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要提现在,他已经朝廷大员,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有巡抚南、赣、汀、漳,总督地方兵事,安定地方的要职。
而之所以这位最后一个圣人让杨廷和等人如此忧心,说到底,还是王守仁平定宁王叛乱一事。
当初宁王想要造反,派人持重金入京,贿赂文武百官,就连武宗身边的权宦们,威名赫赫的八虎都收了宁王的钱,更不要提朝中的六部要员了。
武宗亲信中,江彬收的最多,这后来也成为朝廷给江彬定罪的证据之一,而朝廷中,收的最多的便是我们的内阁首辅杨廷和杨大人哒。
毕竟这位可是个宁王都已经造反了还劝武宗不要慌,只是谣言的重量级人物。
虽说王阳明在平定宁王叛乱,当着众人的面,一把火将宁王府中搜出来的与京城权贵来往交易的账册三大箱全都一把火烧成了灰烬。
但架不住,收了钱的人心中有鬼,看谁都不像是好人。
即使王守仁已经摆明了不想参和进朝廷权力场各方的倾轧,也架不住江彬,谷大用,现在是杨廷和等人对这位大儒始终心怀戒备。
甚至寝食难安。
“可若他进京将账册交给小皇——”
“账册已经烧了,这是他写给朝廷和先帝奏疏中亲口说的,就算他呈给小皇帝,那也是假的——实属伪造。”
杨廷和打断了杨慎的担忧。
他的神情依旧平静的可怕,淡淡的说道。
“他是个聪明人,不会和我们两败俱伤……白白便宜了旁人。”
杨慎还想说点什么。
但是从门外有下人求见,打断了杨慎的疑问。
“兵部有奏……”
府邸的管家在门外说道。
这个须发皆白的老仆看到杨廷和微微颔首之后,将一封书信递交到杨廷和的手中。
很明显,上面没有兵部的印戳,简单来讲,并不是朝廷的正式公文——是个假货。
“是太后让锦衣卫发来的……”
杨廷和扫了一眼其中的内容,微微皱了皱眉头,说道的。
“太后怎么说?”
看着杨慎一副迫不及待的面容,杨廷和挑了挑眉毛。
“陛下之前出宫,似乎是前军左都督蒋定带着九边武将们负责的招待,而就近,陛下又托蒋定给了那些武将们些回礼作为赏赐……”
“一群莽夫,真敢参合朝廷的事,怕不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杨慎声音阴沉。
“不必,派人送信给当地总理兵事的都御史们提醒一番就好了,一些武将罢了,翻不起什么风浪。”
杨廷和说道。
事实上,现在的大明制度,武将混的这么惨,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大明中后期一个很奇葩的现象,那就是武将没有兵权。
听起来很离谱是吧?武将怎么会没有兵权呢?
但我们换个角度,要是说,武将如果真的能够直接控制军队,有在规则内极大的自由的话,又怎么会的混到被文官如此拿捏的地步呢?
武将也是人,不是受气包,挨了骂也会愤怒,挨了打也知道疼,他们不是傻子,不会被欺负了不还手。
遥想洪武朝当年,那都是武将欺负文官,哪里能想到到了今天沦落到如此凄惨的只能靠吃空饷喝兵血过日子的地步。
文官直接控制明朝军队,剥夺武将兵权还是从英宗时期开始的。
正统元年(1436年)四月,英宗下旨设立参赞军务命文官巡视河西,事毕还朝,不为定制,明廷开始在卫所一级设置一些属司府州县系统的文官,分割卫所武官的行政管理权。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文官开始大规模的直接干预明朝兵事,并节制边关武将。
但有个疑问,史书上写这封诏书是英宗写给兵部尚书柴车的,是少年英宗的天才般的构思。
但这里有个小小的问题,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驾崩,遗诏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次年改为正统。
也就是说,正统元年,朱祁镇,才八岁……
这不仅不让人怀疑这到底是朱祁镇的主意还是内阁辅政的三杨和控制后宫的孙太后的意思。
后土木堡兵败,京军由三大营改编为十团营,兵部开始架空五军都督府,控制京军——当然,是在于谦和内阁决裂之后。
地方上江南地主集团是如何控制地方卫所的暂且不表,我接受读者老爷的建议,简短一些,只粗略的讲北方卫所和九边重镇是如何被一步步掏空的。
正统朝,文官集团以修缮管理河西水利为借口,开始逐步介入河西军事。
【陕西临洮、巩昌二府通判各一员,专督屯田水利。】
后以通判官职只有六品,无法压制地方豪族和骄兵悍将为名,将派往河西的官员由通判转为同知,直接控制河西卫所,并将权责增加到了直接总理当地卫所事物。
【乞将甘州右中二卫知事并甘凉监收州判一并裁革,所遗俸薪等项,于甘州、凉州各设府同知一员专理屯兵】
【添设临洮府带衔同知专理甘山等九卫所,巩昌府同知专理凉永等六卫所】
当然,这也不全是文官打压武将的锅,明朝卫所武将对于卫所粮饷贪墨无度,也是文官逐步将手伸向了卫所的钱粮的财政权的一个重要接口。
明朝卫所粮饷供给一般是由地方府衙和的军屯供给,送入‘军仓’,由军士自行领取。
过于集中的财权,也导致了武官侵盗官粮之事屡见不鲜。
例如宣德八年(1433年),掌肃州卫事署都指挥佥事吕昇,盗用官军俸粮钞四十五万余,及军粮二百八十余石。
几乎直接将当地卫所军仓的钱粮直接搬空。
于是还是正统元年,朝廷以防备武将贪墨,克扣军卒粮饷为借口,收回了陕西行都司甘州中等十三卫所的军仓管理权,移交给陕西布政司,并命布、按二司堂上官轮流监督收放。
正统三年(1438年),朝廷又添设陕西布政司参议、按察司佥事各一员于甘肃,专门负责监收仓粮,进一步减少武官手中的军粮管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