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章 委员来自二机部(1 / 1)鲤鱼跳厦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胡说,手上一点茧子都没有,指纹里一点油污也没藏,你会是钳工?”老者扭头转而向杨厂长道:“老杨,你可别让车间给骗了,咱们这个工程可是老爷子和聂帅亲自盯着的。下边想提携子侄想疯了,竟然敢搞个小年轻冒名顶替。他有几个脑袋?”

杨厂长跟王小来只打过一次照面,对他的印象只是一个伶牙俐齿的小年轻。三问高英杰,当场反杀谋夺手册著作权的企图。

既然能写出《维修手册》,说明文字表达能力是不错的。至于王小来在钳工上的真实手艺,杨厂长并未见识过,没有直观的感受。

老者的身份不简单,他摸过王小来的手,做出的判断,让杨厂长心里也有些打鼓。

这时,靠墙的那排椅子上,突然站起一个人:“丘委员,我能证明小来同志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天才钳工。”

众人纷纷扭头去看,为王小来说话的,正是轧钢厂的副总工:宋伟民。

宋伟民在冶金部里也是挂了号的人物,开会的时候跟丘锡良有过数面之缘。既然有宋伟民在中间做背书,丘锡良也就暂时压下了对王小来的质问,姑且先听其言观其行。

丘锡良示意自己的助手把长桌上的木头匣子打开,露出里面的几根轴形零件,指着问王小来:

“小同志。这几根轴是你亲手加工的吗?”

王小来走近扫了一眼,看出木匣里用绒布区隔包裹着的,正是他几天前受郝主任委托,加工的几个保密零件。

但是他并不答话,而是用询问的目光看向自己的厂长。

杨厂长道:“小来同志,这位是咱们冶金部的专家,学部委员丘锡良。你不要有情绪,好好回答。”

学部委员!

王小来恰好就“学部委员和院士谁更牛”这个问题跟网友吵过架。知道这个时代的学部委员,无不是各自领域内的专家大拿。而比后世的学部委员和院士更厉害的,则是此时中科院里,学部委员大会可是实打实的决策机构,真正的“学术自治”。

面前这位老者,必然是某几个领域内的科学奠基人。王小来的态度一下子就端正了起来。

“委员您好。这些确实都出自我手。”

“能说说你是怎么干的吗?”

于是王小来就把自己的具体加工过程,以及为什么这么干的理论原理仔细讲解了一番。

当时在干活的时候,王小来并没有动用金手指,而是运用原子级视角总结出的现实技巧,用常人也能做到的方法加工的。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只要方法对头,其他人也是可以复现他的操作,加工出精度相同的零件来。

行家一伸手,就知道有没有。

王小来对自己的加工技巧信手拈来,从原理到实践,逻辑清晰,一下子就打消了之前因为他的双手太干净而引发的质疑。

开玩笑,干了一辈子的老钳工,都不可能有他这样的见解。

很快,另一位老者插话,也加入了讨论。

虽然王小来总结出的加工技巧非常独特,但学部委员看问题的角度必然是直达本质的。很快就捕捉到了一切问题的关键:

王小来在微观层面上,对金属晶格结构的猜想。

两位老者作为科学家最顶尖的人物,是知道有电子显微镜这种东西存在的。国内已经有人利用电镜对原子级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了。只是一切都还停留在提出各种假说的阶段。

显微镜只能看见平面的结构,空间究竟是什么样子,只能靠推测。而王小来这里,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其中的一种假说以非常有力的现实支撑。

“小同志。你这些都是怎么想到的?”另一位老者问。

王小来看着他,实则盯着他侧脸上的老年斑,稍微一愣,在脑中思考应该怎么编。

原子级视角肯定是不能暴露的,要怎么解释呢?

丘委员见他盯着那人发呆,以为是等对方亮字号。他已经认可王小来是一个可以在学术领域平等交流的对象了,主动介绍道:

“噢。小来同志,这位也是我们中科院的委员,窦胜光,现在在二机部工作。”

二机部。

听到这个词,王小来顿时心脏停跳两秒钟。那可是…

“窦委员,您好。我就是平时爱琢磨。中学课本上说,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那我就在心里好奇,既然是原子组成的,那是不是就可能像砌墙的砖头一样,堆在一起的?然后就假设一种,干活的时候试一下,看对精度有没有帮助。最后发现,当假设是现在这种结构的时候,基于这种结构推测出来的加工方法,对精度的提升是最高的。”

总算是勉强编造出来一个借口了。

钢铁的微观结构有无数种,从宏观的加工方法对精度提高倒推,这种研究方法不啻大海捞针。王小来需要运气爆表,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想出某种结构恰好跟事实相符。

但有时候,科研就是看命。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科研突破,都是基于一系列的巧合。

二位学部委员只是在心里感慨王小来的好运气,并未怀疑。

他俩如今的研究成就和在科学界的地位,也是一系列巧合下才得到的。在这条路上,运气差的人会在各种环节被无情淘汰。

三人聊得热火朝天。杨厂长和几位总工、副总工则哈欠连天。

杨厂长对技术的了解是被派来轧钢厂工作以后才开始的,浮于皮毛,只作为安排生产的背景知识而已。

而几位总工、副总工,虽然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但已经久疏研究一线,工作侧重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他们讨论钳工手段的时候,还能旁听一二,一旦到了晶格结构领域,也都掉队了。

“小来同志,以你的理论素养和动手能力,在工厂里当钳工,实在是太浪费了。我有个学生在水木教机械,我可以介绍你去给他当学生,免试入学。有没有兴趣呀?”

水木,后世无数工科学子的梦中情校。如今,只要王小来点头,就能入学了?

只可惜,时间不对。从明年开始,全国的大学将连续三年停止招生。教学则将在更长的时间内无法正常开展。

工厂、农村和军营推荐来的大学生,学成以后,返回原单位,虽然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整体发展。但也让我们对科学前沿的跟踪更加力不从心。

王小来如果现在答应下来,不仅无法体验正常的高校生活,反而会因为身处知识分子扎堆的环境中,而深度卷入一些事情。所以只能敬谢不敏了。

不过按照正常的套路,窦胜光贵为学部委员,他既然主动向王小来卖好,说明有求于他。结合他来自二机部,不难猜出事情是哪个方面的了。

“窦委员。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去年高考的时候发挥失常,没能考上大学。今天您愿意推荐我,实在是感激不尽。不知道您有什么是需要我出力的,尽管说。”

“是这样的。我最近在一个国家重点项目里,这个项目需要大批量地制造一种设备,所以就把设备的核心部件拆散,下发到京里和东北各大厂子里了。

昨天正好拿到了你们厂交上去的零件,我们部里测量之后,发现你加工出来的零件精度都极高,特意用万分尺又量了量,竟然比别人交上来的高两个数量级的精度。

于是我就去了你们冶金部,拉上老丘,一起过来考察你。看是不是真的可以稳定地把转轴的精度提升到如此地步。如果真的可以,那我们这套量产设备可能就要重新设计了。”窦胜光把二位学部委员今日驾临轧钢厂的来龙交代清楚了。

王小来这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消化片刻,追问道:

“那需要我做什么?把加工的技巧总结成理论文字,写出来吗?”

二位委员互看一眼,有些惊喜。

窦委员问:“你会写吗?”

窦胜光接触过无数工人师傅,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害怕写字,甚至是根本就不识字。甚至有很多工人师傅,在面对提干的考察时,竟然选择了拒绝。原因就是害怕开会讲话,害怕写报告。

按照他们来时路上商量的,如果轧钢厂真的有钳工摸索出了先进的加工技巧,他们就会留下得力的学生,向那位师傅学习,努力把他的技巧理论化,变成文字,便于在系统内部推广。

现在听王小来的口气,居然有亲自编写的企图,一方面欣喜于他不怕写字,另一方面又害怕他只是空有积极的态度,实则文笔一般。这才有那一问。

窦委员的问题,王小来还没开口回答,宋伟民却再次插嘴了。

“二位委员。我们厂的王小来同志非常善于文字说明。您们看,这就是他编写的《机床维修手册》。”一边说,一边从皮革夹包里取出已经被翻得有些发黄的手册,递给窦胜光。

窦胜光接过手册,摊在桌子上。和丘锡良一道,从兜里摸出石头老花镜,架在鼻梁上,一起翻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