知道,真是悲哀。

但是李恪止住了,蜀王府有坏人啊!有李世民的耳目,都不是什么暗探了,李世民多次表露知道李恪的一些隐秘作为,好像他理所当然的就知道一样。

李恪总不能为了这个理由去肃清王府吧,那不是明摆着告诉李世民自己有问题么。

不要说外人了,就是弘农杨氏真的可信么?

隋炀帝一家其实跟弘农杨氏并没有什么血缘,不过是一个想借对方的名气抬升自己的地位,一个想蹭对方的权势得到一些好处。

没有建立隋朝之前弘农杨氏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的世家而已,跟五姓七望没法比,先有了隋朝皇室认亲,然后才有了一大堆杨家人跳出来,他们汇聚在一起才成为弘农杨氏。

不过改朝换代之下,作为帝王族亲,杨氏遭遇重大打击,树倒猢狲散,一大帮人又恨不得撇清关系。

大唐当初可是打着为隋炀帝复仇的名号起兵,而且还立过一个隋朝的皇帝,只是后来势力大了就把名号扔了。

可李家本来跟杨家关系就不错,自然不会为难弘农杨氏,所以朝局稳定之后残存的人聚在一起。

地位最高的杨妃隋炀帝的女儿就成为弘农杨氏的代表,哪有什么血缘关系。

何况就算有血缘关系又如何,为了富贵出卖亲人的比比皆是。

李恪的很多心思都只能藏在心里,就像火药的配方,就像火枪火炮的制造方法这些,不敢造。

现在造出来,将来搞不好李治小儿就拿着枪炮来打自己了。

杨羽不太理解李恪为何被杨妃说一句跟泥腿子为伍就受了这么大的刺激,不过作为一个妻子,杨羽只能坐在那里默默陪着。

第二天李恪继续在自己的工地上忙活,工匠已经到位,活字的尺寸和规格已经确定。

但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排版工位的设计。

现代人查字典,认为拼音查字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个时代根本没有发明。

没学过拼音的人无法理解这种根据拼音音节查字的顺序,除非你再教一遍拼音。

所以李恪只能设计一个按照字形偏旁部首规则来分的字盘,方便排版找字检索。

好在这个工作熟能生巧,就算是没有一点规律只要干的久了找字也很简单。

接着就是油墨了,油墨油墨听名字就知道就是油加墨的混合物,大唐有油墨,不过只是松油墨然后加上动物胶之后做成墨块。

这种水基型墨在印刷的时候用木活字效果还好,因为木材具有吸水性。

但是要是使用金属活字水型墨就不方便了,因为表面张力等原因墨容易接团聚成一块,要么印刷的字不完整要么干脆印出一个大墨团。

所以想要搞铅活字,李恪还要研究一下油墨。

好在制墨技术在大唐并不是什么高科技,李恪只记得用动物油或者植物油加上矿物质墨再加一点树脂胶就能搞出来。

让人试验了一下,很快就有了可用的成品。

接着就是纸张尺寸还有印书裁剪等等问题了,例如如何确定纸张印刷位置的一致性,如何裁剪装订成册等等。

等李恪把其它工序都设计的差不多了,第一批可用的活字也进入了试制阶段。

李恪选取的第一本印刷书籍就是千字文,大唐的识字率并不高,印刷千字文有让更多孩子能识字的意思,也是因为千字文选取的这一千个字基本涵盖了这个时代的常用字,非常适合作为试验印刷之用。

千字文采用的是王羲之字体,字数不多,为了增加篇幅和可读性,李恪对于书中涉及的各种典故进行了简单解释,并且专门刻印了插图增加趣味性。

然后对写字笔顺比划姿势等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并且首次对标点符号进行了规范化的使用和教学。

一本千字文足够孩童拿来当做启蒙读物用来识字学习写字。

这一本书李恪都没有打算挣多少钱,主要是为了铺开销路,为下一本书籍做准备。

实际上这个时代最好卖的书是佛经,你可以不会读,但是买一本佛祖保佑,甚至干脆是纸上印刷的佛像,而且寺庙会出钱印刷。

李恪确没有那么干。

当李恪把第一本准备印刷的千字文做成样书呈送给李世民之后,李世民高兴的龙颜大悦:“好!此乃利国利民之举!”

李恪笑着恭维:“还请父皇手书一个书名还有亲自作序,使得百姓知道父皇爱民教化百姓之心。”

李世民眼睛一亮:“很好,……你稍等几日,朕拟好之后自然会让人送给你。这书价格如何?百姓可买的起?”

李恪躬身:“印一千本,每本一贯钱,印一万本,每本二百文,印十万本,每本八十文。

因为有建厂制造模具材料等等成本,这些印的越多分摊在每一本书上的就越少,而且印刷的多了,纸张等等都可以进一步谈价格。”

李世民一计算就高兴了:“印刷十万本不过八千贯而已。不如印个百万本,发给天下百姓,使得每个孩子人手一本……”

李恪嘴角一抽:“这个不合适吧?太轻易得来的百姓反而不会珍惜,搞不好最后这些发下去的书成了包饼的废纸,上厕所的手纸,垫桌子的垫子,烧锅的柴火。”

李世民皱眉:“可要是不如此的话,怎么能保证印刷数量,价格怎么会低下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