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好像斗胜的大公鸡般耀武扬威的妻子,郑青田有些无奈地抿了抿嘴角。只是刚刚捋清思路,一步都还没实施,就高兴成这样了!
虽然心中还在思索细节,但为了宽慰她,郑青田放下所有的担忧,云淡风轻的说了句:“没事了!”
看着妻子的笑颜,哪怕郑青田知道,世事不可能会如心中所想这般顺利!
但……自己千般万般的算计,不就是为了这抹笑容吗?
...............
“咳咳,姐夫,虽然此事不算太过急迫,但泽过些时日还要完婚,到时候琐事缠身,现在把信写了,姐夫也可以早做谋划!”
张泽打断了二人的你侬我侬。什么鬼?张泽竟然从郑青田的眼中看到了宠溺,在一个古装片里出现偶像剧的眼神,还是男的,这合理吗?正常吗?
张泽有点恨自己强化两回的五感了!
鬼知道是怎么看出来的,但见到郑青田看妻子的眼神,张泽这个目击者就莫名从脑海中蹦出一个词——宠溺。
张泽安慰自己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以后能够看得懂“扇形统计眼”,什么:三分薄凉、三分讥笑和四分漫不经心。张泽都能一眼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但这鸡肋技能有什么用啊!
郑青田被张泽提醒后也感觉有些尴尬,毕竟他不像现代人那样有“撒狗粮”的爱好。
“夫人,既然有了万全之策,那我和居正就去书房商讨一二,你先去准备午膳吧!居正可是第一次登门,我们可要好好招待一番,马虎不得!”
郑青田想把崔氏支开,接下来的具体事宜就不用娘子知晓了。夫妻一体,有些事情不能不知道,但也不能知道的太清楚了。
听了丈夫的话,崔氏冷哼一声,说道:“是是是,妾身在这儿碍郑大人的眼了,郑大人多大的官威呀!我这乡野村妇可不敢近身,就走,就走!”
崔大娘子嘴上抱怨着,身体却顺从的起身。气鼓鼓的瞪了丈夫一眼,转身就笑靥如花的对张泽说:
“居正你等下可要好好尝尝咱们正宗的江南菜,我那弟弟之前从东京来看我,就说过东京人做的江南菜太差,还没有本地的二流水平。那还是什么东京七十二家正店之一,还专攻江南菜?简直不知所谓!”
“是啊,东京的江南菜确实称不上好吃。”张泽笑着应答,又想到了什么,对崔大娘子说:
“现在时间还有些空余,崔姐姐何不给那个杨知远夫妇送封贴子,请他们过来一起用膳,理由都是现成的,就说我替好友池蟠探望他苏姐姐。”
“居正这是拜托苏大娘子也写封信吗?”崔氏疑惑地问道。
“不不,姐姐姐夫甚至都不要对他们夫妇提及此事,那顾千帆毕竟干系甚大,此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而且他要是愿意帮忙,那一个池蟠作为敲门砖就够了,要是不愿意,就算加一个苏大娘子也无济于事。”
张泽连忙解释自己不是这个意思,好家伙,自己只不过想赚点小钱而已,这要是搞得人尽皆知了还怎么玩。
看着夫妇两人探询的目光,张泽说出自己的打算:
“这杨知远毕竟是运判之职,有着这样的背景,又坐在这样“特殊”的位置上,姐夫这生意肯定不能舍了他。
既然这样,何不找个理由先把他拉上船,增加一些胜率,虽然他们夫妇不知道顾千帆的事,但顾千帆无论答应与否,肯定都会探查一番的(如果真的找他了的话)。
但姐夫也不能无缘无故的示好,恐怕他会多想,就算最后解开误会也怕有些动静。何不借此机会,以我那好友为由邀请过来。
我再在旁边劝说一二,此事就八九不离十了。”
郑青田一听也觉得张泽的做法最为稳妥,自己与那杨知远在钱塘共事多年,谁不知道谁呀?自己如果突然示好,他恐怕不仅不接受,还以为自己要加害于他呢!
打定主意,郑青田让崔氏去准备午膳和派人邀请杨氏夫妇,自己则带着张泽去书房。
随着郑青田和张泽走出中堂,张泽发现之前守在外面的人也都随之而动,哪怕在移动中,郑青田依然牢牢在那些人的中心。
心中感叹一声“狗大户”,张泽对于自己中饱私囊的羞愧淡了许多,不对,自己这是劫富济贫。
唉!自己这该死的正义感,以后怎么在官场上混啊!
放飞思绪的张泽随着郑青田走进了书房,如果说郑府的核心在内院,那这间书房就是内院的核心。
书房四周的屋子,看着普普通通,但随着之前那些人进驻,这些地方也展露出了异常。
每个进去的屋子都在视线交叉范围之内,表面上互相连通的房子,随着几扇大门的关闭,就变成了一个封闭的区域。
几个之前高出一截的房子就成了垛口,两张弓就能牢牢地控制一条必经之路。
所以才能仅凭着二十几人就能把书房这片区域掌控在手中,而之前最不起眼之处,也变成了易守难攻的地方。
张泽知道郑青田这些布置应该是乍富之后做的,防的也是那些眼红之徒和“物理政斗”。
如果是官府要动手的话,就是再多十倍也没什么用。
张泽摸了摸书房的墙,好家伙,果然是用糯米汁、桐油和青砖砌成的。这是按照城墙的标准建造的啊!刀枪不入的墙体加上必备的暗道,郑青田是比张泽想象的还要稳健啊!
不过他越稳健张泽越高兴,越怕死,底线就越低,张泽也就多赚……多劫富济贫点。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自己这是“社会资源”合理再分配。
郑青田先取出笔墨纸砚,在张泽的指点下先把自己的海运生意写了下来,只是对于其中的某些地方的描述,郑青田还不如张泽这样一个外人。
郑青田不知道张泽前世也是水过论文、画过大饼的,看着经过张泽润色后,确实更能打动人心的文章,只能暗叹,天才在什么地方都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