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元器件领域,陈兵能够作弊的机会并不多,这次组建PBH,收购灯塔电子元器件产业的目的,就是要把那些基础的技术,转移回内地,使得内地电子元器件企业的起点,可以更高一些。
80年代,内地经济的开放程度不高,霓虹产业还不敢大规模到内地设厂,内地又缺乏外汇,能够进口的电子元器件也会比较有限。
这个时间段,内地的家电产业其实已经开始了快速增长,各个家电厂商也都积累起了第一桶金,是内地发展电子元器件的一个极好时间窗口。
可惜的是,真实的历史上,这一段期间,国有企业还在寻找改革求存之路,民营企业还没有获得正当的地位,只能戴个小红帽来挂羊头卖狗肉。
象电子元器件这种,需要长期持续投入的产业,在那个年代,很难获得足够的长期资本的青睐,自然就错过了这个上佳的产业发展咱时间窗口。
陈兵原本是不想自己搞太多上游产业的,更想要的是扶持带动内地的电子元器件企业成长起来,但可惜一年多下来,连值得大力扶持的对象都找不到。
客观的说,真实的历史上,内地在八十年代,也从灯塔引进了一些电子元器件的技术和生产线,后来的那些电子元器件企业,很多都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发展的根基。
但国家的资源太紧缺了,根本无法维持持续的投资,这种技术和生产线的阶段性引进,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却无法保证产业的持续发展。
等到90年代,民营企业开始蓬勃发展的时候,电子元器件这种投资回报周期太长的基础产业,也无法吸引民营企业的兴趣。
而国家又把国营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了企业经营层,减少了国家的资源投入,就使得这种刚刚发育出来的小幼苗,只能在风雨中挣扎求存,哪里还能拿出什么长远的发展规划来。
电子元器件、半导体设备这些上游的基础产业,都是非常专业的技术领域,没有足够的产业经验,是很难在这个领域中有所作为的。
而产业经验,又需要在这种产业的一线进行长期的积累,才能逐渐成型。
这就变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一个死循环,90年代之后,内地大规模的引进外资,带来的除了资本和技术之外,还有的就是产业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机会。
后世大量的电子产业中,很多创业者、中层的技术和管理骨干,都有在外资企业中工作过的经历,都是经过了外资企业的产业培训,才能掌握这些行业的KNOW HOW。
陈兵这次创立的PBH集团,很难在短期内,就形成与霓虹电子元器件产业全面抗衡的能力,但PBH把产能转移到内地,却可以从现在开始,大规模的培养相关的产业人才。
而这些人才,未来一定会成长为,内地电子元器件产业最重要的基础。
电子元器件很重要,但其实是一个统称,是多个不同行业的集合,拆开来看,其实每个行业的规模都不是太大,都容纳不了太多的资本投入。
这次陈兵拿出1亿美元,其实已经是一笔相当大的资金,足够PBH收购不少的电子元器件企业,完成最基本的产业布局。
陈兵的这些资金,都会投入那些通用的电子元器件,典型的代表就是电阻、电容、电感这种被动原件等,至于那些应用领域比较狭窄的专用器件,暂时陈兵还顾及不到。
忙忙碌碌之下,时间过的很快,转眼两个月就过去了,芝加哥电子展也日益的临近,陈兵的注意力,也开始从上游长远布局,收回到英豪公司现有产品的推广之上。
这一次的芝加哥电子展,英豪会推出多项产品,关系到英豪在多个领域的战略布局,由不得陈兵有一点马虎。
而这些新推出的产品之中,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就是英豪即将推出的286电脑。
提起286电脑,但凡是对电脑历史有一点了解的人,都会听说过,正是286电脑使得计算机产业,真正的进入了PC时代。
而之后又陆续出现的386、486、奔腾电脑,更是将PC的应用领域,彻底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其实这些电脑称呼的由来,都是基于电脑的核心器件CPU,这些都是INTEL公司推出的CPU型号的简称。
这种以CPU代号,为电脑进行命名的习惯行程,也反应出了CPU厂商,在这个产业之中的地位,已经超越了PC厂商和品牌。
286芯片是简称,这款芯片的完整型号是80286,是INTEL推出的一系列CPU中,最为著名的一款。
INTEL公司从70年代,开始推出了芯片之后,从最早的4004到8080、8086、8088、80186,命名方式其实并不完全统一。
但自从8086被IBM选定为PC的CPU之后,后续的CPU就开始了以86尾号来标注,形成了所谓的X86架构。
一款CPU从推出,到被广泛应用,其实需要一段很长的开发周期。
尤其是在PC领域,CPU才是一款PC的核心硬件,其他的硬件几乎都是围绕着CPU进行开发设计,以求充分发挥CPU的性能。
IBM公司1981年推出的PC机,开辟了个人电脑的真正历史,所选用的CPU是INTEL的8088,这是8086的简化阉割版。
8086其实早在1978年就已经推出了,但真正应用到PC之上,已经是1981年,中间间隔了三年多的时间。
而就在IBM推出PC机不久,INTEL就在1982年初,推出了新一代的处理器,80286。
顺便说一句,在8086和80286之间,其实还有一代80186,只是这款芯片几乎没有大规模应用,就被功能更强大的80286取代了,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生产,因此后人少有提及。
8086和80286都是16位芯片,但80286采用了更先进的1.5微米制造工艺,集成了13.4万个晶体管,是8086的近五倍,而运算速度,也提升到了6M赫兹起步,在硬件功能上,比8086有了极大的跃升。
历史上,第一台286电脑,是IBM在1984年才推出的,距离这个芯片的发布,已经过去了两年时间,但286电脑的普及速度,却远快于之前的基于8086的PC机。
IBM基于8086的第一代PC,已经是非常畅销的产品了,但累计的销售量,也不过是在百万台量级,但搭载286的电脑,却在之后的短短三、四年内,销量就突破了1500万台。
陈兵对这段历史耳熟能详,在INTEL推出80286芯片的第一时间,就开始围绕这款CPU,研发最新的计算机,经过一年多的潜心开发,在今年的电子展上,英豪将率先推出这个划时代的286计算机。
其实,自从去年英豪在电子展上,率先推出搭载硬盘的PC机之后,整个PC机的架构,就已经非常的完整了,之后PC的演进,就几乎再也没有重大的架构调整,也就不会再给PC厂商更多发挥技术优势的机会。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PC产业的竞争,也已经从技术领域的竞争,悄然转向了商务领域的竞争。PC厂商之间,也再没有了难以逾越的技术代差。
这也就是为何康柏、DELL等后起的小型厂商,能够不断的向IBM施加压力,抢夺IBM的市场份额,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
IBM作为蓝色巨人,之前积累的技术优势,已经不再具有了碾压优势,但这种巨型企业的僵化、顽固、官僚主义,却拖累IBM在商业决策上不断犯错,最终逐渐丧失了行业的领导地位。
此时还是PC产业刚刚转向商务竞争的开始,陈兵要抢在IBM之前,发布286电脑,当然不是为了和IBM抢什么虚名,而是有着很深远的战略考虑。
一款新PC产品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前期的研发成本,都要用巨大的销量来进行分摊。
因此,行业领先者如IBM,都是希望尽可能的延长老产品的生命周期,而不是盲目的进行技术升级。
每一次技术升级,并不止是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那么简单,也会对原本的老产品产生挤压效应,造成老产品价值的迅速下跌。
这就象某位著名的世界跳高冠军一样,他多次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但其实每次创作新记录时,都只比原本的记录提高了一厘米。
以他的真正实力,早就能达到更高的记录,但他就是有意的每次只提高一点点,目的不过就是为了使自己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这种情况能够产生,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他拥有垄断这个记录的实力,别人根本无法对他的记录发起挑战。
如果有另一位运动员,有和他竞争记录的实力,这些记录可能在一次比赛中,就会被连续抬升到极高的标准。
此时的IBM就是如此,他刚刚发布两年的PC,在市场上的表现遥遥领先,其他竞争对手,都暂时无法威胁到他的龙头地位,因此IBM其实是更愿意尽力延缓技术升级的速度,以攫取更多的利润。
这个时代的PC产业竞争,格局还很混乱。IBM凭借品牌优势和推出PC架构,一支独秀;英豪凭借去年推出的PC产品,虽然还不能挑战IBM的第一位置,也已经稳居了第二。
旁边还有苹果公司在虎视眈眈,妄图推出新的产品来与IBM进行竞争,而康柏等新厂商也已经开始了崭露头角,拥有了市场上的一席之地。
陈兵率先推出286计算机,就是要对IBM形成技术挤压。逼迫IBM也不得不跟着进行技术升级,缩短IBM产品的销售周期。
研发一款新的PC成本很高,但仿制一台别人的PC,成本就会大幅的降低。英豪有陈兵这个作弊器,研发一款新PC,其实就是在仿制前世历史上的产品,需要投入的成本远比IBM要低的多。
而英豪在推出新的PC之后,还会有意的加速技术扩散,推进康柏等新PC厂商,一起来进行技术升级,对IBM进行不断的撕咬。
陈兵从来没有想过在灯塔市场上,去击败IBM,抢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那无疑是在将灯塔国政府的目光,吸引到自己的身上。
对于灯塔市场,陈兵的目标就是占有个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市场份额,保持在第一集团之内,并不断的搅局,加大PC产业的竞争烈度。
而英豪公司的主要市场,将会放在灯塔之外,灯塔固然是全球第一大的计算机市场,但除了灯塔之外,欧洲、霓虹、内地、东南亚的市场加起来,其实并不比灯塔市场小。
从今年开始,陈兵在PC这个产品线上,会每年推出至少一款新的产品,不断把新的技术应用引入进来,推动PC产品的不断快速迭代,诱使所有的PC厂商,一起来加速进行技术迭代竞赛。
技术迭代,是电子产业的常规进程,但往往在市场一家独大时,技术迭代就会减缓,而竞争激烈时,技术迭代就会明显加快。
陈兵要的,就是让这个技术迭代不能慢下来,在高频率的技术迭代过程中,其实会消耗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利润空间,也包括英豪自己。但英豪是主动的,其他同业则是被动的。
在整个行业规模快速扩张的背景下,陈兵的这种损人不利己策略,很难被人看出有别有用心的猫腻,而只会被理解成一种技术竞争的常态。
陈兵要把PC产业格局搅乱,当然不是只为了,做一个单纯的搅屎棍。
英豪的定位,可不止是一个PC制造商,其实英豪的产品线,一直在向上游推进,英豪自己能够研发制造主板,已经在切入硬盘制造,正在从INTEL那里谋求存储芯片的技术。
PC产业竞争越激烈,价格就会越便宜,而应用规模就会越大。陈兵在上游领域的布局已经基本完成了,在PC整机上面损失的利润,通过部件出货量的增加,完全可以补回来。
PC整机的利润空间,未来会越来越低,而行业利润都会向上游的关键部件进行转移,到了必要的时候,陈兵甚至可能完全放弃整机的市场,彻底转型成一个PC部件的供应商。
当然,这个现在说起来还有些遥远,PC品牌还有十几年的市场红利期,并不需要太急。
除了搅乱整个PC产业的竞争格局之外,陈兵提前推动286计算机的上市,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目的,就是推动INTEL的公司定位转型。
在后人的眼光中,CPU和DRAM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产品,CPU是所有计算机应用的核心,而DRAM只是一种不断在降价的配件。
如果让后世的人,有机会在两个行业里面,选择一个作为龙头厂商,所有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CPU行业。
但这种判断,是建立在PC产业,已经规模非常庞大的基础之上的,在PC产业规模刚刚起步的时期,CPU的重要性,还远没有那么突出。
历史上,INTEL一度是把自己定义成一家存储芯片的的龙头厂商,直到1985年、86年左右,INTEL彻底放弃了DRAM业务之后,才一门心思做起了CPU行业的龙头老大。
这当然不是因为INTEL的管理层愚蠢,而是因为行业的演进,还没有到达合适的阶段,任何的经营者,眼光都会受到时代的局限。
后世的人,提起INTEL一定会说他是CPU行业的老大,但查查历史,就会发现,INTEL起家的产品,其实是DRAM。
INTEL成立于1968年,那时候还没有CPU这个东西,INTEL成立之初,主要的产品就是DRAM。
DRAM是IBM公司1966年发明的,但却是INTEL公司在1970年,率先实现商业量产的,到1974年,INTEL的DRAM产品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83%,几乎垄断了这个市场。
只不过,随着诸多竞争对手的涌入,INTEL的市场占有率在其后的几年内,开始不断的下滑。
而INTEL进去CPU产业,其实是有些偶然的。INTEL进入CPU领域,是源起于一份价值只有6万美元的委托研发合约。
那时还是1970年,INTEL也不过刚刚成立两年,还只是一家研发存储器的小公司,需要尝试各种能够带来收入的业务。
霓虹的一家计算器生产商,找上了INTEL,委托INTEL开发一款用于计算器的CPU。
经过一年多的研发,期间还经历了延期交货的跳票插曲之后,1971年,INTEL才成功研发出了4004芯片。
而正是这款4位CPU,开启了CPU时代,也开启了INTEL称霸这个行业的历史。
这款CPU为INTEL带来不错的商业利润,但与DRAM这种核心产品比起来,重要性还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INTEL是一个技术性的公司,在4004的基础上,又继续进行技术升级,在1974年推出了8080芯片,将CPU代入了8位芯片时代。
然而,此时强大的对手出现了,两款著名的8位芯片,Z80和6502横空出世,以只有八分之一的价格,击败了INTEL的8080和摩托罗拉的6800芯片,霸占了八位CPU的市场。
而正是这两款8位芯片的应用,才催生出了苹果等公司的微机产品,开启了微机的时代。
8位芯片,已经体现出了CPU在计算机中的核心作用,但由于两个竞争对手产品的强大,INTEL并没能在8位芯片时代,获得太多的商业利益。
之后不肯服气的INTEL继续进行技术升级,推出8086芯片,也开启了16位机时代。
8086的复杂度已经很高了,竞争对手,再难用低廉的生产成本来与INTEL竞争,这颗著名的芯片也终于搭载到了IBM的PC机之上,得到了规模化的应用。
8086无疑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8086时代的PC机,几年的累计销量还只在百万台规模,8086每年的出货量也只有几十万片。
用量的不足,使得INTEL虽然重视CPU产品,却不敢将公司的战略重心,全部定位在CPU之上。
历史上,直到IBM公司在1984年推出286电脑之后,开始真正带动PC机全面爆发,INTEL的CPU年出货量才跃升到百万片以上的规模,并不断持续快速成长。
半导体产业是具有非常典型规模效应的行业,年出货量的大幅提升,才使得INTEL迅速成为CPU行业真正的龙头厂商。
也正是这个阶段,INTEL的DRAM业务,又被霓虹厂商击败,INTEL才不得不放弃了DRAM业务,彻底转型成CPU厂商。
可以说,在CPU行业的发展早期,INTEL确实是先驱,但在八位机时代,差一点就变成了先烈,直到在16位计算机时代,INTEL才真正建立了领先的技术优势。
此时正是1983年,INTEL的战略定位还在CPU与DRAM之间徘徊。
陈兵对挑战INTEL的CPU垄断地位没有兴趣,但对INTEL的DRAM技术,却垂涎已久。
陈兵将286电脑提前推出,不仅能够加强英豪与INTEL之间的亲密合作关系,而且能够推动INTEL的战略定位更早转型,这样英豪才能够更早的获得DRAM技术的转移。